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 丁夏皓
摘 要:文章分析了全面從嚴治黨視野下提出敬畏之心政治品格的理論背景、基本內涵和邏輯關系,闡釋了全面從嚴治黨視野下的廉政敬畏體系,對高校黨的紀律建設的主要內容和要求進行了研究: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任務,以強化紀律意識為基礎,以有紀可依為前提,以嚴格監督為保障,以領導干部為重點。
關鍵詞:從嚴治黨;敬畏;高校;紀律建設
在全面從嚴治黨方略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黨員、干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1]。”進一步明確了道德價值的重要作用,對黨員干部提出了敬畏意識和道德要求,要求黨員干部要不斷強化思想意識的自我約束和自我凈化,將道德敬畏思想融入到黨風廉政建設中,凈化黨風,醇化社風,促進風清氣正的社會政治生態形成。
一、敬畏之心政治品格的基本內涵和邏輯關系
第一,敬畏之心中的“敬”和“畏”是兩種不同的又有密切聯系的情感和心理狀態。“敬”強調的是主體對客體尊崇敬重的價值判斷,是一種價值判斷和價值追求的態度表現,突出自覺性和自主性;“畏”強調的是主體自我要求和自我約束的價值追求,是在一種價值自律和內在評判的態度表現,突出內在約束和自我警醒。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云:“君子之心,常懷敬畏”。所謂的敬畏之心,淺則為一種對待事物的態度,深則為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情感,它是用一顆真摯的心去對待所面對的一切,這既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也是一種必要的素養。它不僅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之根本,也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所必不可少的精神。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和底線意識,心中往往會變得無所畏懼,甚至無法無天,喪失對自我靈魂的約束。反之,如果始終懷揣一顆敬畏之心,那么就能克制住浮躁之氣和虛驕之氣,自覺地約束自己,并且胸中有方向,行為有準則,做事講究規矩,杜絕出格越軌之事,即如古人所云“心有敬畏,行有所止”。敬畏之心可謂是人走向成熟、民族走向和諧昌盛的開端,常懷一顆敬畏之心,是一個有品位、有思想、有作為之人的基本素質。
第二,“敬”與“畏”之間又包含著一種邏輯關聯,由敬而畏,由畏而敬,兩者雙向互攝,“敬”是“畏”的基礎和前提,“畏”是“敬”的支撐和延伸,“敬畏之心”是兩者的互動統一。
孔子認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即君子應該要懂得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和敬畏圣人言論。從現代社會的角度來看,我們也應懷“三畏”,即畏天、畏地和畏己。畏天,就是要敬畏天命,順應天道與自然;畏地,就是要感恩大自然的潤澤,珍惜我們生存空間里的萬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珍惜當下的生活,因為生命是大自然的精華,人們應當恭敬而虔誠的對待它。
第三,敬畏之心政治品格既是一個歷史范疇,又是一種文化現象。結合一個國家、社會或特定共同體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既有的政治結構、社會制度有不同的內涵和要求。
目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而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于此社會結構變遷之際,種種社會歷史原因而引發的道德信仰缺失,使一些人見利忘義,甚至違法亂紀、腐化墮落,是非善惡的界限在這些人的心中變得模糊,諸多越軌的行為因此而產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嚴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獨慎微、勤于自省,遵守黨紀國法,做到為政清廉”。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這是新時代對黨員同志提出的基本要求,即要求黨員同志要時刻牢記敬畏,唯有知敬畏者,方可心守廉潔,要懷揣一顆敬畏之心,做事講原則、守紀律,立正身而有擔當,做有敬畏之心政治品格的好黨員。
二、全面從嚴治黨視野下的廉政敬畏體系
(一)敬畏人民
敬畏人民是廉政敬畏體系的根本內容和邏輯起點,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最根本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說到:“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誠然,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人民群眾的呼聲,無一不體現著民意,這就要求黨員要對人民始終充滿敬畏,常思百姓所想,常念百姓所苦,常謀百姓所求,常辦百姓所需,這才是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底的真正表現,這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由衷愛戴。“聽于民,國運興”,敬畏人民,不忘使命,不忘宗旨,更不忘本色。這種魚水關系、血肉關系、種子與土地的關系,要求黨員對待群眾的意見時,只要是基于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而表達的期望,哪怕是偏激一點、片面一點,我們都要撲下身子,抱著聞過則喜的態度學會傾聽,善于汲取,了解民情,把滿足群眾需求、解決群眾問題、讓群眾滿意作為努力方向,切切實實改進我們的作風。
(二)敬畏黨紀國法
敬畏黨紀國法是廉政敬畏體系的法治基礎和制度保障。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以德治黨和依規治黨結合起來,為廣大黨員確立應當遵循的道德“高線”和不能觸碰的紀律“底線”。廉潔自律準則要求黨員同志要懷揣“敬”意,堅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道德。紀律處分條例則要求黨員同志要懷揣“畏”意,每個人應當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踏踏實實做到“三嚴三實”,一旦越“雷池”、闖“紅燈”、破“底線”,則要自覺接受紀律的懲處。國家法律是公民的底線,而黨的紀律是黨員的底線,中國共產黨的先鋒隊性質和執政地位,決定了黨紀必定嚴于國法。敬畏黨紀國法意味著黨員在履職行為之中,既要堅持紀嚴于法,強化日常管理和監督,防患于未然,又要做好紀法銜接,依照黨紀國法承擔相應責任。
(三)敬畏權力
敬畏權力是廉政敬畏體系的重點領域和直接表現。對于國家權力,馬克思認為它是階級社會的歷史產物,是寄生在社會肌體上的“贅瘤”,是從“社會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的力量,它在歷史上日益同“人民大眾相分離”,并造成官員“由社會公仆變成社會主人”。權力始終是一把雙刃劍,權力在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另一方面又可能異化為以權謀私、追求享受的特權[2]。鄧小平曾告誡全黨:“我們拿到這個權以后,就要謹慎。”敬畏權力,意味著要樹立正確的權力敬畏感,要把權力時時刻刻都當作一種負擔來對待,而不是作為貪圖享樂的工具。時刻謹記權與責要有機統一,緊密相連,有權必有責,用權必擔責,權責要對等,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四)敬畏道德
敬畏道德是廉政敬畏體系的精神基礎和價值選擇,本質上是一種道德情感,是人們基于對道德價值的認識所產生的對道德體系的崇敬和畏懼,其價值目標是對善的終極追求。敬畏道德,可以為我們的道德目標和道德行為的選擇提供價值導向,塑造道德人格并推動其升華,繼而提升我們的道德境界[3]。敬畏道德意味著要將道德敬畏的思想融入個體,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道德向度上提高黨員同志的自我凈化能力。
三、高校黨的紀律建設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一)以立德樹人為中心任務,高校黨的紀律建設要圍繞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來開展,進一步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高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陣地,應注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這是由高校的職責所決定的,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一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則至關重要。只有堅持社會主義教育方向,才能真正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只有按照社會主義的辦學要求立德樹人,才能培養成有價值、有責任、有擔當的優質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才能真正地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承者,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發揮重要的力量。
(二)以強化紀律意識為基礎,高校黨的紀律建設要把紀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近年來,依法治校的概念越來越被人提及。在我國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戰略的大背景下,高校必須堅持使命引領和問題導向相統一,結合高校的工作規律,重視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和規則意識養成教育,強化紀律意識,學生和教師并重。可以嘗試以高校教師率先垂范、學生自覺擁護為特點的高等教育模式,進一步增強高校黨的紀律建設的政治性、時代性、針對性,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黨的紀律建設之路。
(三)以有紀可依為前提,高校黨的紀律建設要結合具體學校實際進一步細化和落實“六大紀律”的具體規定。一方面,堅持以黨紀為基本準繩,不斷提高管黨治黨制度化水平,維護黨章黨規黨紀的權威性。另一方面,以當前的形勢和黨的建設需要為指導,不斷完善細化和黨的紀律規定,注重系統性和科學性[6]。高校要認真督查校園里的“四風”,尤其是注意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之風,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切實做好師生不正之風整治、廉政風險防控等紀律建設工作。
(四)以嚴格監督為保障,通過監督檢查、嚴格懲處,充分重視黨內監督、黨外監督和輿論監督等渠道,進而確保黨的各項紀律在高校真正落到實處并得到有效遵守。當前我們正處于網絡與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關于優化監督執紀方面,這樣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大背景則對高校提出了種種新的要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媒體監督的有力作用,采取“靶向治療”,調動在校教職工和學生參與日常管理的積極性,重視腐敗案件多發易發的重點領域,合理反映不當之處,為進一步建立健全監管機制而共同努力,為高校可持續發展獻計獻策。
(五)以領導干部為重點,教育和引導黨員干部增強法治思維、紀律意識和底線意識,帶頭學法用法、遵法守法,帶頭尊崇黨章、嚴守黨紀。高校領導干部是整個高校黨的紀律建設工作的中流砥柱,被稱作是高校改革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關鍵就要從思想和制度教育上抓好領導干部這個群體,他們的作風問題與高校的教風學風校風息息相關,直接影響高校黨的紀律建設工作。堅持思想從嚴、作風從嚴、反腐從嚴、紀律從嚴和干部從嚴,為推動高等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凝聚強大的正能量。
(六)以廉潔文化為陣地,使廉政制度文化成為一種治校治學治教的基本方式,使廉政精神文化融入校園文化且蔚然成風。在全社會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風氣下,廉政文化進校園成為扎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新工程。高校應當自覺按照校園廉政文化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擴大校園廉潔文化的宣傳空間,例如充分利用校園網、學生廣播站以及校內各種文化活動,通過加強廉潔文化的相關報道,多渠道加大宣傳力度,切實推進廉政精神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余源培.敬畏民心敬畏權力[J].探索與爭鳴,2014(03):13-14.
[3] 汪榮有.論道德敬畏[J].齊魯學刊,2016(01):80-84.
[4] 羅春洪.心有戒懼,行有界限——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道德敬畏思想[J].黨史文苑,2017(24):48-51.
[5] 孟新,于洪軍.全面從嚴治黨視閾下高校黨的紀律建設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3):44-46.
[6] 田仁來,曾潔超.試析加強高校黨的紀律建設的著力點[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08):40-42.
[7] 王重賢.從嚴治黨視角下高校領導干部作風建設問題探究[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7,18(04):107-111.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8年度江蘇省紀檢監察學會徐州醫科大學分會研究課題成果,項目編號:JW201810。
作者簡介:胡冰(1981- ),女,碩士,江蘇徐州人,徐州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醫學人文教育;丁夏皓(1997- ),男,徐州醫科大學麻醉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