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榕榕
摘要:近年來,幼兒園教學要本土化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對于我們在農村,四周被竹園包圍的幼兒園來說具有一定的優勢。為此,我們要充分挖掘“竹文化”這種本土資源,從中挖掘幼兒教育的資源和功能。本研究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竹文化”課程的定義;幼兒園有效開展“竹文化“”的途徑,主要是以集體活動,區域活動,戶外活動來體現;“竹文化”建設的總結與反思。
關鍵詞:幼兒園;竹文化;課程;本土;幼兒
引言:
在一次談談《我想要的職業》的社會課上,孩子們可以舉手發言說說自己想要的的職業。有的孩子說自己想當廚師、有的說開商店、當警察,眾說紛紜。正當別的孩子都在說出自己理想的職業的時候,突然一個男孩高高舉起手興奮地說:“老師,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我爺爺每天上山砍毛竹!我有時候都會和爺爺一起去砍毛竹,我想要成為一位伐竹工人。”孩子的話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們永嘉的大山深處有著大片的毛竹山,這里山多田地少,以毛竹山居多。毛竹不僅是這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是當地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人們生活中的“掌中寶”。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生生不息。孩子們的心目中也早已扎下了竹根[2]。
一、“竹”文化課程:
“竹文化”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特色課程,是將“竹”元素滲透到幼兒園的活動中去,形成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課程。
我們永嘉山區有很多竹子資源,當地的幼兒對于竹子自然也是再熟悉不過了,所以在幼兒園創設“竹文化”課程會讓幼兒更容易接受和學習。在幼兒教育中,不少專家都主張結合本土資源,挖掘本土資源的優勢,挖掘資源的價值,不僅有助于幼兒在熟悉的環境和事物中接受教育,更有助于教育功能的發揮。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我認為對幼兒的教育要從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入手;從周圍生活入手,由近及遠,充分挖掘本地特色的資源。
二、幼兒園有效開展“竹”文化課程的主要途徑
一般教師們在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更喜歡運用一些教材中的成品內容,對于他們與生活貼近、豐富的傳統民間的教育資源缺乏應有的敏感性。以毛竹為例,正因為永嘉山區有著大量的毛竹,將毛竹元素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滲透到幼兒園的活動中去必定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一)將毛竹帶到集體活動中來
集體活動是幼兒園日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對幼兒的教育效果以及幼兒心智成長均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我們首先可以將一株毛竹帶到教室中來讓幼兒觀察其外形、葉子等,了解其特性和它的作用,這就相當于是一節科學課。比起單純在網上找視頻或者圖片機械地讓幼兒學習毛竹的特點有趣多了。在健康課中可以利用毛竹做桿子,編排一套竹竿操。這種把本土的竹子利用到課堂不僅讓孩子大開眼界,更能啟發幼兒在以后的學習中會從身邊事物入手,發現周圍事物的價值。藝術課中可以將毛竹切成一個個竹筒,讓幼兒在竹筒上繪畫,也可以將竹子削成細細的竹條制作小背簍等等。當然這個實施起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每周排一次有關“毛竹”元素的集體活動,每次活動的目標層層遞進,活動過程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逐漸深入,形成一套完整的集體活動系統。
(二)把“竹”文化滲透到區域活動中去
區域活動是以快樂和滿足為目的,以操作、擺弄為途徑的自主性學習活動,其活動動機由內部動機支配而非來自外部的命令。可滿足幼兒活動和游戲的需要,更好地促進幼兒自然、自由、快樂地成長。鑒于此,可以在相應的區域內添加合適的竹制材料,這樣孩子們在玩的時候就無意識地接觸到了這種文化,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學到了相應的知識。比如,我們的自然角可以用竹制的花架,采用竹制籬笆、竹制花瓶等。美工區投放相應的竹制材料或者半成品材料,讓幼兒發揮想象在“竹制品”上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不僅體現了幼兒自主更能彰顯當地鄉土文化。
(三)“竹”文化帶到戶外體育活動中去
戶外活動體育活動是一種非正規性的身體鍛煉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其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但通常采用自選活動的方式。戶外體育活動更能發揮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也更有利于教師實施因材施教。[3]那么怎么有效運用毛竹進行戶外游戲呢?相信大家對安吉游戲并不陌生,浙江安吉就是一個盛產毛竹的地方,智慧的安吉人就利用當地豐富的毛竹資源制作成竹梯等大型玩具滿足幼兒不同程度的活動。我們可以借鑒安吉梯運用到戶外活動中去的經驗。可以將戶外運動場劃分成若干區域,劃分標準根據本園幼兒實際情況而定[3] ? 。
三、竹文化建設的總結與反思
“竹文化”主題課程建設過程中,老師要時刻謹記:經常回顧和反思,并且做到一邊繼續做課題,一邊總結改進。
(一)注重過程的梳理和反思
“竹”文化主題建設過程中,需要一邊做一邊反思,經常回頭看。有時會驚奇地發現收貨頗多;有時候也會發現自己已經走偏需要及時調整。[5]在創設“竹文化”的主題活動中,不難發現剛開始孩子們對竹子興趣滿滿,可是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玩竹器的次數增多,技術提高;而游戲難度還停留在原來的地方;這就導致幼兒對此開始漸漸失去了興趣。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們進行反思:為什么孩子失去興趣?該用什么方法解決現在的困境?知道找到原因并把它記錄下來作為以后的經驗。與此同時,園里的領導要重視教師動筆寫文章,動筆是一種很重要的梳理、反思的過程,寫和說不一樣,寫對教師成長的幫助更大。[4]有必要時可以請相應的專家對我們當前的做法進行會診。
(二)重視成果的分享
總結和提煉的過程是幫助教師成長的過程,園領導不能以分塊內容進行總結就算完事,而是要組織教師不斷分析、討論、碰撞、提煉。這些過程會讓教師更加明確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成果要總結更需分享,哪怕是點滴的感想,或許對別人都有所幫助。[5]我園一直保持著一個這樣的習慣:周二周三早上不帶班的老師教研。周四周五不帶班老師集體備課。這就是有效地實現了小組內的分享。
(三)鼓勵教師總結、展示
課程建設過程中的教師也是需要不斷激勵的,當然,教師更看中的是專業的成長。園里領導在“竹”文化的主題課程創建過程中要看到教師的專業進步和辛苦付出,并及時給予肯定、鼓勵。我們鼓勵教師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提煉,把研究成果撰寫成論文,讓教師有機會參與各層面的展示與交流,這是對教師專業進步的最好肯定。
參考文獻
[1]萬麗,竹文化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J],(飛:素質教育版),2013年第10期.
[2]陳亞軍,幼兒教育,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7.8
[3]教師公開招聘考試專用系列教材,專業知識【幼兒園部分】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3版 ?編著.
主任:易定宏 ?副主任:宮浩奇 ?編委:李春榮 蘇會領 李晴 楊艷輝 黃誠 王小青 羅雅瓊 劉文麗 朱妍妍.
[4]黃人頌,學前教育學/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主任:易定宏 ?副主任:宮浩奇 ?編委:里春榮 蘇會領 李晴 楊艷輝 黃誠 王小青 羅雅瓊 劉文麗 朱妍妍.
[5] 王芳 ? 幼兒教育,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