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了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追安魯藝”),開設了戲劇、音樂和美術專業。延安魯藝的發展與抗戰時期延安的背景密不可分,學校在專業音樂教育方面嚴格按照我國早期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制度而建立,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的教育不斷豐富和完善,找到了一條屬于延安魯藝自己的專業音樂教育道路,并為當時的延安紅色音樂文化、我國的音樂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鍵詞】延安;魯藝;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K825.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187-01
【本文著錄格式】王珍妮.延安魯藝音樂教育對今日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 [J].北方音樂,2020,03(06):187,191.
研究延安魯藝時期的音樂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同時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習其中的重要思想,學會反思在我國現代音樂教育制度中的不足與缺陷,為中國目前的音樂教育提供新思路,打開新的局面。
一、延安魯藝音樂發展的社會背景及音樂教育體制的發展
教育發展是以整體為中心,服從大環境下的政治要求與抗戰需要。提高階段則是根據實際情況和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發展需要所出發,明確培養目標、指導思想,定制正規教育教學制度和學生規則,使延安魯藝的專業音樂教育變得更加專業化、技術化、規范化。
結合當時的背景來看,延安魯藝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中而產生的,當時創作的音樂大多也來源于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與抗戰時期人們愛國高漲的音樂思想制度。而在如今的中國,隨著經濟越來越快地加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安定和諧,社會背景與當時延安魯藝時期的背景也截然不同。這樣急速的變化與發展也使人們對藝術的要求產生了變化,群眾的審美也在不斷提高。學校音樂教育不僅需要去貫徹發展原來的音樂教育文化和制度,更需要改革與創新。
在流行音樂越來越占據音樂市場的現在,如何去弘揚紅色經典音樂文化,如何在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中和現在的流行音樂中融入紅色經典文化也是我們需要面臨的問題。作為一名學習和未來將要從事音樂教育的我們來說,需要時刻關注時代背景的發展,了解在什么背景下創作什么樣的音樂,學會在相應的時代社會背景下思考我們的音樂教育模式。
當時的延安魯藝之所以能夠成為延安魯藝,之所以能夠創作出讓人民喜歡接納的音樂作品,不僅離不開當時的音樂教育發展,更離不開當時的教育不僅僅關注音樂的創作,同時結合了時代社會的背景,關注了受眾需要,目的在于面向大眾、服務社會。
二、延安魯藝時期的課程與教學
學校的建設發展離不開課程的設置,當時的課程設置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順應時代背景,尊崇政治發展
聘請了當時中央領導人和校內外專家教授對于的相關課程,提高在校學生政治思想教育,使學生了解時代,文藝和政治發展不可分離的重要關系,作品也需要與時俱進,服務社會。
(二)提高專業技術發展,培養專業化音樂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先后設立了專業音樂學科,增加“音樂概論”“和聲”“曲體”等技術課程,還開展了其他音樂欣賞課程等。冼星海任職音樂系主任之后更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了當時延安魯藝音樂的專業技術發展。
(三)提高民間音樂文化
民間藝人來到課堂,加強了民間音樂的文化發展,也使民間音樂走入了專業高等藝術學府,提高了民間音樂的專業性。使用民間音樂素材創作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作品繼承了民間音樂,并發揚其優秀文化。
(四)中西音樂結合,重視民族音樂發展
學習視唱練耳,四聲部合唱以及西方的和聲學、作曲法。與其他課程同步,有意識地增強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運用西洋音樂、樂器創作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使中國民族樂器交響化。
三、對今日中國音樂教育的影響
學習魯藝順應時代、理論發展教育人才,運用實踐檢驗理論,從而改進與完善。著名的“三三制”相比音樂教育人們都不陌生,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最優秀的例子,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實踐也需要不斷改進和調整,我們要做到與時代同步,順應時代的潮流,關注大社會的發展與近況,找到正確的理論,實施、發展。這是延安魯藝通過自身的例子教導我們的道理,讓我們明白在相對應的階段尋找與之相符合的方法。這是延安魯藝留給當今我國音樂教育制度發展所留下的寶貴經驗財富。
學習魯藝擁有曠闊的眼界、開闊的視野、學術學風教育自由,聚集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音樂的優秀人才。前輩們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的同時,也尊崇西方先進的音樂文化思想,是他們廣闊的視野和思想才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順應時代、鼓舞群眾、受百姓喜愛的音樂作品。這種包容性是延安魯藝留給我們每一位現在“魯藝人”的精神,也是留給當今我國音樂教育制度的財富。如果不擁有海乃百川的心胸和眼界又怎么能創作出發揚光大的音樂。
學習魯藝勇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魯藝成立到今日學校的改革創意一直在不斷的發展,作為一所優秀的高等專業音樂學府,順應時代需要、做出改革與發展創新是必不可少的。我們需要在繼續發揚紅色經典文化的同時,創作新的優秀的音樂,弘揚傳統的同時不忘勇于創新,才能使新的音樂形式開啟新的潮流,在社會進步的同時讓我們的音樂教育一起進步。
四、結語
延安魯藝的成功為后世我國的音樂發展及音樂教育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延安魯藝不僅為我們中國培養出了一大批專業音樂人士,創作了經典的藝術作品,還在時時刻刻用自己的經驗告訴我們成功的教育思維和方法。這些寶貴的經驗和優良的傳統精神是值得我們現在“魯藝人”去學習與研究的。
參考文獻
[1]計曉華.延安魯藝時期秧歌劇的創作與啟示[J].樂府新聲,2012,30(4):117-121.
[2]劉鑫,楊雪男.論延安“魯藝”音樂的“紅色經典”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3]王麗虹.試論延安魯藝音樂作品中的政治因素[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1.
[4]季惠斌.延安魯藝音樂的傳承與發展[J].當代音樂,2018-06.
作者簡介:王珍妮(1996—),女,漢族,貴州貴陽,沈陽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