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它可以通過音樂來完成塑造人的靈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其德育功能是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筆者試圖從音樂教育在德育滲透中的事例及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來闡述和分析音樂教育的德育滲透,為中小學音樂基礎教育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情感教育;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129-02
【本文著錄格式】錢丹妮.移風易俗,莫過于樂[J].北方音樂,2020,03(06):129-130.
一、音樂教育中德育滲透的理論依據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教材中選取的歌曲都是適合孩子們年齡并且內容積極向上的,在課堂中通過優美的音樂旋律、鮮明的音樂形象、生動的教學內容,達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是音樂在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特有的育人方式。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寬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音樂教學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感性途徑去感染人、影響人,并將這種審美情感轉化為理性認識,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由此可見,在音樂課中滲透思想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主要途徑。
二、音樂教育中德育滲透的作用
“移風易俗,莫過于樂。”這是孔子的名言,音樂不僅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還能提高人的修養,感化人心,去惡從善。荀子的“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也強調音樂具有陶冶心靈、淳化民風的作用。
“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數字,字母,音符。”雨果的這句名言道出了音樂教育不僅是培養職業音樂家,它還兼具全面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可以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以美引善,形成高尚的情操,對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樹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精神,起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三、音樂教育中德育滲透的途徑
(一)結合歌詞內容寓德育于歌曲教學中
在教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不能告訴你》一課時,歌詞寫到:“小桌子,我擦的,小凳子,我擺的;小抹布,我洗的,小紙簍,我倒的。”從歌詞中孩子們知道了自己雖然還小,但是還是能做很多事情的,自己能完成的的事情要自己做,要做一個勤勞的孩子。了解歌詞的含義以后,學生就能用熱情飽滿的聲音將歌曲的情緒很好地表達出來了。
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一課中,歌詞中寫到:“我的媽媽從來不放假,工作為了家,廚房是她的天下,樣樣她都精通”。從歌詞中,孩子們都感受到了媽媽對他們的疼愛,很多孩子都覺得媽媽一直照顧他們,辛苦了。很多孩子不知道應該怎么報答媽媽,我在課堂上就和孩子們進行討論,讓他們長大以后要好好保護自己的媽媽。
(二)在音樂欣賞中滲透情感,培養情操
在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鐘滴答》中,孩子們欣賞了很多關于時間的樂曲,在欣賞中我引導學生感受無形的時間是多么珍貴。學生在這一單元通過對音樂作品的體驗與感受,了解到了時間的珍貴和音樂表現形式的豐富,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的珍惜,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五年級上冊《睦鄰佳音》一單元,所選曲目都為亞洲除中國以外其他國家的音樂,涉及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音樂風格各不相同。孩子們積極參加音樂活動,感受到了亞洲國家各具民族特色的音樂特點,拓展了音樂視野,加深了對不同地域音樂的了解。
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歡聚與期盼》中的《東方之珠》和《七子之歌》這兩首歌旋律優美、歌詞含蓄而深情。港澳回歸,是全中國人民的努力換來的。通過欣賞,孩子們知道了香港、澳門的歷史,知道了在硝煙彌漫的歷史長河中新中國的不容易,孩子在欣賞中也培養了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
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是《童聲中國娃》,這一單元的主題圍繞“我們的祖國”展開。在這一單元,孩子們欣賞了音樂書上的多首民族歌曲,通過這個主題的學習,孩子們更加了解我們的祖國,同時在歌曲欣賞中逐漸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三)在新課導入中強化情感體驗
在四年級上冊《打麥號子》這一課,在拓展部分我給孩子們看了無聲的錄像,錄像中建筑工人在打樁、抬石板,讓學生思考他們在不停地勞作,很累,怎樣才可以讓他們減輕疲勞?然后給他們充分的時間思考,請一部分同學交流想法,再讓他們進行實踐操作,大家一起抬一張很重的講臺,引導孩子們去體會樂曲與畫面之間、與實踐活動之間的聯系。經過課前導入,學生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懂得了要珍惜勞動成果的道理,在唱歌中也能用合適的情緒進行演唱。
在《獅王進行曲》一課中,我先在導入部分提問孩子:為什么獅子能成為“森林之王”,而不是其他動物?它的吼叫代表什么?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下,獅王雄壯、威武、正直的形象躍然于課堂之中,通過引導,學生知道了要熱愛自然、愛護動物。
(四)把握教法寓德育于教學手段中
在音樂課備課中,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流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形式,緊緊抓住音樂的旋律、節奏、節拍這些基本音樂要素,運用情境教學法讓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課堂上,我會結合教材講《彼得與狼》《三只小豬》這些有趣的音樂故事,給學生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會結合教材做《抓媽荷》《兒童在游戲》這些簡單的音樂游戲,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品質;我會將達爾克洛茲教學法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指導他們做音樂律動,用整個肌體去感受節奏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緒變化,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我也會把握柯達伊教學法中的精髓,將其運用于平時音樂課上的節奏訓練和識譜訓練,引導他們進入更寬闊的音樂殿堂。表演是學習樂器的重要環節,鈴木音樂教學法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加獨奏和合奏的演唱。每學期,我都會結合班級情況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從才藝展示到豎笛演奏會,學生本身不但得到了演奏水平的提高、興趣的增強,更重要的是從表演中獲得了成功的經驗,更是學生自身價值的體現。
(五)在音樂課外活動中寓德育于形式
課外音樂活動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延續,合唱社團、舞蹈社團、陶笛社團的開設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技能、技巧和音樂素養,在活動中還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培養和鍛煉他們的活動能力。不管是合唱還是舞蹈、陶笛都離不開大家的合作,在活動中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和團結友愛的精神都得到了升華,也為他們收獲了更多的友誼。
為了促進學生的音樂學習,每個學期學校都會舉行年級的、全校性的音樂活動,在活動的參與過程中,學生知道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知道了自己是班級的一員,班級榮譽和自己息息相關。
音樂學科每學期都會舉行不同的比賽,在上學期筆者接到小器樂比賽的通知,在九月中旬筆者開始去各個班級選人,最終我們確定了40名參加比賽的同學名單。確定名單后,老師們在訓練前發給孩子們一封《告家長的信》,通知學生們訓練的時間,有些孩子家住的比較遠,為了按時訓練,他們自己和爸爸媽媽商量,讓爸爸媽媽早點喊他們起來、早點把他們送到學校。有些孩子放學后還要上各種補習班,為了不掉隊,他們也讓爸爸媽媽給他們調整了補習班的時間,爭取能跟著大家一起訓練。在他們心中口風琴40社團是一個團隊,他們知道少了誰聲部的變化,隊形的變化都會產生問題,所以他們盡可能每次都來參加訓練。平時課業量已經非常多了,為了參加訓練、參加比賽,學生們克服了很大的困難。在十月和十一月比賽前的每天早晨、大課間、中自習時間,報告廳內,操場上都有我們口風琴同學的身影。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孩子們每天都堅持口風琴訓練,風雨無阻。
隊伍中還有幾個小女孩,她們并不耀眼,但是她的故事同樣值得和大家分享。比賽的曲目在節奏上有些復雜,有些同學一直沒反應過來。雖然在參加比賽前老師也是不想放棄她們,教了很多遍,但她們還是有點卡不準節奏。后來老師提議再找幾個節奏感好點的小孩進行排練,讓她們跟著一起學,如果表現好的話還可以繼續用她們,如果還是表現欠缺,就讓她們退下。雖然不能和大家一起站在臺上比賽,但是替補隊員們并沒有不開心,一直陪伴大家到比賽結束。
現場比賽場的那一刻,孩子們臉上掛滿的不是緊張,而是從容和喜悅。千百次的錘煉,只為這一刻綻放出最精彩的演出。此次比賽不論是對老師還是對孩子來說,都是一段彌足珍貴的記憶。受益匪淺的是,大家都懂得了努力就會有收獲,成功必然伴著艱辛。相信孩子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會更加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
這些音樂活動給了孩子們一次美麗的展示和溫暖的成長,也促進了同學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學校生活的熱愛,增強了各班同學之間的交流,也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五、結語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就像一種奇妙的語言,時刻撫慰著人的心靈;德育是規范人的思想和行為的,作為中小學音樂教育者,我們要用發展的視角不斷推進音樂教育中的德育精神與德育理念。
參考文獻
[1]才琳,劉紅霞.試論音樂在德育中的功能[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
[2]王莉.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科學咨詢,2009.
[3]傅錫敏.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旬刊,2012.
[4]李繼蓮.寓德育于小學音樂教學之中[J].文理導航旬刊,2013.
[5]李潔.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探索[J].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音樂專輯),2006.
作者簡介:錢丹妮(1991—),江蘇南京,碩士,教師,職稱是二級,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