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恬靜
【摘要】本文通過對通識教育的探討,以期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類專業教育更為重視通識教育的理論研究,因為現今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對師范類專業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上,對相關理論的研究缺乏深度,而對教育策略的深入研究可以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類專業在新時期的發展、改革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通識教育;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類專業;策略
新時期,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教師教育是最重要的競爭優勢。在高校轉型時期,高校的發展逐漸傾向兩個方向:一是綜合化,二是應用性。在教師教育多元化大環境下,進一步優化教師教育特色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師范類專業在新形勢下保持自身優勢的必要選擇,同時還要兼顧其專業發展的多樣性。因此,如何在高校轉型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切入通識教育,對推進教師教育改革發展、保持教師教育的特色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正確認識與對待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每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都是根據各校的教育理念與辦學目標決定的,所以每個學校都有各自的背景與特色,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情況。同樣,通識教育也不存在統一的范式,它與高校的教學定位是一致的。只有結合高校自身實際探尋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通識教育才是科學合理的。
其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明確了教育學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畢業論文(設計)。其中理論課程由通識教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三類課程組成。可見通識教育課程已被放在同專業課程同樣重要的位置,其重要性在我國高校中已取得共識,同時也是提升教師教育質量的重要渠道。其二,高校轉型探索是各類高校面對外界競爭壓力的積極應對,這與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日益完善密不可分。對于合并升本前就有良好師范教育基礎的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師范教育一直以來是其發展的根本所在,學校在教師教育上也有一定的積累與經驗。雖然新時期本科院校探索轉型為應用型師范類專業“師范性”和“應用性”的協同發展指明了方向,但要協調好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就需要學校根據自身的定位科學分析,進行合理的轉型,結合通識教育來選擇適合學校自身及區域發展的側重點,實現特色發展。其三,只有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得以凸顯,教師、學生才能正確認識通識教育的意義與作用。通識教育是一種“全人”教育,它的目的不在于簡單地為學生將來的職業做準備,還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通識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多學一點專業外的東西,更在于使學生的知識、文化修養得到全面提高,使其獲得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不在于機械地給學生科普知識,而在于讓學生根據自我興趣,主動完成某種基本能力的訓練,培養他們寬廣的眼界、高雅的情趣。
二、根據學校特色調整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與管理
在我國,通識教育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動形式,因此教育管理部門要及時進行改革和調整。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存在的問題,新時期的教育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育管理者的職責就是幫助教師實現這種轉變,管理者改革的愿望越強烈越好,而現實生活中往往是管理者認為重要的事情教師未必重視。家長和學生以及教育管理者受學校文化的影響很深,他們可能贊成評價驅動的教育過程,因此,改革面臨著很大的阻力。
另外,技術革命是促進改革的動力,在通識教育領域,信息技術對國家機構或其他組織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它促進了知識的傳播,方便了人們的交流,改變了人們對通識教育的認識,最終導致通識教育的變革。我國一些大學也開始朝著結合學校特色的方向探索。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制定政策,吸引和招聘高級教師。在高校開展通識教育課程時,引導和鼓勵一定層次的相關學者和教授積極參與建設。二是根據建設通識教育課程的需要,建立一個大學教育團隊,組織量身定制的通識教育課程,最終為教育團隊制定高質量的培訓計劃。三是通過外部招聘,聘請校外知名教授作為兼職教師來授課。
總之,通識教育課程管理要想更加完善,就要抓住本校特色,充分提升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積極探索更加貼近學生需求的通識教育體系。新時代背景下,各個領域的工作人員特別是教育工作者要及時做出改變。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有責任指引新時期教育的發展方向。
三、建立多元化的通識教育評價體系與監督機制
通識教育評價體系的不健全是導致通識教育的重要意義被忽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作為選修課的通識教育課程考核要求不嚴,所以很多學生為了修滿學分而去學習。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理和教學工作的規范化,是保證通識教育效果的必要手段,更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生命線。國外很多應用型本科院校非常重視通識教育課程的檢討和評價,有一個較為完整的發展框架,值得我國借鑒。
通識教育評價體系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進程和實效性。課程評價改革的核心是課程評價內容的改革。因此,在課程評價內容方面,應將評價的重點從注重學生的記憶上轉移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上。就評估方法而言,通識教育選修課的評估應遵循包容性、科學性和多樣性的原則,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為了更好地實現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效果,需要進行全面和客觀的評估。就評估目標而言,應明確界定通識教育課程的評估目標,因為評估目標是衡量教育目標的重要標準。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因此,通識教育課程的評價重點應在于學生的能力、知識和素質的培養等方面。
總之,隨著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和教師教育改革的深入,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積極探索適合其師范類專業發展的新道路,而強化通識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通識教育是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歷史的選擇。作為還處在探索初期的教育理念,它的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實踐過程。通識教育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它對我國教育的長遠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它也將會成為其師范類專業發展自身教育教學特色的創新點。經過不斷地發展和完善,通識教育一定能夠在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關增建.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改革解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3]德里克·博克.美國高等教育[M].喬佳義譯.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4]葛金輝.地方高師院校實踐性應用型課程體系構建的理性思考[J].現代教育管理,2013(7):59-62.
[5]鐘秉林,王新鳳.通識教育的內涵及其本土化實踐路徑探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5):3-9.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