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倩紅
【摘要】幼兒園園本課程的規劃與建設是幼兒園主動面對教育改革政策變化的課程建設行為,能滿足幼兒園及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成為幼兒園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體現。幼兒園課程建設面臨著“教師課程意識不強”和“教師課程建設能力有限”等問題。要構建幼兒園園本課程,需在重視教師課程建設能力的基礎上,依托幼兒園文化及課程愿景分層推進。
【關鍵詞】新樣態課程;園本課程;課程建設;幼兒園
建設“新樣態幼兒園”,要有“新樣態課程”做支撐。“新樣態課程”在強化課程內容的全面性、基礎性、均衡性的同時,更加突出課程設置的多樣性、差異性、創新性和可選擇性,也更能滿足學生學生活和個性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最終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伴隨課程改革的進程,結合自身實際建設園本課程具有順應政策和現實發展的雙重意義。幼兒園園本課程的規劃與建設是幼兒園主動面對教育改革政策變化的課程建設行為,能滿足幼兒園及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成為幼兒園核心競爭力的根本體現。
一、園本課程建設的現實問題
近年來,幼兒園開始著眼于園本課程建設,依托地域特點、文化類型、幼兒園歷史等,開發了風格各異的園本課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重視園區本課程開發這一新的領域,但目前幼兒園園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程度尚有不足。
(一)教師的課程意識
課程意識是教師的一種基本專業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的基本認識。它通常表現為人們在考慮課程問題時對課程意義的敏感性和自覺性程度。作為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內在力量,課程意識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思路和行為方式,從而決定著教育的價值取向。長期以來,幼兒園課程往往傾向于通過教材、教師參考用書以及教學計劃等文本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指引,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更多的將重點放在“怎么教”上,很少考慮到“教什么”“為什么教”的問題,通常只知道教學活動的存在,只有教學意識,缺乏科學、系統的課程意識。
1.教師對課程概念的理解
對課程相關概念的理解形成了教師的課程觀。目前教師對園本課程的理解大多數來自于所在幼兒園實行的課程,將課程理解為具體的教材、學科或科目以及教學活動,也有把特色課程理解為園本課程。這些課程觀使教師在工作中無法對課程內容、計劃保持敏感度,難以及時根據幼兒心身發展的特點以及課程實施情景對課程內容、計劃進行適當的調整,難以自覺地組織和實施教學。
2.教師在課程中的角色定位
教師能否正確認識自己在課程開發中的角色將會直接影響其專業素質的提高和職能的發揮,進而影響課程的發展。目前幼兒園在擁有了課程開發的自主權后,教師成為了課程建設的主體之一,但從目前情況看,園本課程開發的實踐在質量上不高,其中教師對自己在課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準確或定位單一成為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
斯騰豪斯指出:“最熟悉教育現場問題的人,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人物。”教師每天與幼兒進行最頻繁、最直接的互動,最熟悉教育現場的問題,因此教師就成為了決定園本課程質量的關鍵人物,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1.教師的教研科研素質
幼兒教師在實踐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園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具備的教研素質有較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幼兒教師的教科研素養總體水平偏低,尚不具備園本課程開發中所需要的能力。幼兒教師與專業的教育研究人員相比,在專業知識和研究能力上都有著相當程度的差距與不足。教師課程資源的意識薄弱,也沒有能力參與到課程資源開發之中,甚至會錯誤地把教科書的改編理解為課程改革。
2.教師的課程研究能力
相當部分教師認為課程研究相對困難,表示缺乏從理論層面上的指導是導致課程研究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這個原因導致老師對于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更多是停留在表面,沒法上升到理論高度。很多幼兒園在實施園本課程的過程中,都要求教師在課程實施的后期將參與課程的過程整理成較系統的文字材料,對于課程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基本的描述上,無法從理論高度對其加以系統的解釋和研究。
二、關于園本課程建設建議
(一)保證園本課程建設的基礎條件
1.園本課程建設要注重幼兒園課程的歷史基礎,并以幼兒的整體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基于幼兒園原有課程歷史,并適當挖掘幼兒園的環境資源,利用本園教師的專業綜合素質,在幼兒園內部逐漸形成的一整套課程體系。因此,園本課程的建設必須考慮幼兒園原有的課程歷史和課程基礎,考慮幼兒園已形成的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并注重發揮幼兒園長期穩定的優勢資源。只有這樣,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發展才會有可持續性。
2.園本課程建設要圍繞幼兒園的辦園理念和辦園目標來進行,避免主觀性。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必須圍繞幼兒園的辦園理念,明確內容不能過于追求新穎性和一味迎合家長及社會的需求追求知識技能的傳授,需要全面考慮課程的要素,在課程目標、內容、實施形式和評價方式等課程要素上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系統,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二)提高教師的園本課程建設能力
1.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
課程建設的能力是專業能力的集合。園本課程建設要求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幼兒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通過培訓加快教師角色轉變,積極主動參與課程建設,促成教師由一個實施者轉變為建設者。在教育實踐過程中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課程建設中去,并在課程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課程建設的能力。
2.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引領
專家的指導和引領在園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實施的可行性,能為幼兒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和啟迪。專家對課程的把握的深度比普通教師更加準確、理解更加深刻,能預測教育效果以及該課程建設的教育價值,富有遠見。因此,教師在園本課程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疑惑能夠在專家的引領下得以很好地解決。專家豐富經驗的傳授幫助教師更快地獲得專業技能的提高,教師也能夠在與專家的交流互動中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完善教育觀念。
三、園本課程建設的思考
新樣態課程理念的提出和實施能為當下幼兒園園本課程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持。在新樣態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課程愿景
課程愿景是全園上下所共同持有的意向,它通常遍布到組織全方面的活動中,從而使不同的活動融會起來。愿景通常代表了全體組織成員對幼兒園的期望、信念和價值的共享,它是一種集體共同的目標。由于共同愿景與成員個人的愿景是一致的,因此必將增強成員的主體意識,更好地發揮其工作和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首創性。
(二)校園文化
“所有的人類實踐都是文化性的實踐,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實現的。”因此,園本課程建設從本質上需要課程文化的更新與再生,只有在新生文化的背景支持下園本課程才能順利實施和發展。因此,一個自由、寬松、開放的校園文化是有效地進行園本課程建設的前提條件。讓教師能在一個充分被賦權、被信任、被支持的環境下,樂于分享、勤于討論、勇于批判,善于合作,共同設計課程、發展幼兒園的園本課程。
園本課程的建設是幼兒園工作的主要任務。在“新樣態課程”理念指導下,幼兒園積極營造“有人性、有溫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幼兒園生態,更好實現課程的適宜性和有效性,促使幼兒園課程新樣態得以更好地呈現。
【參考文獻】
[1]陳如平,劉憲華.學校課程新樣態[M].開明出版社,2016 (9).
[2]王長江,王恩軍,李新鄉,課題意義的涵義、價值與生成[J].現代教育論叢,2001(2).
[3]叢玉婷.幼兒園園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J]學前教育,2017(8).
[4]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幼兒園課程圖景——課程實施方案編制指南[M].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
[5]鄭先俐,靳玉樂.論課程領導與學校角色轉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5).
[6]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經驗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