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梅
摘 要:電子商務平臺外賣的迅速發展為我們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許多新的食品安全問題,文章在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外賣食品安全的影響性因素,從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規范信用評價體系、加強監管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對建立電子商務外賣平臺食品安全保障制度,規范外賣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電子商務平臺外賣;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完善
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網上訂餐的這種方式。外賣市場市場蓬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外賣食品安全問題頻頻曝光,嚴重影響公眾信心和行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完善電子商務平臺外賣食品安全的相關法律保障體系,不但是實現社會大眾對食品安全保障期待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重要內容。
為了探究電子商務平臺外賣食品安全的各項影響性因素,課題組對該問題采取網絡調查和現實走訪的方式進行調研,通過問卷星網絡調查共收回調查問卷157份,調查問卷共涉及調查題目21道。
一、電子商務平臺外賣食品安全現狀
據《中國電子商務誠信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網絡訂餐成為投訴前5位的行業,外賣食品市場存在著借證經營、虛構營業地址、使用質量低劣的食材、不合格添加劑使用、食品加工過程衛生差、劣質包裝等問題。本次調研中,在“你認為外賣訂餐食品安全嗎”這一題的調查中,有70.06%的被調查者認為安全狀況一般,有15.92%的被調查者認為不安全或者不清楚,由此可見,消費者對外賣食品安全的信心是嚴重不足的。
二、基于調研的電子商務平臺外賣食品安全影響因素分析
(一)消費者食品安全法律意識有待提高
首先消費者理性選擇不足。電子商務平臺外賣消費者雖然從根本上不愿意甘冒食品安全風險,但是由于理性認識不足,或者過分追求味覺的享受,有時會忽略對安全因素的考慮,對于體現食品安全衛生的重要指標關注度不高。在本次調研中,“訂購外賣時,你會關注外賣商家的營業執照、食品安全衛生許可證等嗎”的調查結果顯示,“十分關注”的僅占總調查人數比例的22.29%。其次,消費者維權動力不足。在本次調查的“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你的態度是?”一題中,仍有36.71%的被調查者選擇“自認倒霉,不投訴”,其原因在于對食品安全狀況缺乏明確的判斷標準、難以提供有力的證據,投訴耗費時間精力、涉及金額小等原因,可見有不小比例的消費者對此問題是采取相對消極的態度,消費者的權利意識有待提高。
(二)食品經營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不足
外賣經營者對食品安全的態度對其餐品的質量安全有很大的影響。如果經營者沒有長期發展的全局思維,將利潤最大化作為餐廳的首要經營目標,就會導致外賣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增加。現實中也存在有的商家為了進行價格競爭,使其成本過高,以至于不能保證食品原料等的質量。就本次調查來看,87.3%的被調查者遇到過食品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如果餐飲經營者有長遠的發展思維,或者認真操作和檢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三)對消費者食品安全信息知情權的保障不足
網絡的虛擬性導致外賣食品消費者對于商品最直觀的了解來自于平臺餐飲經營者的廣告,而平臺餐飲經營者其頁面上披露的信息十分有限,即使消費者有關注外賣食品質量安全信息的要求,但是由于消費者沒有了解入駐商家食品安全狀況的機會,而且無法驗證這些證照真實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息的知情權難以實現。
(四)虛假宣傳泛濫,質量評價真假難辨
平臺外賣商家的信譽評價是影響消費者是否購買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獲得平臺排名靠前的優勢競爭地位,有的商家雇傭人員進行網絡刷單,虛假提高自己店鋪的成交量和好評量,有的商家則通過一些利益引誘消費者做出好的評論,商家虛假宣傳情況比比皆是。就本次的調查數據來看,在“你認為外賣平臺的評價數據是否真實可靠”這個問題中,有45.22%的被調查者認為只有一部分真實可靠。這樣的評價數據如果作為消費者購買外賣食品的重要參考依據,在甄別食品質量和安全中的作用是大打折扣的。
三、電子商務平臺外賣食品安全法律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法律法規不統一不完善
由于電子商務外賣在我國發展的時間不長,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目前外賣食品安全主要是由《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為主的法律規范進行調整,這些規定較為分散,系統性不夠、覆蓋面不全,且存在具體操作性不強和內容不一致等問題。食品安全的標準不統一,存在多級、多部門標準,標準要求過低,不能充分實現對食品安全保障的目的。要實現外賣食品安全的全過程管理,必須考慮到食品生產的各個環節,特別是在外賣食品安全中涉及的加工、包裝、存儲、派送、廣告宣傳等環節和內容,目前的法律責任特別是刑事責任,并不能涵蓋這些環節。
(二)行政監管有待加強
我國現在已經建立起一套相對獨立、專業、科學的食藥監管體系,目前由食藥監管部門進行監管,取消了過去分段監管的“九龍治水”局面,但是仍然需要食藥監管部門中負責生產、加工、流通過程的各部門內部的聯系和溝通。在食品安全的監管主體方面,雖然可以實現相對統一的管理,但是管理的專業職能和任務壓力比較大,食藥監管部門在執法資源上比較有限,更不可能在外賣食品安全的監管方面投入太多的人力和物力,缺乏應有的長效主動監管機制,更多的是等發生了問題再處理的事后救火狀態,同時也存在個別監管人員怠于履行職責等情況,這些問題導致不能充分實現監管的效能。
(三)平臺準入審核流于形式
雖然2018年《食品安全法》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責任。然而這些規定并不為網絡訂餐平臺所重視,一些網絡外賣平臺對入網餐飲提供者的相關資質證明審查不嚴格。其原因一方面是網絡外賣服務平臺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讓更多餐飲提供者入駐收取更多利益,放棄嚴苛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平臺準入門檻太低,只需要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實名認證,上傳食品經營許可證等證照即可,不需要稅務、消防、衛生等一系列的手續,在平臺沒有認真審核的情況下,一些“三無”的小作坊借證混入市場,嚴重影響外賣市場的食品安全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