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龍
摘要:文章以河南省唐河縣某城郊村為調研點,運用參與式觀察法和深度訪談法對村莊婚戀市場中的“剩女”現象進行探究。研究發現,農村“剩女”出現的原因在于農村女性婚嫁對象可選自由度提高、農村“剩女”更加個性化、現代性的婚姻模式流行以及社會結構因素的影響;因此提出,農村“剩女”的個性要適可而止,擺脫婚戀對象選擇過度自由的問題;父母要為女孩婚姻把好關,解決婚戀過度個性化的問題;政府要承擔好民生建設的責任,應對農村“剩女”出現的社會結構性問題。
關鍵詞:農村“剩女”;原因;對策分析
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剩女”一詞出現,它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適婚年齡仍未結婚的女性,廣義上是指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在大家的印象中,“剩女”現象是城市的專屬,尤其是城市中高學歷的女博士和部分女白領,但是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的發展,部分農村適齡女性也因各種原因推遲婚嫁成為“剩女”。
一、案例村婚戀市場簡介
本調研點位于河南省唐河縣城東郊區農村,是以農業種植為主的農業型村莊。該村形成的婚戀市場覆蓋周邊十里范圍,媒人多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婚戀對象主要覆蓋初中、高中學歷人群,大專和本科以上學歷人群納入比例在20%左右。近些年,村莊婚戀市場男孩多、女孩少的情況成為大家共識,隨之而來的是高彩禮問題,在擁有婚車婚房的情況下(至少需60萬),近兩年結婚彩禮基本穩定在十萬元左右,高的能達到20萬元,少數結婚彩禮在6-8萬元。由于女孩擇偶時要求男孩身高、長相、婚車婚房、價值觀等條件,抱著寧缺毋濫、優中選優的心理,當地女孩平均相親次數在5次以上,相親次數多的能達到20多次。相對而言,男孩找對象考慮相對簡單,女方身材苗條、長相好就可以。但是男孩因女孩五花八門的相親條件,被動出現多次相親的現象。男女相親后,有的直接說不合適,有的一兩個月即可結婚,有的需一年多時間成功結婚。
二、農村“剩女”的婚戀情況介紹
筆者與村莊媒人交流發現,現在的農村女孩挑對象挑的厲害,稍微不如意一樁婚事可能就黃了,擇偶標準“各有千秋”。以下是幾位農村“剩女”情況介紹:
個案一:趙××,30歲,身高170CM左右,高中學歷,目前在縣城從事汽車銷售工作,月工資3000+,處于縣城工資的中上水平。本人身體健康,長相普通,不影響正常婚戀。父母健在,家庭無其它負擔。目前本人仍未找到合適對象。按照她自己的原話“想嫁一個能與自己聊得來的男孩”。媒人已經給她介紹過幾個對象,第一個男對象因長相一般,男孩的身高不符合女孩的擇偶標準,此事未成。第二個男對象大學本科學歷,結婚可以提供家用汽車和縣城商品房,彩禮可以商量,但因男孩近視帶眼鏡,女孩擔心男孩近視問題,未同意這門婚事。介紹的第三個男對象是在校大學生,婚車婚房不能全款提供,沒能談成。目前女孩婚事仍未確定。
個案二:劉××,30歲,身高160CM,大專學歷,在南方城市打工幾年后未找到男對象返鄉,然后回縣城從事教育培訓工作到現在,月工資3000+,也屬于縣城工資的中上水平。身體健康,長相屬“大眾臉”。家中哥哥年薪100000+,有車有房未娶,負擔不大,父母健在,能從事勞動。目前本人未嫁。媒人給她介紹過幾個對象,第一個男對象看女孩其它方面都可以,唯一的地方是男孩嫌女孩身高太低,沒能談成。第二個男對象比較中意這個女孩,但是女孩嫌棄男孩長相不入心意,再一個是因為女孩與男孩微信聊天時比較遲疑,男孩等不及,此事未成,家人也比較著急。
個案三:張××,31歲,身高168CM,大專學歷,在縣城某工廠上班,月工資3000+,屬縣城中上工資水平。身體健康,不影響正常婚戀。父母健在,沒有太大的家庭負擔。媒人給她介紹過幾個對象,因不同原因使婚事未成。如有的是因為男孩受教育程度低,不入女孩心意;有的是因為男孩在縣城沒有商品房,婚事未成;也有是因為男孩身高不能滿足女孩擇偶的身高標準,兩人不能繼續談戀愛;還有是因為彩禮多少的問題,兩個家庭談不攏,導致婚事中道受阻。
三、農村“剩女”出現的原因
1.農村女性婚嫁對象可選自由度提高。從上述對象可以看出,女孩在不斷變換擇偶對象。從深層次看,1990年左右,農村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念以男孩為主,主動生育女孩還不被大家接受,當時一度出現孕婦去小診所用B超檢查胎兒是否是男孩的現象,甚至出現丟棄女嬰、溺嬰的極端現象。這樣一來,90后一批人口中男性數量較多、女性數量相對較少,導致當前城市適齡婚戀人群擠壓農村適齡婚戀人群、高學歷適齡婚戀人群擠壓低學歷適齡婚戀人群、有資本的適齡婚戀人群擠壓資本相對較少的婚戀人群。男性婚戀群體擠壓為當前農村未婚女性提供了更廣泛的婚戀可選范圍,她們抱著男孩較多可供其挑選、優中選優抑的心理,在不斷選擇與不斷的不適合中導致被剩。
2.現代性的婚姻模式在農村女性群體中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曾是上個世紀以及之前長時段歷史中較為流行的婚嫁模式,在這個模式中,父母較少顧及女兒在婚姻中的主體性想法,完全憑他(她)們自己的想法對待女兒的婚姻,強制性婚嫁意味比較濃烈。現在,隨著網絡、電視、書刊等傳播媒介對現代性婚姻觀念的廣泛宣傳、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父母對待女兒的婚姻觀念越來越開放,他(她)們主要是在尊重女兒自己對婚姻趨向的基礎上為女兒婚姻把關。婚嫁模式由以往父母想法為中心的婚嫁模式轉變為主要參考女兒對婚姻想法的婚嫁模式,婚姻觀念的更新為農村女性自由擇偶開綠燈。
3.農村“剩女”更加個性化。正如上述個案介紹那樣,有的女性想找有一定身高的男孩,有的想找有車有房的男孩,也有的想找條件不錯情況下視力不近視的男孩,還有想找兩個人能談得來的男孩等等。在過去,這些個性化的擇偶需求是不被允許的。毛主席帶領人民打江山建國后的一個時期,只要雙方父母同意,男孩與女孩就可以組建家庭。70年代,男孩給女孩一把鐵锨或者給兩元錢,就可以考慮婚嫁,旨在推崇勞動光榮。80年代,“三轉一響”(車子、縫紉機、手表、收音機)成為婚嫁要求,極少數家庭能滿足此條件,女性也都順利結婚。在這樣的時代過程中,女孩不能摻雜太多的個性化因素來考慮婚嫁。90年代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社會發展與物質豐富,女孩根據個人想法可以更多考慮個人需求,個性化擇偶被家庭和社會所接納。
4.社會結構因素導致農村“剩女”現象。首先,以往中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房地產建設與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城市房價被炒個底朝天,筆者所處縣城房價6000+,對于一些因特殊原因不能置房的家庭來講,無疑是將這部分家庭的男孩排除在婚戀市場之外。現在媒人給男孩介紹對象,直接問男孩家庭縣城有商品房沒,沒房直接免談。其次,教育領域的不斷改革與投入,使女孩的婚嫁觀念變的更現代。以前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孩多以小學畢業為主,后來女孩能接觸九年義務教育甚至更高層次的高等教育,女孩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能接觸到現代性的婚嫁觀念,女孩更愿意找志趣相投、學歷相當或者三觀相合的男孩談戀愛結婚,低學歷男孩不好找對象。上述的高中與大專學歷“剩女”即可說明這一點,她們更愿意找學歷高一點的男孩處對象。最后,女孩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帶來女孩社會地位提高的文化導向,使她們在婚姻市場更有選擇權和發言權。
四、農村“剩女”如何不剩
1.農村“剩女”的個性要適可而止。上述個案中,男孩家庭能順利的提供婚車婚房,長相和身高也都符合女孩要求,只因為男孩近視導致女孩放棄一樁婚事,這樣就顯得女孩過于挑剔、過于個性。從社會交換論視角看,女孩一味要求男孩應該達到什么樣的婚姻條件,反過來,也要反思自己能為男孩帶來什么、能為新建家庭帶來什么,男女雙方婚姻交換要盡量做到公平,而不是一方刻意要求另一方滿足自身財欲的財富轉移游戲!女孩要個性也不能太個性,應適可而止。“剩女”們要多從父母的婚姻中以及其他成功的婚姻中學習經驗,在擇偶過程中即能突出個性一面也做到擇偶條件的恰如其分。
2.父母要為女孩婚姻把好關。父母與女兒相處幾十年,他們應該對女兒的家庭生活習慣、交友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有深入了解。女孩在面對婚姻選擇時,一是父母要尊重女兒自己對婚姻的選擇取向。二是父母要發揮把關作用,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婚姻取向,不能一味地怕女孩嫁人吃虧而不斷在婚姻市場替女兒選擇婚姻對象,尤其是提出苛刻的婚姻條件。父母要及時對女兒提出的不合適擇偶條件表明態度,討論擇偶條件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合適的,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擇偶觀念。
3.政府要承擔好民生建設的責任。首先,政府和社會要堅持房住不炒的原則,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為大家提供就業機會,男孩們通過奮斗能在縣城買得起婚房,為他們間接提供進入婚戀市場的機會。其次,政府應繼續做好義務教育工作以及教育改革工作,真正做到男孩接受教育不掉隊,進而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男孩從接受更高教育水平的過程中接觸現代婚嫁觀念、找到更好工作,順利進入婚嫁市場。如此,為“剩女”帶來更多的可選男對象,提高女孩相親成功率。最后,政府與社會要營造良好的婚姻文化環境。政府要擔負起對當前社會不當的擇偶文化、高彩禮亞文化的正確引導責任,引導社會成員自覺樹立正確的婚姻觀念。
參考文獻:
[1]楊華.東部農村大齡女性青年婚配困難問題研究[J].青年研究,2019.05.
[2]歐陽靜,馬海鵬.縣域體制內的“剩女”——基于中部D縣的調查[J].中國青年研究,2019.10.
[3]孫林牧.社會學視域下:“剩女”群體的成因與發展[J].現代交際,2019.06.
[4]徐芳,曾靜.當代晚婚不婚女性婚姻觀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8.05.
[5]劉威.悖論及治理:愛情“剩”世背后的“新城鄉二元結構”[J].學術論壇,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