張秋菊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然而,現實生活中學生的閱讀現狀非常令人擔憂,大多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除了課堂上的閱讀,回到家很少接觸文字讀本,甚至不讀書。針對上述情況,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使閱讀成為一次快樂的經歷,真正地使學生愛學、樂學,讓孩子在書的天空里翱翔,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閱讀興趣 語文素養 閱讀能力
一、營造氛圍,激發閱讀興趣
良好的讀書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讀書欲望。“教室無處不激情”,一個不凡不俗、清新雅致的教室書香環境,能浸潤和昭示全體學生,讓他們在優雅的環境中沐浴書香,享受文明,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催生讀書的欲望。作為教師,在班級里要有意識地創設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學生一進班級,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標語:“今天你讀書了嗎?會讀書的孩子才會成功”等,以此激勵學生讀書。同時,我還在班級內張貼讀書名言,發動學生自己創作或搜集有關讀書的警句,并寫成條幅掛在教室里,每月更換一句,讓學生體會到讀書使人快樂,讀書使人聰明;充分利用教室的墻壁懸掛名人名言,利用班級的圖書角擺放各種書籍,在黑板上張貼讀書口號:“飛翔在書香的天空,遨游于知識的海洋”,利用閱讀課積累成語、名人名言、古詩詞等各種讀書活動,讓班級成為學生的讀書樂園。這樣,我們的教室到處都浸潤著文化氣息,飄溢著濃濃書香,學生在這樣的書香環境中,他們就會親身感受到書海的浩瀚和讀書的樂趣,使他們身臨其境,更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更能增強他們與書交朋友的強烈愿望。
二、實現對話,激發閱讀興趣
學生要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不能單靠教師的“教”,不能單靠考試的“逼”,而應該憑借學生和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之間的多元化、立體式的積極對話來實現。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民主化的學習環境,盡可能多地尊重學生,讓他們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善于合作交流,老師要善于“蹲”下來與學生交流,鼓勵他們說出自己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富有個性化的觀點,在對話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探究性和獨立性,從而提高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烏鴉和狐貍》一課后,我讓學生續編故事,很多孩子認為烏鴉不會再上當了,可有一名學生卻說狐貍用激將法又讓烏鴉上當了。正因為學生間有了這樣積極的對話,從而使課本資源、學習伙伴、現實生活和書籍等相關因素都實現了多元對話,也提高了學生想象力、表達力、創造力等一系列語文基本素養,只要學生敢于大膽發現,就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強化指導,激發閱讀興趣
新課標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閱讀教學必須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然而,對初學的兒童來說文字畢竟比較抽象,容易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師的指導顯得更加重要。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課文插圖、實物、音像手段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帶著向往進入閱讀,引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導語是上好每節課的前提,如果導語設計得好,能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贏得“開門紅”,為下面的教學打好基礎。如在教學《松鼠和松果》時,我出示圖片:松鼠、松果,詢問:你們認識它們嗎?看到它們,你想到些什么呢?學生聯想翩翩,思維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說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話鋒一轉,讀讀課文吧,相信你會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訴大家。孩子們被我一激,又紛紛投入到了新課的閱讀之中,讓每位同學都能參與,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感受到了參與的快樂。
四、激勵評價,激發閱讀興趣
在閱讀實踐中,以語感為核心的閱讀能力在逐步提高。教師要努力使學生的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故事會、兒歌誦讀比賽等活動,可以在班內評比“閱讀大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課外,與家長取得聯系,營造家庭閱讀氛圍,提倡親子閱讀。
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在班中設立了“閱讀爭星”。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每天閱讀課外書籍,讀給老師或家長聽,一本書讀完了,請他們寫出心得,即可得到一枚“閱讀星”。在每兩周一次的“閱讀展示賽”上,朗讀自己讀過的文章、故事,展示合格,即可得到一張“閱讀證書”。一月內評出得星最多的小組,加以獎勵。對此,孩子們非常重視,甚至于有些孩子連課間十分鐘的時間也圍著我要讀書。相信更多的孩子會加入這自主閱讀的行列,享受閱讀的樂趣。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必須找到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鑰匙,以“興趣”這把鑰匙去開啟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走進知識寶庫的大門,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高,使他們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