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 宋同武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獲得感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是新時代我們黨對高校人才培養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舉措、新改革、新方向。本文基于對湘潭大學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現狀的調查分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獲得感提供路徑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
立足我國發展的全新歷史方位,高校思政課的開展應聚焦新時代,服務新時代,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廣大青年學子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獲得感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價指標,一堂高質量、高水平的思政課應當使學生有所思、有所獲、有所感。研究高校思政課獲得感現狀并提出相應的獲得感提升路徑,對于思政課更好地發揮鑄魂育人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思政課獲得感研究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意識形態領域面臨著新的沖擊和挑戰。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是提高大學生政治理論水平、政治參與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守住大學生思想道德防線的重要關卡。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思政課教學的成功與否,關鍵就在于學生是否樂于上課,課上是否有收獲,課下是否有感想,所學是否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為主要教學內容,學理性強是思政課的一大特點,與其他“務實”的專業學科相比較而言,容易使學生認為“務虛”的思政課內容枯燥,不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被動聽講又毫無收獲,大有浪費時間之感,久而久之產生厭學情緒。通過對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調查研究,了解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的現狀,方能從中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從而使教師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推動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二、湘潭大學學生思政課獲得感現狀的調研分析
1.調研情況說明
本次調研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座談走訪、課堂體驗三種方式。問卷調查以湘潭大學本科生為對象,共隨機發放問卷800份,有效問卷765份。調研團隊還從全校所有思政課教學班中隨機抽取了部分學生進行座談,并對湘潭大學的5位思政課老師進行了走訪。為更深入了解思政課的課堂效果,調研團隊還從思政課的不同科目中各隨機選取一位老師的課旁聽。
2.問卷數據分析
2.1對課堂氛圍的調查分析
認為當前思政課堂內容精彩,老師和學生互動頻繁的占45.81%;感覺內容枯燥,氛圍沉悶的占23.87%;感覺一般的占29.03%;由此可見,當前的思政課堂的氛圍并不是特別活躍,尚有待提高。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善于同學生互動,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但是還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局限于單向灌輸的傳統模式,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2對學生喜歡的授課方式和教學內容的調查
結合時事熱點或社會案例去剖析某個理論觀點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授課方式,占61.94%;與此相對應的是有68.39%的學生認為與社會現實、理論熱點相結合的教學內容最具吸引力。通過調查結果來看,當前部分思政課教學囿于教材囿于理論,缺乏對大學生關心的重大理論深度剖析,理論與現實生活未能緊密聯系。
2.3對學生認為增強思政課獲得感的有效途徑的調查
約有78.06%的學生認為通過與社會熱點相結合理解相關問題是增強思政課獲得感的最有效途徑。理論與社會熱點的結合是大多數學生所喜愛的學習方式。學生們認同的增強思政課獲得感的方式還有通過師生交流,共同分析解決問題、課上分組討論解決問題、通過理論分析和相關視頻理解教學內容。
三、高校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提升路徑
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生獲得感的兩大重要因素,思政課學生獲得感的提升必須在站穩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的同時,發揮學生主體性,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教師怎么教、課上教什么、學生怎么學三個方面。
1.改進教學方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生獲得感的一個重要方面,調查發現結合時事熱點和社會案例來剖析理論觀點成為當代大學生最喜愛的授課方式。為提升學生在思政課學習中的獲得感,教師應當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了解學生的思想困惑和現實難題,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現實的結合,用現實的案例破解理論學習的難題,把枯燥的說教轉化為生動的講授。同時,思政課教師要增強實踐教學意識,有效利用學校和地方的實踐教學資源,靈活運用閱讀實踐、研究實踐、案例教學等實踐教學形式,提升實踐教學水平。[2]
2.優化教學內容,提升課堂的吸引力
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是提升獲得感的基石,內容貼近實際并且有針對性,學生才會感覺學了有用處,學后有收獲。思政課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主要教學內容,但這并不意味著一成不變的照本宣科,內容必須與時俱進,聚焦社會現實和理論熱點,增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把深奧的原理融入現實生活,從實際出發把理論講深講透,如此才能使教學內容深入人心,發揮其指導學生的人生實踐的作用。一堂優秀的思政課應當做到內容生動有趣,理論透徹且不脫離現實,學生才會喜歡聽,課堂才有吸引力。
3.師生良性互動,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是教學效果的直觀體現,通過調查發現不到半數的學生與教師在課上有良好的交流,當前思政課的課堂氛圍略顯沉悶,仍存在著教師臺上講,學生被動聽的現象。教師應當堅持“學生本位”,教學活動必須緊緊圍繞學生展開,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學習。同時,教師能夠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從而合理地調整教學計劃。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姚利民.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的現狀與提升策略[J].大學教育學,2019(05):20-21+122.
作者簡介:
王琨(1996—),男,漢族,山東泰安人,政治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中共黨史。
宋同武(1995—),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