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利文 居思玉 梁梅
摘? 要:在互聯網技術和娛樂生活的發展下,出現了一批追星群體,稱之為粉絲,這些粉絲自發組成的群體,被稱之為“飯圈”,這是一種追星文化。以“追星”為特征的飯圈文化正在網絡社會興起。與之也伴隨著產生了一些“病癥”,粉絲和偶像成了命運共同體,互相牽絆。部分偶像出于商業考慮不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政治傾向,誘導粉絲為自己刷流量,應援,打投等一些不文明的商業化行為,這些稱之為“偶像失聲”。本論文以大學生為視角展開調查,結合自身思考以及對大學生粉絲群體的深度調查采訪,提出一些對飯圈文化有所助益的意見。
關鍵詞:偶像失聲;飯圈文化;大學生追星;應對策略
1飯圈文化畸變的表現
1.1畸形的偶像崇拜
在流量經濟的影響下,涌現了一大批粉絲群體,飯圈也出現幾近瘋魔的偶像崇拜現象,追星也從過去的個體,自發的行為變成群體有組織的行為,使得粉絲個體意識逐漸默化,粉絲自我獨立意識的喪失,不分青紅皂白,沒有是非觀念,在這樣裹挾著錯誤的價值觀里,偏執型,盲目性,極端性的崇拜心理,
1.2被扭曲的推廣營銷
一般情況下,偶像也是文化的供給方,為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創造文化價值,粉絲作為消費者可以對這些文化產品進行自主選擇。然而,在如今飯圈文化中,一種強制推銷,流量造假,買賣粉絲等不良之風也在肆意橫行,威脅著社會公共秩序。在網絡社會,被扭曲的推廣營銷和非理性追星,才滋生了畸形的樣態,有的粉絲去“買數據,刷票,打榜”,為了提升偶像的社會曝光度而持續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怪圈。
2飯圈文化畸變的成因
2.1偶像明星的失聲
從字面意思看飯圈,飯圈是一個集合性的名詞,就是由粉絲組成的圈,“飯”這個字由英文“Fans”衍生而來,是對粉絲一類人的統稱,指的是對于某一個人,某一類事物,某一現象或者是某一文化的狂熱愛好者,而“圈”是指一個群體,蘊含著很強的邊界意味的指稱,是對于粉絲這一類人的身份歸屬的認定。我們通常用“圈”去對一類人的身份圈層的認定,他們的主體身份建構實際上也正發生著變化。對于建構粉絲的主體意識,自媒體的應用是關鍵環節,人文主義的中心主題是人的潛在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不斷地變革和不斷地選擇,粉絲逐漸擁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和主觀判斷能力。
在飯圈文化中,主要體現的就是粉絲對偶像的崇拜,正因為粉絲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渴望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希望從別人身上獲取一種對理想生活的補償,對美好生活的訴求,正因為偶像身上的有自己欣賞的美好品質或者是渴望得到的某種東西,這屬于實體價值分裂與缺失的后果。
2.1.1偶像失聲的定義
古往今來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時代的偶像,一代又一代偶像的出現,給大家帶來了正能量,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滿足了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星,因為偶像承載了情感世界的心靈慰藉,呈現了愛與夢想。與此同時,偶像的心理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如今,偶像失聲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一些偶像為了安全或商業考慮,不想被任何人批評,不希望失去部分粉絲,想靠粉絲獲取流量,從而不表達自己的看法,不發表任何帶有政治色彩的言論,不表達自己的政治傾向以及價值傾向。這一部分偶像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同時也滋生了許多“弊病”。
2.1.2偶像失聲特征
每個人都害怕損失自己的利益,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有一部分人會選擇與別人爭鋒相對,有一部分人會選擇明哲保身,沉默不言,面對著現如今社會偶像的層出不窮的這個現象,偶像中有許多流量明星,而流量明星都是靠粉絲流量集聚起來的,正因為有了粉絲流量,偶像才有了商業價值,為了擁有更多經濟價值,能夠快速的變現,所以很多時候粉絲只是流量明星的一種變現手段,并不會產生真摯的感情,只是一種利益互惠。所以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很多時候他們會選擇沉默。因為一旦發聲就有可能得罪人,影響自己的前途。每一個偶像都有自己的粉絲,大至粉絲群體,為了明哲保身很多明星選擇沉默寡言,任由這樣的輿論過去,是他們最常用的解決方式。
2.2把關機制不完善
飯圈文化具有顯著的互聯網特征,它又是屬于一種青年亞文化,是通過媒體和網絡傳播的,所以它的把關難度也比較大。雖然政府已經加大把關力度,但仍有一些不足,在網絡平臺管理,社會監督層面,均存在一些把關漏洞。飯圈文化又屬于生活領域,不僅牽涉范圍廣,而且如果在沒有出現重大負面輿情的情況下,政府的把關是相對松散的,所以很容易錯失該領域輿情的最佳干預時機。為了獲得更多的網絡關注,致使某些平臺在粉絲的狂熱行為介入的流量面前,引導和管理明顯不足,放任他們。從長遠來看,狂熱粉絲的過激行為并不利于平臺的穩健運營和健康發展,除了平臺不能較好的實行監督職能,一些把關人員的身份也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
2.3粉絲錯誤的價值觀
飯圈文化畸變的直接原因就是粉絲錯誤的價值觀,因為飯圈文化是由粉絲群體直接構成的,他們起到了決定和主導作用,內部因素來看,主體大多是95后,00后,有的缺失了家庭的正確教育,有的缺乏了社會的關注,從群體性格特征看,由于獨生子女,那么這一類的群體往往具有較強的獨立意識,個體意識,加上正處于青春期,比較叛逆,希望能夠獨立,不受約束,已經有了反叛意識,對事物的理解也不夠全面,分辨能力還不夠完善,很容易造成極端的情緒。從外部因素來看,作為陪伴著互聯網蓬勃興起的一代人,他們對于事物的信息都過于依賴從網絡中獲取,現實文化的引導和熏陶都不夠,網絡上都是好壞參半,他們對于不良思想和行為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造成不良之風的蔓延。
3調查研究方法與結果
采用整體抽樣的方法,以學校為單位,年齡都在20-23之間,經過篩選,形成問卷。
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個人情感和社會上的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其實男生追星臨界病態的得分高于女生,說明男生更容易陷入不健康的追星狀態,從偶像崇拜的類型來看,大學生的偶像崇拜的群體大多都是影視歌星和企業家,所占比例過半。此外,大學生崇拜偶像的原因多為實質性的欣賞,這說明大學生追星還是相對比較理性的,并非盲目跟風。在意識上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從側面也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心理相對比較健全。當今社會,由于網絡,自媒體的受眾群更多面向于青年人群,大學生在購買力和認知力方面較于年齡段更低的人群有較大的優勢,以至于媒體將影視行業,偶像明星的定位多放于90后,這也是為什么大學生主要崇拜這類人的原因。就調查群體而言,分為男性女性,男生對政治家,體育明星,政客和科學家的關注高于女生,女生則關注愛豆,影視明星,還有討論明星的八卦,軼事更感興趣,更容易產生情感的共鳴或者沉浸在幻想中。
4大學生偶像選擇的特點
4.1積極大于消極
隨著現在新型文化產業的興起,教育行業的發展,大學生群體雖然熱衷于追星,但是也有良好的教育,是具有獨立意識的人群,他們具有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夠準確的做出判斷,所以他們選擇的偶像多都是積極的正能量的,并且帶來了樂趣,對今后的人格發展,人生觀,價值觀起到砥礪前行的作用。
4.2偶像選擇大于理性化
對于偶像的選擇,不少人雖然更加注重外表,更多的投入自己的情感,但是對于這些,他們更看重內在品質和一些能力,是否是成功人士,是否是人品俱佳的人士。同時他們更關注偶像能為他們帶來正能量,能夠激勵他們,能夠在他們的人生路上起到一定的幫助。除此以外,一些大眾和主流導向對于明星的一些負面消息的評論和報道,沒有影響他們的判斷力。
5飯圈文化歸正的應對策略
5.1正確引導粉絲
作為公眾人物的偶像明星,起到表率和領導的作用,他們是主體,不僅要貢獻出優秀的作品,還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向社會傳遞正能量,輸出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粉絲的正確言論,維護網絡的健康與和諧,他們扮演的社會角色是至關重要的,起到的作用也是相當大的。偶像與粉絲也是相輔相成,緊密聯系的,偶像之于粉絲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因此,一方面,偶像應身先士卒,引導粉絲理智追星,把關注點多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過好自己的生活,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對于粉絲一些不理智的追星行為,應當及時制止,多加勸導,防止事態的惡性循環。
5.2加強飯圈文化規范建設
在網絡宏觀背景下,飯圈就是一個大的生態網,為了維護網絡生態的健康,政府,平臺,社會等應多方協同作戰,構建“全方面”“多方位”的機制,讓飯圈文化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首先,政府應該加強飯圈文化規范建設,從法制建設,監測監督等方面予以規范,加強對飯圈輿情的掌控,對于負面事件及時用法律的手段進行管控,防止事態惡化。不斷完善運營管理,例如可以通過約束發言,行為規范,平臺限制,內容審查等方式,對數據造假,刷票,語言暴力等現象進行管束;通過主體身份核查,身份信息實名制,資質認證,提升進入飯圈的門檻,必要時還可以通過流量管控,限速限流等手段,遏制飯圈不良行為,
5.3引導飯圈與社會主流文化相適應
飯圈文化作為主流文化,不僅參與了大家的生活,而且豐富了精神世界,飯圈文化本身并沒有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而是畸變后的飯圈文化對社會公共秩序產生了不良沖擊,才對社會公共秩序產生了影響,我們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讓偶像明星發揮榜樣作用,偶像帶領粉絲,弘揚正能量,可以促進飯圈與主流文化相適應。一方面,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明星應當以身作則,起到榜樣作用,對粉絲群體形成正面疏導,讓粉絲汲取正能量。另一面不僅互聯網要發揮優勢,同時家庭,學校,社會,政府也應該通過多元路徑,以先進文化為引領,引導粉絲樹立正確價值觀。同時引導青少年粉絲多參與現實社會中的一些娛樂社交活動,防止其沉迷網絡;學校也應該在充分認知與了解飯圈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最終形成偶像明星,家庭,社會,學校等多方面共同干預的機制,引導飯圈文化與主流文化相適應。
6結論
飯圈文化與偶像,粉絲之間從不是單一的關系,他們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共同組成一個大的經濟文化體,偶像與粉絲的選擇是雙向的,偶像的行為又影響著粉絲,粉絲的行為又決定了偶像的聲譽與前途。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偶像傳遞的是正能量,粉絲也會受到好的熏陶,受到好的教育以及引導,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外界傳導。好的飯圈文化也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人們的精神食糧。存在即合理,面對這樣一個飯圈,飯圈有其獨特的圈層特點,和媒體技術,帶來了嶄新的文化現象,我們不能去消除,而應該去正確引導,讓偶像擺正位置,為社會做出貢獻,而粉絲也應該加強自身的文化學習,提高文化修養,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指導老師:易禎
參考文獻
[1]大學生偶像崇拜心理透視[J].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03):54-57.
[2]宋曉涵.飯圈文化成為品牌營銷必修課[J].中國廣告,2018.7.
[3]竇薇.飯圈文化下青少年的主體意識[M].中北大學,10110.
[4]楊玉龍.謹防畸形粉圈文化成社會毒藥[J].郴州日報,2019.8.26.
[5]薛蕾.淺析互聯網飯圈下的粉絲經濟[J].西南科技大學,2015(03):55-57.
[6]寒江.新媒體時代什么是偶像與粉絲的理想關系[M].文匯報,2017.9.21.010.
[7]張超.要引導青少年從偶像身上汲取向上的力量[J].天津教育報,2010.3.19.002.
基金項目:2020年江蘇海洋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從“偶像失聲”談畸形的飯圈文化研究成果。
江蘇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 連云港? 2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