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科學探討如何令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得到徹底解放的理論學說,馬克思主義理論具體包含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等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對于社會科學理論的研究與發展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以科學方法探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與發展有助于馬克思主義者研究人類社會各階段的社會經濟問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若想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就必須以科學態度深入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及其弊端的具體闡述,如此才能夠領悟到社會主義制度必將戰勝資本主義制度的客觀規律。自從馬克思、恩格斯撰寫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相關著作,世界各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一直都在以科學方法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這也使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在當今社會科學領域依舊耀眼奪目。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歷程;《資本論》
一、科學探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
在十九世紀的西方社會,機器大工業時代的到來使得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在歐美等國家占據了主導地位。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國家呈現出周期性頻繁爆發的局勢,這使得資本主義所有制同社會化的經濟生產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作為一種私有制的形式,資本主義所有制使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大部分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占據,無產階級民眾和雇傭勞動者被迫陷入一種長期遭受資本家剝削的悲慘處境。隨著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得無產階級勞動者的數量和規模不斷增長,工廠里的雇傭工人逐漸凝聚成為一股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力量。在不合理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日趨激烈,在這場斗爭中,工人階級亟需用屬于無產階級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來武裝自身,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經濟問題,并且為無產階級群眾撰寫了科學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由卡爾·馬克思撰寫的政治經濟學著作《資本論》就構成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以毛澤東同志所倡導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并且應當認真研讀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著作——《資本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辨證唯物主義思想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辯證的唯物論、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物史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問題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經濟領域是整個人類社會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切社會關系中最本質關系的經濟關系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生產關系的產生追根究底是根源于生產力的發展,如果生產力的水平發生變化,那么相應的生產關系也會隨之發生改變,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著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也會隨著人類歷史階段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因而每一種生產關系存在于特定歷史階段的時間長度都是有限的。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論述表明,生產關系是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影響著生產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種客觀存在的經濟規律是不會因為人類意志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講道:“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盵1]他認為,人類社會經濟形態的變化與發展就是一種自然歷史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規律正如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一樣引導和控制著人類的思想與行為,并且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物質生產活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被視為真正科學的經濟理論,是因為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將客觀存在的經濟發展規律作為整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基石。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著書立說向民眾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中客觀的經濟運行規律,是為了讓民眾清晰地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同生產關系之間必然會產生各種矛盾,社會化的生產方式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不協調性必然會導致資本主義制度走向衰落的結果。他們認為,為了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產生的諸多矛盾以及阻礙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不利因素,無產階級就應當攜手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并且積極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自17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經濟學家相繼研究并發展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這些理論亦被稱作“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領域的經濟學家及其著作主要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及其代表作《賦稅論》、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及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又稱《國富論》)、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及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法國經濟學家布阿吉爾貝爾(P Pierre Le Pesant, sieur de Boisguillebert)及其代表作《論財富、貨幣和賦稅的性質》、法國經濟學家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及其代表作品《經濟表》、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Sismondi,Jean Charles Lnard Simonde de)及其代表作《政治經濟學新原理》(或《論財富同人口的關系》)等。在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之前,馬克思、恩格斯大量精讀和鉆研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理論學說,而后通過著書立說進一步深刻揭露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非科學性、片面性與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及其運動發展規律的研究分析是極其透徹深刻的,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過程中,他們著重研究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關系,這種種的關系無法脫離現實中客觀的物質經濟世界,同時又以一種“物”的形式存在于客觀的物質世界中。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理論是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得以形成并完善的重要基石,正是在勞動價值學說的基礎之上,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商品生產過程及商品交換活動,進而向民眾清晰展現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就是剩余價值的生產。
在研究古典政治經濟學并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整個歷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堅持從現實的客觀物質世界出發,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領域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客觀聯系及其發展規律。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在進行理論研究時一直堅守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深入了解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創立歷程時,也應當時刻保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梢哉f,只有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才能夠進一步準確領悟到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真諦。
二、科學研習實現政治經濟學根本革命的重要著作——《資本論》
《資本論》(全稱《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馬克思在批判地研究古典政治經濟學及空想社會主義的相關著作之基礎上創作的重要政治經濟學著作,該著作的形成在政治經濟學理論發展史上最具革命性。《資本論》不僅革新了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結構,而且還深刻影響了政治經濟學理論最初的發展方向。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若要探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與發展,就必須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研習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于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理論的系統論述。
可以說,《資本論》中的關鍵性內容就是關于“剩余價值”理論闡述。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通過闡述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是如何生產而來的,進一步探究得出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顿Y本論》第二卷以第一卷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進一步研究了資本是如何得以流通的,并以此來探究剩余價值是如何得以實現的。資本主義生產的整體過程則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得以闡明,具體來講,資本家雇傭勞動者進行勞動的過程不僅是價值得到形成的過程,同時也是價值增殖得以實現的過程。在第三卷中,馬克思不僅細致分析了資本及剩余價值是以何種形式具體存在于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當中的,他還在闡述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的生產、流通和分配總體所經程序的基礎上,探究了剩余價值是如何得以分配的。可以說,在唯物辯證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馬克思正是在以科學方法探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和哲學領域各項內容的過程中創作了《資本論》,自此,全世界無產階級終于能夠在維護自身權益的各項社會活動中將這一重要的政治經濟學著作作為自身最強有力的理論武器。
針對商品和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講道:“起初我們看到,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后來表明,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的?!盵2]具體來講,商品作為一種物,因其具有在人類生產生活中可被運用的特性,所以使得商品具有可被使用的價值。又因為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被人類以量化的比例關系在商品市場上進行交換,進而使得商品具有了用于交換的價值。商品所具有的實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是人類通過勞動創造而得的,這便說明人類勞動本身也具有二重特性。馬克思認為,人類出于不同目的針對不同對象并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操作方式而生產創造出不同商品的過程中所耗費的人類勞動就是具體勞動,正是人類的具體勞動使所生產的商品具有了使用價值。將各類具體勞動的特殊性質擱置一旁,便可發掘出所有具體勞動中都具有的共同內容就是人類勞動力,這種源自于人類的無差別的勞動力由馬克思命名為“抽象勞動”,正是人類的抽象勞動力使得商品被賦予了交換價值。正如馬克思在書中所寫道的:“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另一方面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就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這個屬性來說,它生產使用價值?!盵3]馬克思通過對價值本質的科學探究,進一步為研究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各種社會經濟現象和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思路。
馬克思分別論述了何謂“勞動”以及何謂“勞動力”,他發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經濟活動中,“勞動力”已然成為了一種具有特殊性質的“商品”。作為一種特殊商品的勞動力同樣具有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馬克思對之予以深入研究分析并發現,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自身的價值遠遠低于勞動者通過耗費勞動力而為資本家創造的價值量。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所創價值同勞動力自身價值的差值就是資本家謀取的經濟利益,馬克思將這個“差值”命名為“剩余價值”。資本主義制度下,很多資本家雇傭勞動者為其自身創造大量剩余價值的同時,他們還對勞動者實施非人道的剝削和壓榨,這具體表現在,資本家僅支付給勞動者金額極低的工資,或者,資本家故意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并拒絕提高理應提高的相應工資額度。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家對于勞動者所創剩余價值實施的是無償占有。例如對于工廠主來講,他們雇傭的工人相當于為工廠主創造剩余價值的廉價工具,工廠主會在生產機械的引進和維護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但是他們卻在為工人支付工資和維護工人基本權益方面顯得極其吝嗇。馬克思對于剩余價值的研究和闡述使得民眾清晰意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就具有剝削性質,處于被統治階層的勞動者正是這種剝削制度下犧牲巨大的群體。剩余價值的發現同時也揭露出資本家是如何進行資本積累的,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寫道的那樣:“把剩余價值當做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盵4]資本家們就是在利用資本和勞動力創造剩余價值,而后將剩余價值累積而成資本再進行新一輪生產的過程中賺取巨額利潤并壓榨勞動力的。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正確認識并深入理解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針對商品、勞動和剩余價值等重要內容所進行的細致闡述,只有這樣才能夠深切領悟到無產階級會同資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可以說,《資本論》在整個政治經濟學研究史上的革命性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這部著作推翻了以往政治經濟學研究著作的錯誤理論和觀點,并以科學的論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本質。正是《資本論》這部重要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堅定了無產階級渴望通過革命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并建立社會主義國家的信念。
三、科學探究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列寧的原名為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他成功締造了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俄國。作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不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予以了細致的閱讀和探究,他還親身參加并經歷了共產主義運動。列寧在政治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思想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列寧積極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真諦科學應用到領導俄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也因此而得到了新的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領域,列寧對資本主義市場中商品經濟的發展規律進行了更深入的理論探究,進一步研究得出帝國主義時代存在的最基本矛盾,同時對發達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具備的基本特征進行了細致研究。最具創造性的是,列寧探究發現,將市場經濟元素應用到社會主義的初期建設階段對于國家的長久發展是有益處的。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認真研究和學習列寧在研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學過程中形成的優秀理論成果,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同俄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如此才能夠在前輩優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列寧在1906年提到:“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只要還保持著貨幣權力和資本力量,世界上的任何法律也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只有實行巨大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同時把所有的土地、工廠、工具的所有權都轉交工人階級,才能消滅一切剝削?!盵5]列寧將經濟形式劃分為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最初,列寧認為市場經濟是導致無產階級遭受剝削的重要因素,進而提出為了使工人階級擺脫受剝削的困境就必須要在社會主義國家大范圍實行計劃經濟的倡議。列寧提出的“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下的各類社會資源均是經由市場才得到相應配置的。列寧講到的“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國家特有的一種經濟運行體制,在這種經濟運行體制下,國家和政府會依據國內具體情況來制定調節國內經濟活動的一系列計劃,而后,國家和政府會依照制定好的經濟計劃來實現對于國有社會資源的具體配置。
在研究市場經濟時,列寧起初將“市場經濟”稱作為“商品經濟”,他認為,市場經濟起始于人類對于勞動的一種社會劃分。這種社會劃分使得人類勞動具有獨立性和專業性,列寧將之表述為“社會分工”。正如列寧所述:“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的基礎。”[6]本質為“生產分工”的“社會分工”具體表現為市場的存在,也就是說,市場經濟會隨著社會及生產分工的發展而發展。列寧認為,在商品市場上,商品的生產者在銷售所產商品的同時,他們也會從其他生產者那里采購生產資料,這種商品的交換就體現出各類商品生產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貨幣的存在使得各類商品生產者之間的商品交換活動緊密連接在一起,資本的投入與再生則使得各類商品生產者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社會分工使得人類整體分化成從事不同類型勞動的各個群體和具有不同特性的階層,而后伴隨著不同群體和階層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生產社會化也進一步得以形成。就技術進步而言,列寧認為,愈加先進的技術水平不僅使得生產分工更加專業,也使得社會各成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從而進一步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對生產力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還加速著城鎮化的進程。盡管如此,列寧強調市場自身的盲目性缺陷是不容忽視的。正是市場的盲目性使得資本家極度富有的同時,無產階級變得極度的貧困,這種嚴重的貧富分化局面也加劇了兩個階級之間矛盾的激化。
根據列寧對于帝國主義時代的研究,可以看出,資本家對于市場經濟利益的追求是極其狂熱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也為爭奪世界市場和海陸霸權發動了一系列戰爭,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因此而日益激化。同時,帝國主義國家的肆意侵略也使得他們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沖突日趨嚴重。而在帝國主義國家內部,隨著無產階級群體的日益壯大,資產階級對于無產階級的肆意剝削也使得二者之間的矛盾愈加不可調和。當資本主義市場得到充分發展并進入發達階段的時候,一些新的特征也由此而生。例如,伴隨著社會大生產的發展,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日趨集中并受到少數大型企業的掌控,壟斷企業在資本主義制度的保護下通過肆意操縱市場來為己謀利。各家銀行相繼和大資本家聯合起來共同操作資本市場,金融寡頭逐漸將經濟和政治統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伴隨著資本在世界各國之間的流動愈加頻繁,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也隨之變得日趨緊密,國際間的經濟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自1918年至1921年,列寧在俄國境內實行了“軍事共產主義政策”,該政策又被稱作“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主要包含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例如,該政策剝奪了資產階級特權,將私營企業及其生產資料收歸國有;該政策主張實行余糧征集制;該政策禁止市場上私人針對日用必需品的交易行為,生產物資和主要消費品由國家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供應和分配。此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還主張實行總管理局制和普遍義務勞動制。事實證明,否定一切市場經濟元素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僅給民眾帶去了饑荒,而且還令農民發起了暴動。自此,列寧深切感受到,若要發展社會經濟就不能全盤否定市場經濟元素,同時應當挖掘和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如此才能令社會經濟得到良好的發展。為了使蘇俄國內的經濟發展得到恢復,列寧提出實行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得到實施的新經濟政策使得農民在上交一定額度的糧食稅后還能夠為自己留下一些余糧,同時,新經濟政策還允許外資企業從蘇俄政府那里接手管理并經營一些國有企業。新經濟政策的實行幫助蘇俄國內的商品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該政策也為蘇俄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重要思路。
列寧始終能夠在實踐中不懈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奮斗精神非常令人欽佩,同時,列寧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與發展也是非常值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真鉆研和學習的。深入研讀列寧對于帝國主義階段市場經濟發展的細致闡述有助于讀者探究當今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而認真研讀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的各項內容則有助于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國內經濟時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優勢。只有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研究列寧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才能夠在前人優秀理論成果的基礎上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科學探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自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就一直致力于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進行深入的學習與研究。通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合理運用到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際當中,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憑借理論創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時還使得中國經濟得到快速穩健的發展。在中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認真研習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所闡述的科學理論觀點,如此才能夠將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創新成果進一步同中國經濟的具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毛澤東同志是實現中國革命勝利的卓越領導者,他立足于中國具體實際,認真鉆研了馬克思、恩格斯以及馬克思主義者針對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撰寫的理論成果,并進一步闡發了自己對于中國經濟建設的科學理論觀點。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毛澤東同志深刻剖析了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的中國經濟結構以及當時客觀存在的階級關系,同時細致分析了何謂官僚資本主義以及何謂民族資本主義,在此基礎上,毛澤東同志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在中國真正進入社會主義之前,毛澤東同志認為在當時中國的現實狀態下有必要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作為一種過渡性的經濟形式,新民主主義經濟倡導在堅持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主導地位的基礎上,允許國營經濟與合作經濟、個體經濟以及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成份一起協同發展??梢哉f,毛澤東同志針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進行的理論創新對于中國進一步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自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鄧小平同志針對在中國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闡發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觀點。鄧小平同志認為,在社會主義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應當有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社會生產關系,如果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固定不變的話就會阻礙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由于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對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鄧小平同志強調中國應當著力進行商品生產并大力促進商品交換,若要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就務必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市場機制的優勢。鄧小平同志強調,應當根據人民群眾對于物質文化的需求來生產相應的物質文化產品,同時應當在保證生產量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勞動力的耗費,重視和提升生產效率與經濟效益對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有著重要且積極的推進作用。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方面,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國家應當根據本國的具體國情來制定具有國家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路線,并且應當對之予以合理規劃??梢哉f,鄧小平同志對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建設的各項觀點對于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人在不斷研習、踐行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著力解放生產力并大力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與發展。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應當始終保證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同時應當積極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協同發展。在新時代的中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把兩方面優勢都發揮好,既要‘有效的市場,也要‘有為的政府,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7]隨著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發展進入新常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進程中應當重視將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的理念運用到國家經濟建設的具體實踐當中。尤其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首先應保證并保持中高速增長態勢;同時,隨著人民群眾對于第三產業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中國應當著力優化和升級國家的經濟結構;而后,為提升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國家應當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建設并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盵8]可以說,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只有在宏觀經濟政策的穩定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積極應對迎面而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才能夠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得到高質量的合理發展。
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始終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真鉆研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優秀理論思想,因為只有在準確領悟這些科學理論內涵的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深入探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歷程。自從中國步入新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便一再強調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重要性,這是因為,只有科學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才能夠指導中國共產黨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應當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偉大使命,并以此來進一步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作出積極有益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4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1頁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頁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0頁
[5]列寧.《列寧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4頁
[6]列寧.《列寧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頁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64頁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0頁
作者簡介:
任榮(1992--)女,山西沁源人,現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