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傳統道德史觀這一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進行剖析,指出其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及面對近代列強入侵所產生的理論困境,同時指出唯物史觀的傳入超越了舊的道德史觀,提升了被傳統觀念所束縛的中國人的認識水平,促進了中國人對于世界格局的認識,并對中國的民族解放產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時至今日,唯物史觀依然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傳統道德史觀 唯物史觀 民族解放 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8-0223-03
關鍵詞:傳統的道德史觀是儒家思想統治下的中國的傳統史學觀點,即將國家的治亂、家族的興衰和個人的榮辱都歸因于人的道德。道德史觀在中國歷史上曾產生了十分積極的意義,但面對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一再喪權辱國的局面卻喪失了解釋力。為正確認識世界局勢和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亟須先進的歷史觀的指導,而唯物史觀的傳入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使中國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
一、中國傳統道德史觀的歷史追溯
眾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對于中華民族的影響可謂深入骨髓。大至宇宙觀、世界觀,小至生活情趣、風俗習慣,中國人的方方面面無不被儒學浸潤。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王朝更迭頻繁的國家,中國的史學十分發達,而儒家所提出的道德史觀,貫穿二十四史始終,成為中國史家解釋歷史興亡、評述政治得失的“總綱”。古往今來,史學巨著分析歷史事實,總跳不出道德史觀的窠臼,這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與價值標準。
中國傳統道德史觀,是儒家思想的理論基礎和重要內容,儒家高舉道德史觀的旗幟,并對其進行系統化論述,使得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之中,無處不有道德史觀的影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道德史觀占有重要地位。《論語》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鬃舆€多次褒揚周公的德政,表達自己對周公的敬仰之情。孔子認為,統治者的道德對于國家興衰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有崇高道德的人主政,才能實現儒家的政治理想,而春秋亂世的根源恰恰在于自天子至諸侯大夫喪失了西周以來的道德??鬃拥牡赖率酚^集中體現在《春秋》之中,他希望以文化的力量使“亂臣賊子懼”,從而使君王和大臣都以道德來約束自己,實現國家的富強。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發展,提出了“仁政”的思想,進一步確立了道德史觀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孟子認為,君王如果實行仁政,民眾便會擁護君王,其他不實行仁政的國家的民眾就會前來歸附,國家的實力就會增強,上下一心的局面便會實現,對外戰爭便能取得勝利,這便是“仁人無敵于天下”。在孟子看來,堯舜禹湯文武之興在于實行仁政,桀紂之衰在于不實行仁政,殘暴的君王必定自取滅亡,賢能的君主必定終將勝利。與孟子同處戰國時期的荀子主張治國應當“隆禮重法”,強調道德教化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先秦儒家雖然對道德史觀的闡述各有側重,但在道德對于國家興衰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這一點達成了共識,他們一致認為,一個國家君主與民眾的道德水準與這個國家的興衰成正相關,而君主的道德在這個國家是最重要的,強調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漢代儒學大興,自漢以后,儒家的道德史觀已成占統治地位的歷史觀,史家多以皇帝的道德高低解釋王朝的治亂情況,盛世是因皇帝有德,亂世是因皇帝失德,得到皇位的是“有德之人”,失去皇位的是“無道昏君”,道德成為中國史學中最有解釋力的概念。宋明理學更加強調道德對于國家治亂的作用,理學家們要求皇帝“格物致知”,“存天理,滅人欲”,從而使皇帝的內心“純乎天理”,成為有高尚道德的圣人,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儒家的大同理想才能早日實現。在后世儒家眼中,道德既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又是評價行為的標準,道德成為儒家解釋歷史與創造歷史的“終極鑰匙”。
翻開“二十四史”,以道德因素作為王朝興根本原因的分析不絕于書,可見道德史觀對于史學家們的影響之深。道德史觀有力地約束了君主的行為,因為絕大多數君主都不想被評價為“無道昏君”,有些君主希望得到后世積極的評價而勵精圖治,建立了太平盛世。同時道德史觀促進了中華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對于百姓來說是有極大的積極意義的。但是隨著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入侵中國,道德史觀開始面臨重大的挑戰,甚至成為阻礙中國進步的力量。
二、道德史觀的困境與唯物史觀的傳入
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為尋求原料產地和市場,在全世界范圍內展開了擴張。1840年,英國以戰爭的方式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并以條約的方式確立了自己在華的特殊利益。鴉片戰爭產生了多米諾骨牌的效應,西方列強接踵而來,中國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受挫,國家主權受到侵犯,清朝貴族的鐵桶江山一時變得風雨飄搖。此時,道德史觀的困境便顯露無疑。
依據道德史觀的看法,國家對外戰爭的失敗是由于自皇帝至臣民的道德狀況出現了問題,要想重振國威,皇帝必須以身作則,以圣人之道教化臣民,使得國家的整體道德水平得到提升,從而實現國家實力的提升,或者以高尚的道德感化“蠻夷”,使其臣服。然而,面對咄咄逼人的資本主義的力量,持道德史觀的人顯得格外天真,堅船利炮不是道德能夠挫敗,也不是圣人之道可以感化的。晚清大臣倭仁提出“以忠信為甲胄,以仁義為干櫓”,要以儒家道德抗衡西方列強的火器,借此反對興建洋務。許多飽讀詩書卻對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人,面對十分強勢的西方,大多會有此種想法。道德史觀在中國讀書人心中根深蒂固,近代許多反對學習西方的大家,都以此為思想根源,認為學習西方文明會破壞中國本身的道德,從而使中國喪失抗擊外敵的力量,要抗擊侵略,只有從“四書五經”中尋求力量。這種情況下,道德史觀便成為阻礙中國進步的絆腳石,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批判道德史觀,從思想上為中國學習西方開辟道路。
嚴復譯注的《天演論》,即對道德史觀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使得中國人認識到,如果不進行變革,不去適應時代,即使擁有最高尚的道德也無濟于事,即使圣人處于當時,不進行變革也會滅亡。一系列支持洋務運動的知識分子或引進西方思想,或以法家思想為武器,批判儒家的道德史觀,促進了歷史觀領域的思想解放??涤袨榈摹缎聦W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更是極大地動搖了儒家學說的地位,進一步打擊了不合時宜的道德史觀。與此同時,一系列西方史學著作傳入,對于以道德史觀為綱的中國史學也形成了沖擊??傊?,隨著近代中國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革,思想領域也發生了巨變,松動的思想土壤為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新文化運動是自鴉片戰爭以來的思想解放的高峰,以《新青年》為代表的各類先進雜志,極力傳播新思想,對儒家思想中的陳腐內容進行了一次總清算,許多青年從舊文化中解放出來,開始探求中華民族解放的新道路。馬克思主義借十月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東風開始在中國傳播,唯物史觀開始在先進知識分子中普及。唯物史觀的傳入與普及,使得中國人掌握了一種先進的歷史觀,可以從全新的角度看待歷史,可以從更深層次上把握現實,可以由此找到中華民族解放的新的道路。被唯物史觀武裝起來的中國知識分子和中國人民,找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所在。陳獨秀認為“‘唯物的歷史觀是我們的根本思想,名為歷史觀,其實不限于歷史,并應用于人生觀及社會觀”。自由主義者胡適亦認為“唯物的歷史觀,指出物質文明與經濟組織在人類進化社會史上的重要性,在史學上開一個新紀元,替社會學開無數門徑,替政治學開許多生路”??梢?,唯物史觀對于多災多難的近代中國的影響之大。
三、唯物史觀對于道德史觀的超越及其影響
道德史觀面對中國不斷喪權辱國的狀況的解釋乏力,恰恰凸顯了唯物史觀強大的解釋力。唯物史觀從經濟出發解釋社會,強調經濟對于政治、文化的決定作用,將被顛倒的世界顛倒過來,強調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認為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唯物史觀深入到生產力的層面來解釋社會發展,將社會的不斷發展解釋為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在更大程度上把握到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相比于道德史觀從君主與臣民的道德狀況出發來解釋歷史,唯物史觀直接抓住了生產力這一社會發展進程中的要害,道德史觀對于血腥積累的資本主義能夠繁榮發展的解釋乏力,由唯物史觀解釋起來卻顯得游刃有余,這就更使渴求先進理論的中國人堅定了對唯物史觀的信念。唯物史觀并非否定了道德史觀,而是對于道德史觀的揚棄與超越。在唯物史觀看來,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被承認的,適應于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可以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強調道德的朝代能夠實現國富民強的原因。但是,道德史觀將道德視為解釋歷史的“總鑰匙”是錯誤的,這也是道德史觀對于近代中國的許多狀況解釋乏力的原因??傊?,唯物史觀超越了道德史觀,將生產力作為解釋歷史的第一因,將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視為社會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改變了中國人對于歷史的看法,也為中國人解釋現實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論武器。
唯物史觀徹底打破了陳腐的道德史觀對于中國人的頭腦的束縛,為中國人學習西方先進的社會理論開辟了道路,隨著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普及,社會科學在中國學界大興,原來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遭到了更大的挑戰和質疑,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更加如火如荼,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改造中國的思想競相迸發。唯物史觀強調生產力的決定性作用,各家各派,無論改造中國的方案如何,都在必須發展先進的生產力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因對中國如何發展生產力的看法不同,中國出現了各個救國的派別,有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技救國等,這些派別發起了各種各樣的救國運動,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實現民族獨立與國家富強。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要實現發展,最根本的是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必須使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符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對于近代中國來說,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必須打破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束縛,奠定發展生產力的堅實政治基礎,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因此,按照唯物史觀的觀點,中國必須首先通過革命的方式實現政治解放,才能真正解放生產力,只有在政治解放的大前提下,各種發展生產力的救國途徑才能各顯神通。唯物史觀為中國人提供了分析社會的顯微鏡和望遠鏡,為中國人尋求民族解放和生產力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近代中國進行政治革命提供了有力的論證。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推翻了“三座大山”,終于為生產力的發展掃清了強大的政治障礙。
總之,建立在對社會的科學分析基礎上的唯物史觀,打破了統治中國思想界長達兩千余年的道德史觀對于中國人的束縛,將具有形而上學性質的“道德”概念拉下了至高無上的神壇,以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觀念科學闡釋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世界觀,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對于近代中國來說,唯物史觀既破舊,又立新,是具有燈塔性質的科學理論。
四、結語
唯物史觀作為科學的世界觀,指導中國人民正確認識了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把握了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動員廣大人民參與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最終促使中國走向了民族解放的道路。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之一,唯物史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與實踐聯系密切的科學理論,我們應當在實踐中積極挖掘唯物史觀的當代價值,不斷豐富和完善唯物史觀的思想,從而使唯物史觀更好地指導實踐,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
唯物史觀的傳入,拯救了道德史觀解釋力貧乏的危機,并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帶來了希望。時至今日,唯物史觀以其深刻性依舊在影響著中國與世界,我們應當積極挖掘唯物史觀的當代價值,從而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全人類的幸福提供思想資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伯特蘭?羅素.中國問題[M].秦悅,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4]馮友蘭.三松堂全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5]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6]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7]李石岑.中國哲學十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6.
[8]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趙世鵬
[作者簡介]程楊帆,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