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萍
【摘要】班級文化班級文化是班級的靈魂,通過讓“每塊墻壁都會說話、小組團隊建設、開展參加各項活動”,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教育,營造出了和諧,積極向上的班級教育、教學氛圍,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
【關鍵詞】班級文化;德育
學校建設的主陣地是班級,因此學校德育建設中班主任是至關重要的。平時班主任的工作不但是教書,更是育人。為了提高班級管理的效率,班主任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班級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后進生轉化。這三方面中,班級文化建設起精神引領、行為規范、正面激勵、增強班級凝聚力等作用,它是班級的靈魂的體現。
《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這樣的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書中的這段話告訴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教學內容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給學生提供了什么學習條件、學習環境,讓學生學會了什么。“生活”是什么,就是“文化”,由此可見我們班級文化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班級文化呢?我認為,一個班集體里形成的獨特的能夠為全體班級成員認可和公共遵守的價值觀、思想作風、行為準則和共有集體輿論、學習風氣的總和。它是班級建設的重要部分,是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重要內容。在德育教育中,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的,最重要的是建設雅致、生動、形象的班級物質文化;其次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文化的保障;還必須有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的引領,這樣才能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更好地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班級文化建設通過讓每塊墻壁都會說話、小組團隊建設、開展參加各項活動動,以及教師的言傳身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與感染,讓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和學風的班集體。下面我從班級物質文化,班級制度文化和班級精神文化如何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教育。
一、讓每塊墻壁都會說話——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
班級是學校教育的組成單位,班級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在課室。因此課室的布置是班級文化中物質文化建設的主要部分,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規范是班級文化最直觀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一個班級精神面貌的具體反映。
班級的物質文化建設包括課桌、椅子、物品的擺放,課室衛生保潔,為了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滲透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建設文化軟環境,讓每塊墻壁都會說話,使得學生在不經意間受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
新學期開始,我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精神,組織全班學生對教室進行精心的設計和規劃,每個小組也可以根據自己組員的特長進行合理的分工,進行專題或專項的設計。例如我們班設有“班務欄”“學習龍虎榜”“班級公約”“班級風采”“文化長廊”等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學生專門負責設計內容主題、定期更換。 “文化長廊”是我們班的品牌欄目,同學們成功地舉辦過“舌尖上的春節”“暑假的足跡”“秋天的顏色”等主題活動及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教育內容和意義蘊含在課室的每一個角落,德育教育在班級物質文化中得以滲透。
二、小組團隊建設——班級制度文化中滲透德育教育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制度是班級健康成長的保障。我們的班級制度是同學們集思廣益,不斷補充和完善而產生的。它包括:共同奮斗目標、立身處世篇、立志求學篇、班級公約、班主任寄語組成。在統一思想和要求下,實行“學習小組”團隊建設。學習小組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組成,常規上的公開評比、學習上的公開競爭,提升了學生管理班級的主動性,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一句話: “記住你的管教目的應該是養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讓人來管理的人。”學生自主管理不僅在于學生管理班級、學生管理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小組有自己的組名、組規,2015屆的班級有5個小組,他們的組名是:奇葩組、樂學組、和諧組、卓越組、陽光組。他們分別都有自己的組規。例如“和諧組”的組規:1.如遲到者,到操場跑2圈;2.如作業5次以上沒有交作業,為班集體作一件好事等等。
在實施過程中,要求班主任加強監督,認真落實,學生基本能夠把“外驅力”化為“內動力”,由“他律”轉為“自律”。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與被管理相結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使得德育教育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滲透。
三、開展各項活動——班級精神文化中滲透德育教育
班級文化建設除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建設外,還必須有文化核心的支撐。班級的共同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是班級文化核心的主要內容,它的實質是積極向上、健康樂觀的,是班集體生機與活力的源泉。這個核心是文化的實質體現,它是需用心去感知和領會。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班級、學校等各項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表現自我,在學習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
1.班級可以通過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訓來提煉和體現班級精神。班訓是一個班集體共同目標和追求,言簡意賅,它是班集體的精神核心。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和水平,提出整體的有針對性、階段性的目標和要求。
2.班主任應和學生一起給自己的班級起一個既能體現班級特色和時代精神,又通俗易懂、具有激勵意義的班名;班歌是班級精神風貌和班級特色文化的標志,它的思想內容代表著班集體的精神,會給班級每一位成員以力量、勇氣、責任感、榮譽感和自豪感的體驗。這種體驗會激勵每一位成員為擁有好的班級而更加努力。
例如我的2014屆的班級,同學們初入班級,我就布置學生以小組的形式,拿出主人翁的精神,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團隊合作精神,經過1個星期的努力奮戰,5個小組都拿出自己的佳作,然后由家長和同學們共同投票產生我們班的班名(飛翔班)、班徽(一只展翅高飛的天鵝)、班旗、班歌(《我要飛得更高》改編)、班訓(明志、靜處、慎思、勤學)。這些內容構成了班級的核心和靈魂,不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還能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發揮重大作用。
3.開展班級活動能促進班級的精神文化建設。學校組織和班級組織的活動是班級活動的重要形式:學校組織的活動有:繪畫書法比賽、運動會、科藝節、朗誦比賽、每周板報等。這些活動由于規模較大、影響深遠,有助于形成健康活潑、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班級團隊精神。鑒于此,在運動會準備過程中,我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隊意識,積極對待校運會。特別是運動會入場式比賽,老師的精心編排,同學們刻苦排練,每次都能獲得成功。運動會上同學們努力拼搏,即為班集體增光,又培養班級凝聚力。除了學校活動外,班集體也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活動,如主題班會課、辯論會、專題演講會、親子活動、興趣小組等。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遠大目標、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使得德育教育在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中滲透。
班級文化建設通過讓每塊墻壁都會說話、小組團隊建設、開展參加各項活動動,教室的環境變得干凈整潔了。“明志、靜處、慎思、勤學”,同學們的學習成績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形成了健康活潑、積極向上、團結進取的班級團隊。(上接第2版)一種錯誤的導向,認為只要達到目的,可以丟棄禮義廉恥,諸如此類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現象還有很多。要避開這些負面影響,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學生們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們的自控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學生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作為家長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們去搜尋一些中國古時候的名人軼事,通過網絡來拓展學生們的知識量,也讓學生們學習這些名人的高尚品德,耳濡目染地對他們的價值觀和思想道德產生影響。例如數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去搜一搜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先生的學習事跡;生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去自主了解達爾文和童第周先生的感人事跡;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去學習課本以外的一些古詩詞和優秀文章等。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們的知識儲備,同時還對學生們的價值觀念成長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網絡的海洋不僅僅有波光粼粼的景色,也有波濤洶涌的暗流,中學生就是置身其中的一只小船,很容易隨“波”擺動。作為保駕護航的家長和學校教師,我們要經常與學生們進行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們的思想狀況,經常與學生們進行一些實事的探討,多聽聽學生們的見解。這首先是培養學生們的表達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避免學生們沉溺于網絡中而造成的人際交往的缺失,其次是我們能夠通過學生的這些自主表達來判斷學生們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成長歷程,讓我們能夠及時地掌握學生們的思想動態和心理波動,便于我們對學生的成長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
三、建立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緊密合作的德育模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健康成長需要一個好的環境,而學校、家庭、社會環境對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網絡時代,學校的德育成效受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日益增大。因此,應該優化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德育環境,落實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德育責任,建立起三位一體的德育模式,共同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1.學校是中學生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應該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物質文化方面,要加強學校的基本建設,如德育活動室、團隊活動室、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室、圖書室、閱覽室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營造一種德育氛圍。要充分利用走廊等公共場所懸掛或張貼名人畫像、格言、警句,并設立閱覽櫥窗、宣傳欄等,這樣,通過凈化育人環境,使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此外,每一所學校都應該具有能夠體現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使教師、學生的精神境界在這樣的文化中得到升華。只有師生的目標一致、追求一致,才能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并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柱。要經常開展健康有趣的文體活動,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抗干擾能力和免疫力,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
2.家庭是中學生成長過程中啟蒙老師的所在,是中學生學習生存技能的地方,家長應為學生創設一個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家庭環境,使他們從小就能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家長良好的品德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同時,家長要密切關心學生的成長,因為中學生的心理具有不穩定的特征,需要別人的了解和關愛,作為家長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使他們敢于并樂于向家長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釋放緊張和壓抑的心情。特別是對于經常上網的學生,家長也應該不斷學習網絡技術方面的知識,既提高了自己的網絡知識水平,又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言傳身教,從而使孩子正確地利用網絡。
3.社會是中學生參與具體實踐活動的地方,我們應該大力改善我們的社會環境,引導學生樹立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從國際環境看,我們應該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網絡德育的經驗,為我所用。從國內環境看,我們應著力于社會環境的整治。特別是文化管理部門加強對網絡的立法和管理工作,抓好“青少年安全放心網吧”建設,堅決取締那些無證經營、違法經營,侵害廣大中學生身心健康的非法網吧,為中學德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總而言之,在網絡不斷發展的新時代,讓中學生拒絕網絡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非常不人性化的。因此我們讓學生在網絡世界遨游的同時就要考慮到網絡世界所帶來的負面的影響,趨利避害,從學生的內在素質人手,加強教育,努力提高學生對網絡世界的認知、判斷能力和自控能力,讓其自主地抵制不良消息帶來的影響,而不是我們一味地去限制學生接觸網絡,應該堵與疏結合,吸收其精華。這種判斷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會為學生們今后的人生路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樹民.中學生網絡游戲成癮及應對方式《素質教育大參考》2011年第7期.
[2]王巧兒.加強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綠色上網《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0年第8期.
[3]侯亞琴.淺談網絡對中學生思想的負面影響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