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峰
摘要:“景物描寫”是初中生必備的寫作技能,學生要掌握這一技能首先得從教材的范文中學習他人景物描寫的方法。閱讀、寫作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體兩面,互為表里,相互依存,教師根據文本傳授方法是最好的教學內容,學生從中習得方法是最重要的知識。讓學生掌握方法,才能促進讀寫融通,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景物描寫;讀寫融通;方法
*該論文是2019年江蘇省教研重點資助課題《初中語文學材再建構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JK13-ZA1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這句話就體現了讀與寫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從閱讀范文中習得的方法、技巧運用到作文中才能內化為學生的認知,并形成能力。寫作能力的提升也進一步激發閱讀興趣、促進閱讀素養的提高。讀和寫是相輔相成的,教師有效運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策略,學生的表達能力才會逐漸提高。
“景物描寫”是初中生必備的寫作技能,學生要掌握這一技能首先得從教材的范文中學習他人景物描寫的方法。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多篇文本中有景物描寫,如:《春》《濟南的冬天》《秋天的懷念》《散步》《一棵小桃樹》《紫藤蘿瀑布》《三峽》《答謝中書書》《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壺口瀑布》《一滴水經過麗江》《故鄉》《我的叔叔于勒》《孤獨之旅》等,這是學生學習景物描寫的最佳范例。仔細分類比較,我們發現“景物描寫”這一能力訓練點是有層次的,是螺旋上升的。初一年級重在寫景的基礎訓練:一是學會抓住景物特征多感官、多角度、多層次觀察景物;二是學會借景抒情;三是學習以物喻人。初二、初三年級重在綜合運用。一是學會在寫景中見精神,做到情理交融;二是學會在敘事中寫景;三是在綜合觀察的基礎上,能按順序、分層次地寫景。
語文教師應該從這些范文中的景物描寫中總結提煉出方法,再指導學生進行及時的訓練,達到讀寫融通,交相輝映,實現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共同提升。
在綜合把握初中語文統編教材中“景物描寫”整體資源的基礎上,確定各年級“讀寫整合”計劃,初一到初三訓練各有側重,做到層級性目標與新教材追求的序列性之間高度吻合。初一寫景訓練點有:抓住特征寫景,按照順序寫景,適度想象寫景,運用多重修辭寫景等。初二寫景訓練點有:移步換景,借景抒情,情理交融,寫出景物的精神等。初三寫景訓練點有:抓住特征,變換角度,珍惜人與自然共處,結合時代、寫作背景,寄寓景物情思哲語。
閱讀、寫作是語文核心素養的一體兩面,互為表里,相互依存,教師根據文本傳授方法是最好的教學內容,學生從中習得方法是最重要的知識。讓學生掌握方法,才能促進讀寫融通,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策略。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我總結出以下十種景物描寫訓練方法,實現讀寫融通。
方法一:扣特色寫景,實現讀寫融通
景物描寫是對自然景象、植物動物、天象氣象、時序時節等的描寫。怎樣才能寫出景物的特色?一是努力寫出時令特色;二是努力寫出地域特征;三是努力寫出景物自身特質。
例1:《春》選擇春天的花草樹木的季節,凸現了時令特征。“賦物貴在小中見大。”(清代學者洪亮吉《北江詩話》)《春》還抓住了眾多“瑣碎的細節”,如,山朗潤起來,水漲起來了;小草從土里鉆出來;桃樹、杏樹、梨樹開滿了花趕趟兒;蜜蜂鬧、蝴蝶飛;鳥鳴宛轉,牧歌嘹;春雨像牛毛、像細絲;樹葉兒綠得發亮;小草兒青得逼眼;天上風箏飄飛,地上春到人歡暢等。作品正是通過眾多鮮活的形象,寫出了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景象特質,贊美了春的活力、春的的希望。
例2:《濟南的冬天》則兼顧了地域特征和時令特征。抓住濟南山的特征:濟南城外是小山圍著,就像小搖籃把濟南城圍著;冬天下著小雪,點綴的山更秀氣;水不結冰,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一切都突出了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神韻。
【讀寫融通訓練1】以《我家鄉可愛的(景色)》為題,寫一個片段,突出景物的特點(時令特色、地域特征、景物特質)。
方法二:多感官寫景,實現讀寫融通
寫景不僅僅是寫出眼睛所見的景物,要充分調動人體的多種感覺器官——眼睛(視覺)、耳朵(聽覺)、肌膚(觸覺)、鼻子(嗅覺)、舌頭(味覺)等,從不同的感官角度描寫景物,這是寫景類文章的基本技巧。
例1:《春》一文中運用多感官描繪“春風圖”。有通過觸覺寫風:“吹面不寒楊柳風”。有通過嗅覺寫風:“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有通過聽覺寫風:“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這樣寫,可以使得景物具有立體感,使讀者身臨其境,充分感受作者所描繪的景象。
例2:《三峽》一文中從形、色、聲三方面描寫景物。描寫春冬之色的詞句是“素”“綠”“清”,描繪春冬之形的詞句有“絕巘”“怪柏”“泉”“瀑布”,描寫春冬之聲的詞句有“長嘯”“屬引”“哀傳”“漁者歌”等,通過多種感官,對三峽景色展開詳盡描繪,給讀者身臨其境之感。
【讀寫融通訓練2】請以“我家里(校園里,小區里等)有這么一個有趣的地方”為開頭,寫一段文字,至少從三種不同(形、色、聲)的感官角度來描繪景物。
方法三:運用修辭寫景,實現讀寫融通
“比喻+擬人+排比+……”的語言在寫景文章里顯得最為常見的,因為這樣的語言特別生動形象,能具體描繪出景物的特點,這樣的語言特別有感染力,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感。
例1:《濟南的冬天》片段
“假若……請閉上眼睛想:……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
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小山”比作是“搖籃”;還運用了擬人化的詞語“溫暖、安適、睡、喚醒、可愛、慈善”等,這樣就寫出了濟南的地理特征和山“可愛、溫暖”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溫晴的特征。
例2:《雨的四季》片段:“當田野上……顯得端莊而又沉思了。這時候,雨不大出門。田野上幾乎總是金黃的太陽。也許,人們都忘記了雨。……金燦燦的種子需要曬干,甚至紅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曬甜。”
作者將“果實”比“鈴鐺”,將“秋雨”比作“出嫁生孩子的婦人”,用擬人化的詞語,賦予秋雨和果實、莊稼等以人的動作,并使用了擬人化的詞語“搖、端莊、出門、等待、需要、希望”等,這樣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雨中果實的甜美,傳達出作者對雨中景的愛戀之情。
【讀寫融通訓練3】運用“比喻+擬人+排比+……”修辭手法,寫一段話,對你熟悉的校園、小區、家園一角的景物進行描寫。
方法四:有條理寫景,實現讀寫融通
怎樣做到寫景有條理,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按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如《雨的四季》)、空間順序(如《濟南的冬天》)、邏輯順序(如《與朱元思書》)。二是有層次。注意從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里到外,通過語言文字形成一個錯落有致的整體畫面。三是明結構。注意“總分總”“總分”等結構的安排,《春》《濟南的冬天》是總分總結構。也有段落是總分結構,如《雨的四季》中的“描寫夏雨”“秋雨”的兩段。
例1:《春》一文中描寫春花的片段:“桃樹、杏樹、梨樹,……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野花遍地是:雜樣兒,……還眨呀眨的。”這幅春花圖按照一定順序描寫,同時注意層次。從樹上的花到花下的蜂、蝶,再到樹下的野花,這樣的寫景由上到下,層次分明,結構清晰。
例2:《與朱元思書》全文中第一段總寫“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一線貫穿。第二段分寫“異水”,分兩層,第一層寫水之緩慢,第二層寫水之急湍。第三段分寫“奇山”,注意多角度,多手法,化靜為動。在描寫景物時講究順序,總分結構,有條理地寫出景物特點。
【讀寫融通訓練4】請以美麗的小區(校園、公園)為題,運用“總—分—總”的結構,按照一定順序或由遠及近,或由高到低,或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先列一個提綱,然后再寫一個景物描寫的片段。要求:開頭總寫,直接入題。中間分寫,順序合理。結尾點題,首尾呼應。
方法五:圍繞中心句寫景,實現讀寫融通
概括語段主要內容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圍繞語段中心句來寫的句子就是支撐句(陳述句、描寫句、說明句、闡述句)。圍繞中心句寫景,能使所描寫的景物特點更鮮明,語段內部層次更清晰。寫起來,更順手;讀起來,更好理解。
例1:《濟南的冬天》中有一段“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后面是支撐句,是從幾個方面圍繞中心句來寫的。支撐句的角度:山上的矮松,山尖,山坡,山腰。總結句是本段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例2:《雨的四季》中描寫夏雨的片段。“①而夏天,就更是別有一番風情了。②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熱烈而又粗獷。③天上聚集幾朵烏云,有時連一點兒雷的預告也沒有……近處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響曲。”本段中心句是第1、2句。第3句到最后一句都是支撐句。
【讀寫融通訓練5】從下列題目中任選一題,采用中心句寫景法,描繪景物,注意中心句的位置安排和支撐句的順序。1.秋高氣爽話秋韻;2.秋天,還殘留著夏的余韻。
方法六:并列寫景,實現讀寫融通
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魔術師,它只將手中的魔術棒輕輕一揮,就將所有的華麗典雅集于一身。那么,我們如何擁有一支魔術棒,用生動的筆墨將大自然的萬千氣象躍然紙上呢?并列式寫景是其中一個。
例1:《春》作者選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幅圖景來描寫春天。“春草圖”的春意盎然,“春花圖”的萬紫千紅,“春風圖”的溫暖和煦,“春雨圖”的詩意纏綿,“迎春圖”的蘊含生機。
例2:《雨的四季》總寫雨的感受,具體描寫春夏秋冬四季的雨。春雨,柔情而有生機,夏雨熱烈而粗獷,秋雨端莊而沉靜,冬雨自然而平靜。文章通過對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點的描繪,抒發了對雨的愛戀之情。全文總分總的結構,文章條理清晰,再按照時間具體描繪不同季節的雨的特點,最后抒發對雨的愛戀之情。
并列式寫景具體方式是:一是鏡頭組合。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鏡頭,組合疊加。二是移步換景。描寫景物時,人走景移,隨著時間、地點的轉換,不斷展現新的畫面,使讀者看到一幅幅絢麗多彩、內容豐富的活動畫面。并列寫景的方法有助于從不同角度,全面、深入地描寫景物特征。
【讀寫融通訓練6】“一切景語皆情語”,大自然是神奇的,四季的萬千景象總會牽動我們的情思。請你以“,真好”為題,選取一個喜歡的季節,用一組最具特色的畫面組成并列結構描摹出來。要求:(1)主體部分分3—4小節,構成并列結構;(2)寫出每個小節的中心句。
方法七:運用多手法寫景,實現讀寫融通
寫景如繪畫,一副精美的畫一定是畫家手握畫筆運用多種畫法揮灑而成,寫景也要注意手法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寫景時動態、靜態的調和;實景虛景的互補;描寫時兼顧正面與側面以及烘托與渲染等。
例1:《與朱元思書》一文中描寫景物注意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幾句寫出水的靜。“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又寫出了水的動態、水的變化。“夾岸高山……千百成峰。”樹木的靜態與山的動態互相映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表面上寫動態,實際上以聲音襯托山林之靜。
例2:《春》描寫春天,先以宏觀角度大勾勒“一切”,再細處描繪春景圖。寫春草的長勢、色彩、質地、情態,角度多變;一個“鉆”字,煉字精當,情態畢現。寫春花,既突出花的色彩,兼顧空間層(“樹上”“花下”“遍地”)的變化;既有虛實(想象秋天的果實)的輔佐,又有動物(蝶兒、蜜蜂)的側面陪襯。
【讀寫融通訓練7】你留意過窗外的景色嗎?或花草茂盛的苗圃,或車水馬龍的道路,或小伙伴們玩耍的球場。請以窗外寫一個片段,體現景物的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之美。
方法八:借景抒情,實現讀寫融通
“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清代學者王夫之《姜齋詩話》)“文學”就是“人學”,人是有感情的,自然物也會富有人的情感、色彩。要情景交融地寫出景物特色,就要注意如下幾點:一是感悟生活,傾注真情;二是抓住景物特征,尋求情與景的最佳結合點;三是運用富有情感色彩的語言和多種修辭手法;四是景物描寫渲染情感等。
例:《老山界》有這樣一段描寫:“半夜里……象一口井。上邊和下邊有幾堆火沒有熄……除此以外,就是寂靜。耳朵里有……不知什么時候又睡著了。”長征途中困難重重,但作者眼中的景色如此美妙。大自然的夜景如此美,星星好像是綴在天幕上,“綴”既生動傳神,又具有立體感,突出了夜之深、夜之美,表現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豐富的情感世界。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突出了山勢的險峻連綿,暗示了紅軍處境的艱難,達到了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讀寫融通訓練8】以“我愛季”為題,寫一個片段,將自己喜愛的情感融入其中,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方法九:景理交融,實現讀寫融通
《杜工部草堂詩話》(宋代蔡夢弼編寫)中橫浦張子韶《心傳錄》曰:“讀子美‘野色更無山隔斷,山光直與水相同,已而嘆曰‘子美此詩,非特為山光野色,凡悟一道理透徹處,往往境界皆如此也。”寫詩作文,如果能夠在“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基礎上升華到“情理交融”的層次,那是文章的理想境界。
例1:《與朱元思書》文中寫道:
“夾岸高山,……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其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句議論性抒情,是作者的一種設想,以有雄心壯志的游者也要產生隱居的思想來襯托出景物之美,魅力之大,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透露出作者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批判,傳達出作者高潔的志向。
例2:《紫藤蘿瀑布》中寫道“過了這么多年,藤蘿又開花了……不斷地流著,流著,流向人的心底。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宗璞寫花是為了寫人,寫花的命運是為了寫人的命運,花的生長有規律,人生長同樣有規律。這樣景中含理,景理交融,景美理盛。
【讀寫融通訓練9】“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景物,在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人看,個人的感受不一樣。選擇你喜歡的景物,寫一段話,寫景的同時,表達一定的哲理。
方法十:環境描寫烘托人物精神,實現讀寫融通
環境描寫的作用多種多樣。寫人類的文章中,適當地運用環境描寫,可以渲染一定的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現所寫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精神。
例1:《鄧稼先》一文中引用《吊古戰場文》的內容以及接下來描寫的戈壁灘上風沙呼嘯以及氣溫的異常寒冷,看上去字數似乎多了一些,但是作者真正的用意是含蓄地將研制“兩彈”比喻成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通過描寫“蓬斷草枯的沙漠”“風沙呼嘯,氣溫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這樣在環境,渲染了沉重悲涼的氣氛,烘托出鄧稼先的優秀品質。
例2:《植樹的牧羊人》一文中多次、大段的景物描寫,山地環境的變化,表現了牧羊人幾十年如一日辛苦植樹取得的成績,凸顯了牧羊人改變現實的高貴品質。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清代學者劉熙載《詩概》)。作者描寫山水草木精神時,注意與人物精神相吻合、相呼應,起到襯托、映照的作用。
【讀寫融通訓練10】選擇一個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景物,寫一個片段將景物描寫和人物刻畫融為一體,注意環境描寫為人物性格服務。
“景物描寫”這一范例和知識點在初中語文教材中貫穿了3個年級6冊書的多個單元,涉及到近二十篇課文。通過大量讀文學習,學生懂得了景物描寫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對“景物描寫”做到胸有成竹,教師再適時指導,讓學生進行大量寫作訓練,練就其寫作能力。這樣教材得到充分運用,“讀寫結合”就上升到新層次,到達“讀寫融通”的新境界。
(作者:陳劍鋒,江蘇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