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艷
【摘要】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在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變化,目前的小學生對于師生關系的需求也發生了轉變。在教師教學過程中缺乏關懷以及關懷過度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分析了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小學班主任關懷的不同類型,并提出了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實施關懷的途徑和方法,希望有益于小學班主任教學。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 適度關懷 師生關系
一、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的重要性
“關懷教育”的理論源自于美國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的教育理論。教育關懷是一種雙向的關系,關懷者與被關懷者,即小學老師與小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出于主觀意愿對學生的狀態進行了解、關注以及有所指導。對與學生的關懷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尤其班主任是小學院校與學生溝通的紐帶,是班級學生的直接管理著。在以往傳統班主任工作中,對于學生的管理通常是按章辦事,運用院校的校規來約束學生。造成了學生對于班主任工作的不理解,產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年紀小,獨立思維能力差,班主任強硬的教學手段會對小學生日后的學習態度產生不良的影響。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滿足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需求。因此,教師在工作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對于學生進行關懷,了解學生的心里狀態。關心學生、培養學生,從身心上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有利于小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以及正視自身的缺陷。教師關懷除了對于學生的重要作用,也是教師專業性的重要表現,直接反應了教師的職業道德。據研究結果分析,教師的關懷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利于建立師生良好的關系。除此之外,師生的關懷有利于班主任對于班級的管理,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職能,融洽的師生管理能夠促進班主任對班級管理,不良的師生關系會影響到整個班級的風氣。
二、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的不同類型
在小學的不同階段,學生的生活層級以及年齡階段對于教師關懷的需求都是不同的,所以筆者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分別對低年級以及高年級小學教師進行了調研。主要從“怎樣才是適度的關懷”這個問題出發,分析了目前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的不同類型,研究如下:
1.委婉型的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
委婉型的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主要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第一,在處理問題時,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例如,學生同課任教師在課堂中起了沖突,交由班主任來處理。委婉型的處理方式是班主任首先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與學生站在同一展現上,首先獲得學生心理上對于班主任的認同,從而引導學生運用其他方式處理此類問題。班主任依據每個學生的特性,來處理學生的問題,給予一定的犯錯空間。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體現了教師的關懷同時也到達了教育學生的目的。第二,委婉完成學校任務。通常在學生沒有違反法律法規以及學校的硬性規定時,可以采用委婉型關懷型。雖然委婉型關懷教育可能導致教師在完成學校任務時會打折扣,但是對于學生而言,是較好的處理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決定使用哪種關懷形式,如學生能夠主動積極的承認錯誤,即使違反了校規但是結果并不嚴重。在這種情形下使用委婉型關懷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學生產生感情共鳴。教師應用委婉型關懷體現了教師對于學生的包容,更容易同學生之間建立情感聯系。
2.順應型的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
委婉型關懷方式雖然具備諸多優點,但是并不是沒有缺陷的,在部分情況下并不適用,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以及學習成績等負面的情感包容較少。順應型的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主要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第一,情理結合多方面分析。由于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很容易因為學習方法的不當或者其他原因,成績下滑。由于學生年級小,自我調節能力差,容易失去對學習的信心。所以在教師關懷過程中應該從情理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建立信心,提高成績。教師在同學生溝通過程中,要具有良好的耐性,對于學生的心里、家庭情況進行分析,并引導學生走出目前的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品德第一,成績第二。在關懷中更為注重對于學生品德的建設,院校的校規基本都是有助于學生的,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不能過分的包容,及時進行告知懲戒有利于學生的思想建設。第三,積極求助外界力量。在問題已經超出了班主任所能夠處理的范圍時,積極地求助于院校以及家長。
3.穩妥型的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
穩妥性的小學班主任適度關懷的核心內容為師生為平等管理、單獨教育學生以及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等方面。在穩妥型的教師關懷中采取了自由平等的關懷模式,由于小學生年紀小,對于一些大道理還不了解。所以,穩妥型的關懷主要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在抓住小學生的心里特點后,以確保不背學生排斥的形式對于學生進行教育。這種方式最實用與小學班主任對于學生的關懷。
三、班主任工作中實施適度關懷的途徑和方法
1.樹立正確觀念,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在小學教學中,應強調知識技能與品德教學并重的觀念。教師在小學過程中應摒棄傳統的成績為主的觀念,將品德教育重視起來。品德教育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工作,所以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引導,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因此,不論教師應用那種關懷方式,都應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融入其中。相對于小學生只能能力額培養,更應在關懷中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2.優化教師隊伍
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同事具備知識能力與良好職業道德的教師隊伍。在目前的小學教師隊伍中,不乏有一些教師思想觀念落后,在教學中仍采取棍棒式的教學方式,更談不上對于學生的適度關懷。小學處于人生的啟蒙階段,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極其深遠,所以院校應注重教師隊伍的搭建,培養知識與品德雙優的教師隊伍。
3.制度建設監督小學生適度關懷
有些學生對于教師懷著一種懼怕的心里,因為教師可以批評甚至打罵學生。為了減少此類情況發生應建立相關的制度保障教師對小學生的適度關懷。除此之外,目前院校對于教師關懷沒有要求,導致了對于學生關懷做的好壞全屏教師的個人職業習慣以及職業素養。對于學生的適度關懷教育也是參差不齊。所以,各小學院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征進行制度建設,以指導小學生適度關懷工作。
四、結束語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教師的適度關懷對于學生的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應充分了解不同適度關懷的形式,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關懷方法。通過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積極溝通,從而形成感情上的共鳴,來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周亞芳.基于關懷倫理的教師教學發展策略選擇.中國成人教育,2016,(21).
[2]雷浩.中學教師關懷行為的發展特征及其干預策略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5,(4).
[3]吳丹,劉芳.論諾丁斯關懷視角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性關懷.現代教育科學,2017,(3).
[4]楊超.基于關懷理論的教師職業道德觀解讀.太原師范學院學報,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