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晴



[摘 要] 為順利有效地實施績效工資改革,進一步探索更加合理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方式,現對廣西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的現狀、存在問題和基層實施的具體情況進行了研究,并從高校實際出發,以廣西Y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為例,從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高層次人才占比、年度考核、高校自主權和地區生活水平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此建構全新的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指標體系,以期對廣西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進行公平、動態地管理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方案
[中圖分類號] F244.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5-0190-04
近年來,隨著績效工資在醫療衛生、義務教育和其他行業事業單位的相繼實施,績效工資分配改革中處于關鍵環節的績效工資總量管理,不僅成為政府管理部門對事業單位收入分配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杠桿,而且直接關系到各單位績效工資發放水平的高低,成為大家共同關注的焦點。然而,在績效工資改革推進落實的過程中,廣西現有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方式逐漸顯現出問題與不足。因此,積極探索構建具有激勵作用并符合高校自身特點的績效總量核定體系,不僅能增強廣西高校核心競爭力,還能實現績效工資改革的目的。
一、廣西高校績效工資構成和績效工資總量核定
(一)廣西高校績效工資構成
廣西高校績效工資包括基礎性績效工資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基礎性績效工資主要考慮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單位類別以及崗位職責等因素[1],由政府部門設置相應崗位和等級的發放標準,高校只需按此標準每月發放即可。而獎勵性績效工資主要體現工作量及貢獻大小等因素[1],由各高校依據考核結果按年或月自主分配。
(二)績效工資總量核定
所謂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是指事業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單位工作特點等多方面因素,對年度內可用于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分配的績效工資總量水平進行核定,從而實現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調控收入分配水平等目標[2]。對于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高校來說,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后,就確定了在某年度可發放績效工資的上限,一旦突破即屬于違規發放。
二、廣西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的現狀
2016年5月,廣西《關于加強自治區本級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管理工作的通知》(桂人社發[2016]29號)文件規定:根據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結果,對不同類型事業單位采取不同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方式,實行基準線和控高線管理。基準線按照事業單位上年末編制內實際人員結構對應屬地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計算,為績效總量的下限。控高線標準按各單位基準線的3倍設定,為績效總量的上限。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堅持托底限高的原則,由自治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財政廳根據經濟發展需要及國家收入分配政策進行調整,統籌平衡。
(一)績效工資總量基準線和控高線
(二)廣西高校屬地化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現狀
1.從橫向比較來看,區域性差距較大
(1)屬地化標準不同。廣西屬地控制線標準分為三個等級,即自治區本級和南寧市為第一檔,柳州市為第二檔,桂林等12個市為第三檔,三者標準的差距比例見表1。若同為正高四級教授,以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僅提高南寧地區屬地標準)執行的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為例,南寧、柳州地區分別比桂林等其他地區高出139.4%、143.5%、170.2%和129.5%、132.6%和132.6%,且屬地標準差距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
(2)同類院校標準不同。以廣西醫學院校為例,從表2可以看出,因屬地績效工資控制線不同,邕外Y高校與駐邕其他同類醫學院校相比,兩者的人均績效工資核定水平差距逐年遞增,與A高校差距從2016年的116.7%增至2018年的129.1%,與B高校差距從2016年的125.0%增至2018年的147.6%,而與同為三檔的邕外C高校則相差不大。
2.從縱向比較來看,績效工資總量逐年遞減
自實施績效工資以來,全國每隔兩年調整一次基本工資,自治區都將原基礎性績效工資的一部分納入基本工資,相應降低了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導致有的高校績效工資總量不升反降,加大了不穩定因素,極大影響績效工資的順利實施。以Y高校為例,2016-2018年自治區人社廳核定的人均績效工資水平逐年遞減,下降了3040元/人,遏制了學校的積極性。2018年7月,全國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工資調整,廣西僅提高了南寧地區的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必將導致與其他地區高校2019年人均績效工資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
三、廣西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存在的問題
在實施績效工資改革過程中,廣西高校不但要執行基礎性績效工資屬地化標準,而且要受上級行政主管部門核定績效工資總量上限的約束,兩者往往存在一些矛盾。另外,由于績效工資總量核定不科學,不但沒有起到激勵作用,反而成為制約績效工資實施效果和教職工創新創造活力的瓶頸。具體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核定區域差異過大,限制高校競爭力
Y高校屬于區直事業單位,但進行績效工資分配時,自治區要求按照桂林屬地化標準實施績效工資。根據表2可知,Y高校2017年人均績效工資水平低于我區南寧地區同類高校1.6萬-2.4萬元/年.人,2018年低了2.7萬-4.4萬元/年.人,使Y高校可用于分配的績效工資總量受限,薪酬不具備外部競爭優勢,難以在待遇上留住人才,一方面導致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人才引進困難,特別是高層次骨干人才,非常不利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Y高校2018年共面試184名博士,實際報到51人,報到率僅為27.7%,且近三年2016-2018年共有36名博士辭職。
(二)核定主體單一化,弱化高校參與度
因為各高校比行政主管部門更清楚學校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如辦學定位、發展方向、財務狀況等,以及到底需要多少績效總量才能使有限的經費發揮最大的效能。但是,在績效工資總量管理過程中,核定主體是政府管理部門,不能完全從高校的角度思考其需求,使各高校的訴求未能得到較好的體現和重視,因此,在事關高校健康發展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過程中,弱化了高校自身的主體地位,這既不利于調動高校實施績效工資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高校完成發展目標。
(三)核定指標維度單一,制約高校創新發展
從廣西高校現行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方式來看,當前的核定指標比較單一,僅僅依據政府部門制定的屬地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而忽視了其他影響因素:
1.高層次人才。核定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應該考慮高校是高層次人才聚集地這一因素,雖然自治區有單位引進的特殊人才和專家實行的協議工資或項目工資可單列在總量外的相關政策。但對于Y高校這種普通高等院校而言,較難達到自治區的特殊人才條件要求,享受不到政策紅利。從Y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為吸引和留住人才,所引進的博士,都直接內聘并兌現副高七級待遇,兩年后兌現正高四級待遇。由于人社廳批復的崗位設置的聘用職數有限,在Y高校副高七級和中級十級崗位早已滿員的情況下,引進的博士基本只能聘用在助理十二級。因此,不但降低了績效工資基準線,導致績效工資總量下降,而且人社廳批復崗位與學校內聘崗位的級差所造成的績效工資增量,還將占用已核定的總量。目前,在實際工作中,還無法通過降低現有教職工績效工資水平,來解決人才引進后績效工資總量增量的需求,給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和穩定現有人才都帶來了困難[2]。
2.績效考核結果。如果某單位年度績效工資總量一經核定就不能進行變更,那么對于高校而言,即使年度綜合目標、社會責任、公益目標完成得再好,本年度績效工資總量都已經固定不變、封頂了,這必然會挫傷高校工作積極性,制約高校的發展。因此,為真正發揮績效工資的作用,必須建立年度績效工資總量與單位績效考核結果掛鉤的激勵機制。
四、科學建構廣西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指標體系
績效工資總量核定的關鍵在于既要體現政府對績效水平的有效調控,又要保證各高校的自主權。而建立多維度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指標體系,是實現兩者平衡的有效途徑。政府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掌握的統計數據,從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高層次人才占比、高校自主權限、高校年度考核結果和地區發展水平等多維度來建構一套立體的、動態的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指標體系。
(一)績效工資總量核定指標分析
1.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為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建議取消廣西現有的三檔屬地化水平控制線,同類同級別應設置為統一的標準,使各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此基礎上,根據人社廳批復同意的各高校在編人員崗位聘用結構,計算得出各高校的人均績效工資基準線。即績效工資基準線=上年末各類各級別崗位人數×各層級控制線標準。
2.高層次人才占比。根據國人部發[2006]59號文件規定:“對知識技術密集、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事業單位,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可給予適當傾斜”[3]。高校具有人才密集型的特點,只有加大總量核定傾斜力度,才能與區外高校公平競爭,才能“筑巢引鳳”吸引高端人才到桂,同時也能解決各高校大力引進并高聘人才后,績效總量不能相應增加而擠占原有教職工績效工資空間的矛盾。建議設置高層次人才系數,即副高以上人才占比越高,高層次人才系數也越大(表3),從而激勵各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各高校健康持續地發展。
3.高校年度考核指標。根據國人部發[2006]59號規定:“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應結合單位公益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和績效考核結果核定。對公益目標任務完成好、考核優秀的事業單位,適當增加績效工資總量;對公益目標任務完成不好、考核較差的事業單位,相應核減績效工資總量”[3]。建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高校的特點,從教學成果、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獲獎情況和完成公益目標、社會服務等方面,通過橫向,尤其是縱向比較后確定考核結果。考核結果分為A、B、C三級,年度考核系數分別為1.1、1.0和0.9(表4)。
4.高校自主權限指標。根據教政法[2017]7號和桂教規范[2017]26號規定:“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破除束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向高校放權,給高校松綁減負、簡除煩苛,讓學校擁有更大辦學自主權”[4][5]。政府部門應從總體層面上,對各高校績效工資水平的分布進行宏觀調控,改變對每所高校績效工資總量逐一進行核定的微觀管理模式,引導高校主動面對市場競爭和市場選擇,發揮其主體性作用。建議允許高校根據學校年度發展目標、財政狀況、市場競爭等因素,設立不超過1.05的自主系數(考核等級為C級的除外),以便及時動態地調整適合其自身發展的績效工資總量。
5.地區生活水平指標。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該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生活水平[6]。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生活水平則越高。正因為如此,選擇廣西統計局公開發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這一指標,可以比較客觀地體現各地區間生活水平的差異。本文擬以南寧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基數,其它地區與它的比值即為地區生活水平系數(表5)。
(二)建構廣西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體系
五、廣西高校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實例——以Y高校為例
2017年末,Y高校在編人數為594人,自治區人社廳、財政廳核定給Y高校2018年的績效工資總量為5521.82萬元。現按本文建構的指標體系核定Y高校2018年績效工資總量。
(一)績效工資總量基數J1
該基數的兩個變量一是政府部門批準Y高校2017年末各類各級崗位編制內人數為594,二是各層級績效工資控制線統一標準,現以2017年廣西三檔績效控制線的平均數作為全區各層級績效工資控制線標準。Y高校2018年績效工資總量基數J1的計算結果為1992.01萬元(表6)。
(二)高層次人才系數r
Y高校崗位聘用副高七級至正高二級有217人,占全校在編在崗總人數594人(自治區編辦核定)的36.53%,按表3對應的高層次人才系數為1.10。
(三)年度考核系數h
若Y高校2017年度考核為B級計算,年度考核系數為1.0(表4)。
(四)自主權系數z
Y高校近期目標是更名大學、建立博士點,績效工資的激勵作用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為提高外部競爭力,吸引和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在學校財務狀況允許的條件下,設立自主權系數為1.05。
(五)地區生活水平系數s
根據廣西統計年鑒相關數據,2017年桂林城鎮可支配收入為32534元,南寧為33217元,桂林/南寧=0.979,因此,地區生活水平系數為0.979。
按公式計算Y高校2018年績效工資總量基準線為:J2=1992.01萬元×高層次人才系數1.10×年度考核系數1.0×自主權系數1.05×桂林地區生活水平系數0.979=2252.46萬元
2018年績效工資總量控高線G=基準線J2×3倍=2252.46萬元×3倍=6757.38萬元,比原核定總量5521.82萬元提高了22.38%,擴大了績效工資發放空間,有利于Y高校人才引進和可持續發展。
六、結語
以上是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體系需考慮的指標及計算公式的建議,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調整。例如:高層次人才占比系數和高校自主權系數的確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還有高校的年度績效考核也是重點和難點。總之,高校績效工資在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高校核心競爭力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高校績效工資總量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核定方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更是績效工資改革制度能否順利推行下去的關鍵,因此政府工資管理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既注重可操作性,又要從多角度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才能實現對高校績效工資總量進行動態、公平、有效地核定和管理。
[參考文獻]
[1]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財政廳.關于自治區本級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實施績效工資的通知(桂人社發[2011]190號)[Z].2011-12-29.
[2]張曄,蟻秀清.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對中央駐地方科研單位影響分析——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為例[J].農業科技管理.2018,37(6):79-82.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財政部.關于印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施辦法〉的通知(國人部發[2006]59號)[Z].2006-06-2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17]7號)[Z].2017-03-31.
[5]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深化廣西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桂教規范〔2017〕26號)[Z].2017-12-28.
[6]廣西統計局.廣西2017統計年鑒6-24各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EB/OL].廣西統計信息網.
[7]廣西統計局.廣西2018統計年鑒6-24各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EB/OL].廣西統計信息網.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