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俊朋
【摘要】通過對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的深度解讀,教師要把物理學史、前沿科技、實驗創新等教學內容融入到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之中。結合精英中學的“6+1”導學案教學模式的環節:導出起點;思考閱讀;議中交流;展示激情;評點精講;檢測反饋;學用鞏固。提出了教師在高中物理導學案教學模式中結合物理學科素養的交融點,依據課節內容對導學案進行優化設計,實現科學態度責任素養與導學案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物理 ?導學案設計
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物理導學案設計將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具象化,形成可教學實踐操作的目標任務。科學態度和責任素養是在認識科學本質的前提下,讓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關系,使之逐漸形成應有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茖W本質是對科學本身全面的、哲學性的基礎認識,具有一定的宏觀性、系統性、抽象性。通過對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的深度解讀,教師要將其具化為物理學史、前沿科技、實驗創新的教學運用。筆者結合精英中學的“6+1”導學案教學模式的環節:導出起點、思考閱讀、議中交流、展示激情、評點精講、檢測反饋、學用鞏固,提出了教師在高中物理導學案教學模式中結合物理學科素養的交融點,依據課節內容對導學案進行優化設計,實現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與導學案的有機結合。在物理學史方面,通過對教材上物理學史內容進行了統計和匯總,諸如以必修課“萬有引力與航天”,其物理學史分布極為密集,教師可以作為將物理學史融入導學案設計的重點。在實驗創新方面,教師常規的實驗教學重點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和電學部分,而電磁感應一章也是實驗結論,而且在實驗探究中特別注重了對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所以“電磁感應”一章也可以作為將實驗創新融入導學案設計的重點。在前沿科技方面,教師要突破知識本位,多看新聞報紙、電視科學探究節目、網絡科教信息等,注重這些前沿科技知識的點滴積累,將其有效的融入導學案的設計中。具體設計策略如下:
一、導出情趣
導出情趣重在“導”字,其主要引起學生的興趣、求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例如:“萬有引力定律導學案”的設計:在“導”的環節加入科學家小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看完科學漫讀之后對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會產生濃厚興趣,這節課也很好的完成了導入。引入科學家小故事一方面引起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生活以及其專注研究物理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學習其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又例如:“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導學案”的設計:在“導”的環節自制實驗器材,用一只小螺線管與手機相連,再用一只大螺線管與播放器相連,當小螺線管插入大螺線管中,音樂響起,拔出時,音樂停止。學生特別驚訝,并給老師鼓掌歡呼,這些自制實驗器材成功的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如:“超重和失重導學案”的設計:在“導”的環節設計播放太空授課視頻,一方面讓學生直觀觀察失重狀態下與地球上實驗的差異。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發展,感受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也讓學生意識到作為炎黃子孫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二、思議有方
思議有方,在理論教學方面,教師要以問題串的形式設計好“思”與“議”環節,提高學生自學、小組合作探究的效率。例如:“萬有引力定律導學案”的設計:在“思”的環節提出以下幾個問題:①維持月球繞地球運動的力與是蘋果下落的力是否是同一性質的力?用什么方法來檢驗?②是否任意兩個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這個力的存在?③試敘述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并寫出表達式。④萬有引力常量是多少?是誰測出的?用了什么方法?通過這幾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梳理課本知識,明確學生的自學目標,思考方向。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在“思”的環節增加實驗頻率,給予學生動手機會,體會科學研究過程。在“議”的環節讓學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實驗結論,學習科學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導學案”的設計:在“思”環節設計讓教師給出實驗器材,學生根據自己的猜想和假設來自選實驗器材,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實驗。在“議”的環節通過教師引導提問,引發學生的不斷地深入思考,總結歸納出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這樣一來,學生對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不再只是來自于課本知識,而是通過親身實驗探索得到的知識,學生對于這個知識點記憶會異常的深刻,并通過對一系列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充分體會了物理實驗中歸納總結的科學方法。
三、學檢并用
學檢并用,則是在導學案設計的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遷移應用部分,繼續滲透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在反饋練習題目中加入以前沿科技為背景材料或問題情境的題目,并與本節知識相呼應。例如:“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導學案”的設計:在“檢”的環節設計“手機無線充電”一題,把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與實際應用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再如:“超重和失重導學案”的設計:在“導”的環節設計播放太空授課視頻之后,在“檢”的環節,設計問題讓學生寫出王亞平在太空中所做的彈簧秤實驗與在地球的彈簧秤實驗的差異,將課內所學與課外拓展緊密聯系起來,應用所學知識建構解釋。
總之,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在導學案設計中,教師需要呈現不同的方式,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動手探究物理的科學激情,增長學生的愛國意識,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達到學生素養的培育。對此,教師必須擁有科學態度與責任素養,把物理學史、前沿科技、實驗創新等在導學案中以不同方式進行融入設計,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底蘊,培養學生用動態的、發展的、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問題。這樣既有利于幫助學生站在物理學科的高度,貫通物理學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又能引領學生融會高中各學科的知識,認識和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的關系,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郭玉英,姚建欣,張玉峰.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物理學科能力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1).
[2]屈志華. "導學案"教學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7):56.
[3]杜愛慧,陳瑩.互動式歷史小故事及其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物理教師,2015(12):38-41.
[4]匡海. 讓學生感受高中物理的魅力[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5(07):22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鄭州市教育科學課題“學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物理導學案設計研究(編號:2019-ZJKYB-X10-02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