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傳娟 張世愛
【摘要】影響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的因素主要有知識基礎與經驗薄弱、思維定式以及問題解決情境的創設等?;诖耍嵘岣邌栴}解決能力的途徑主要有: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改善教師教學方式,教授多樣化的問題解決策略;構建有效的課堂,改善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環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 問題解決能力 策略
一、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小學生知識基礎與經驗薄弱的影響
一方面,由于小學生對一些數學概念和規則理解并不深刻,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并不夠扎實。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和數學成績并沒有那么顯著的差異,然而到了高年級,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越來越明顯。這與數學基礎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尤其是學習相對落后的學生和學優生相比較而言,在小學五年級中學習小數乘除法混合運算時,一些學習成績稍微落后的學生就會自己亂造運算定律,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乘法的分配率。這會影響他們后繼的復雜方程問題的解決,由此看來知識基礎的作用不容忽視。數學就像一座建筑逐層壘起的過程,在低年級數學學習中就滲透數學問題解決才能在高年級的數學學習中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孩子原有的經驗知識的作用更是至關重要。特別是孩子在生活的很多實際體驗對于幫助他們理解、解決問題有很大幫助,會很大程度上決定疑難是否能夠突破,比如在物品打折這一類的問題上,假設孩子生活中有類似經歷體驗,就會在思考此類問題時思路清晰,易于分析。在生活中讓學生學以致用,布置一些和日常購物有關的數學實踐作業,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問題解決中困擾他們很久的打折問題。
(二)小學生問題解決中思維定勢的影響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思維定式會阻礙知識的遷移,從而影響問題解決。問題解決是學生通過對面臨的問題的各個方面的判斷與識別,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單純死板的解決當前面對的疑難問題。然而,一些學生卻受其影響,對一些不受影響的學生來說,能夠找到解決方法。受影響的這一部分學生在突破疑難時習慣把過去的經驗和策略沒有創新的拿來運用,因而導致問題無法解決。這一因素不能籠統的概括為對于孩子有何影響,是促進還是阻礙?這一問題必須具體分析,假如孩子所面臨的疑難問題與以往經驗相似時,對于孩子則易于突破。相反,如果某種疑難使學生理解困難,數學原理也讓孩子難以運用時,思維定勢將成為障礙因素,使孩子在學習心理、學習方法上都不能順勢而變,靈活運用。
(三)數學問題解決自身特點的影響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面臨數學問題時,問題解決步驟的重要性并沒有顯現出來,但并不代表在小學低年級數學問題解題步驟不重要,恰恰是非常重要。低年級孩子是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期,孩子是否積極主動、有條不紊的思考問題是我們重點關注的地方,從這一時期開始,孩子能否分析問題則會奠定一個好的基礎,當然數學問題解決能力離不開每一個步驟的緊密配合。而對于五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對解決和分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在五年級,方程應用題當中,數量關系的確定是孩子弱點之一,所以很多學生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待提高,然而方程是非常有用的數學方法,在數學學習的生涯中,一直滲透其中。
(四)教師問題解決情境創設不恰當的影響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呈現疑難情景時,問題情境的創設往往不易做到,對問題情境創設的初衷和目的把握不透,創設不恰當,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樂趣所在。更難以照顧學生的個性需要,同時問題情境的開放性難以落實。這就要求我們在創設問題情境要有針對性,特別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的生活體驗考慮,有效的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望和興趣。低年級學生,豐富有趣、貼近實際的課堂情境,能引導他們主動發現數學問題。使得情境的呈現可以促進學生全方位思考問題,并且做到積極主動思索,培養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問題解決的效率。
二、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轉變學生問題解決方式,培養學生問題解決的良好習慣
針對小學生原有知識經驗薄弱的影響因素,需要轉變學生問題解決的方式,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僅僅靠自己的力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在實際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依托學生的實際生活,在課堂組織中,科學合理的分小組,注重學生組內的水平層次合理分配,不同小組間水平同等。這樣使得不同的學生都可以互相幫助、激發。使得學生在面對疑難時可以發揮不同的特點,提出各自精彩的觀點。在相互的碰撞中,產生出更多的思維火花。教師要注意在小組討論時,給予有針對性的建議,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在平時的課堂里多結合所學的內容,讓小組通過合作交流加深理解。創設一種學生積極參與,多向討論啟發,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內相互幫助,在各自的基礎上得到進步和提高。小學生問題解決的良好習慣的培養,離不開合作探究,源于學生興趣的激發,從而提高創新能力。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交流討論,能夠有效地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鞏固和運用解決問題的各種有效策略。
(二)改善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小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思維定勢這一因素決定了教師作為引導者,必須轉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發展。首先,從學生易于觀察的角度出發,以情境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感受到課堂上的教學素材來自于他們的身邊,就可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每一個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學生有了這種意識會激勵學生善于從中提取數學信息,進一步發現數學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建立相關的等式,從而解決問題。其次,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特點,這是教師備課中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生動有趣、知識淵博的材料最能抓住學生的心理,與學習小學數學有關的生活情境一時數不過來,例如,商品打折問題,鋪地板與學習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問題等。
(三)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改善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環境
小學生在有效的課堂環境中可以事半功倍,極大的提高效率。首先,教師在課堂環境的構建中,要注重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小學生面對問題時理清思路,善于分析,而善于閱讀、仔細發現是要做好的第一個環節。在給學生呈現一個問題情境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閱讀,理解其中的關鍵字句,找出問題情境中的所有有效信息,并能夠用數學語言表示出來。通過對關鍵字句的反復思考,學生知道其中哪些是已知的,我們需要達到怎樣的目標,要達到最終的解題目標需要哪些條件。要真正弄清楚問題離不開反復的復述題意,尤其是相對復雜的問題,反復復述會使理解地更加透徹。其次,教師應做到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夠融入課堂情境,積極分析問題。這主要在于引導學生面對數學問題發現關鍵信息的準確,比如,在五年級教材有一道相遇的應用題中,要想使學生真正解決這道題,老師可以創設一個問題情境,那就是兩人騎自行車的場景,學生比較熟悉。同時借助畫線段圖的方式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相向而行。弄懂題意后進一步分析告訴我們那些數學信息,哪些不知道,也就是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體重的信息,告訴我們兩個人的速度,還告訴兩個人的距離,求時間。學生就找到了數量關系,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總之,在不斷探究小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的道路上,對各個方面因素的論述、策略的探討中,必須把認知落在實處,重在平時,日積月累,方可有成效,最終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引導他們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