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摘 要: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農業基礎論,闡述了農村觀和對農民問題的認識,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三農”思想對破解我國“三農”問題的啟示,以推進消除城鄉差異,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三農”;馬克思;恩格斯;啟示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8-0024-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2;A811? ? ? ? 文獻標志碼:A
1?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農業基礎論
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類為了生存,第一個歷史活動是生產滿足所需的食物、衣物和其他產品等物質。他們認為,農業具有基本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財富增長和文明進步與減少人類生產糧食所需的勞力和支出成比例。
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只有不斷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并加快農業人口向非農業產業和城市轉移的規模和速度,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才能從農業中獲得糧食、資本、原材料和勞動力。社會的基礎是超越個體工人所要求的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大大促進了勞動分工。他們認為,要實現農業與工業之間的巨大分工,首要前提是農業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而影響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因素主要是勞動者的個人條件、勞動的自然條件和農業勞動的社會條件,這些因素為制定農業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1]。
2?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農村觀
在分析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之路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總結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工農業差異及城鄉差異的原因以及減少甚至消除它們的方法。在近代之前,在農業中,自然界以“機器和有機體”的形式參與人類勞動,城市的手工業遠低于農業。在工業界,自然力幾乎完全被人類力所取代。在近代以后,在殘酷掠奪農村農業資源的基礎上,農村人口開始流入城市,出現了農村落后于城市,農業收入低于工商業收入的現象,并隨著城市工業化發展,逐步建立了繁榮的工業中心城市,農村開始破產,農業落后于工業,農業工人收入低于城市工人收入,城市逐漸成為先進生產力的聚集地,城市統治農村的格局逐漸形成,從而形成了城鄉二元化結構體。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農業勞動力與工商業勞動力的分離以及城鄉分離是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分工的產物,可以概括為所有基于商品交換的發達分工都是建立在城鄉分離基礎上的,而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由資本擴張引起的。城鄉矛盾是一個歷史范疇,盡管資本主義為大規模農業帶來了生產力的進步,但使得農民和農村居民的文明水平低于城市居民,使生產資料、財產和需求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導致城鄉之間對立,以及農村崩潰和生產力破壞[2]。
因此,在生產力發展不足的情況下,城鄉之間的對立必然存在。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為了消除城鄉之間的對立,工業必須支持農業,農業和工業生產的發展必須要求統籌規劃和城鄉協調,形成工農業聯合體,在城鄉之間的對立基礎上尋求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城鄉對立現象將逐漸消失。
3?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農民問題的認識
馬克思指出,農民只是無產階級同盟者在革命中的支持者,而不是革命的動力,農民既保守又革命,是具有雙重性和先天缺陷的階級。作為政治權力的一個因素,由于農村生活的孤立,當農民失望時,他們將放棄對小土地的信仰,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會表現出冷漠、消極甚至反動的態度。恩格斯認為,農民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中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相對的所有其他階級,即小商人、小工業家、農民和手工業者都是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革命是不完整和保守的。只有無產階級才是真正的革命階級。農民階級對革命表現出普遍的冷漠,甚至可以說是反動的,他們只會為自己的生存而與資產階級作斗爭。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如果將農民轉移到無產階級革命的隊伍中,他們將離開原來的立場,不會維護自己的當前利益,而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維護未來革命的利益。
4? 對當代破解“三農”問題的啟示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社會所有成員的能力全面發展,擺脫農業生產的一部分農業勞動力依靠社會物質資源從事工副業生產,農村(農業)注入工業資本和工業技術的力量開始工業化。社會生產力提高后,城鄉一體化下的農村城鎮化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農業生產力提高需要工業反饋的共同發展趨勢。? ?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工業發展的前提。促進城鄉一體化后,城鄉之間社會所有成員組成的社區有計劃地充分利用生產力,逐步消除工農業差異,徹底消除階級對抗。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認識對解決“三農”問題的啟示如下。
(1)為確保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三農”工作擺在“頭等大事”的位置,不應放松作為國民經濟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的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
(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農村剩余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有序轉移就業,是勞動生產率提高、創造力和工商業發展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必然現象,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農民向非農業產業轉移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3)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農業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始終認為,農業生態文明思想具有豐富的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的內涵,必須走人類社會生態文明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農業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以解放生產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
(4)為了發展現代農業,國家必須加大對“三農”的投資,加大對農民的支持,改變農村經濟和社會相對落后、農業性質薄弱的現狀,必須要有先進的現代工業生產要素和現代科學技術來改造傳統農業,必須為農業投資人力資本,以提高農業科技進步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科技的貢獻率,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后狀況。
(5)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始終認為,推進消除城鄉差異的城鄉一體化進程是大勢所趨,對此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盡快提高農民的生產力和生活水平。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是最終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消除城鄉差異的前提和條件,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唯一途徑。在推進讓億萬農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提高農民待遇是首選。
5? 結束語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農業具有基本地位和作用,總結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存在工農業差異以及城鄉差異的原因,以及減少甚至消除它們的方法。他們還認為,農民既保守又革命,是具有雙重性和先天缺陷的階級。基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三農”思想,對當代破解“三農”問題的啟示是:任何時候都必須重視“三農”工作,應加大對“三農”的投資,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向第二三產業有序轉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農業生態文明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張玉先.馬克思的“三農理論”與我國城鄉差別[J].商場現代化,2010(21):78-79.
[2]羅正月.馬克思小農經濟思想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啟示[J].當代經濟研究,2009(4):1-6.
(編輯: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