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凱明
摘要:中國五千余年浩浩湯湯的歷史孕育出了眾多優秀的、燦爛的文化。語文教學既植根于這些文化之中,又發揮著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在研讀分析語文新課程標準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等制定印發的一系列關于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相關文件后,簡要對當代語文教學名家陳琴、王崧舟、董一菲、孫雙金等人教學中的文化傳承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得出語文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進行文化傳承的切實可行的一些方法,以期對今后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傳承文化有所啟迪。
關鍵詞:語文教學名家 文化傳承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155-03
中國人的骨子里印刻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積淀形成的文化印跡。這些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一顰一蹙、一言一動。但自1840年被迫打開國門,進入近代以來,國人就在半迷半惑中開始了向西方的學習,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文化交流是持續深入合作的基礎,中西方文化之間多元的交流固然是好的,但在交流中卻不能只一味地吸收,而拋下我們所擁有的厚重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語文課堂中融入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將語文教學深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實現文以化人、文以載道,是一名新時代語文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好地承擔起這份重任,茲做了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語文教學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傳統文化正在與我們漸行漸遠。如今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熱衷于吃“洋快餐”、看“洋動漫”、過“洋節”的青年人愈來愈多。細究其根,是我們的教育還沒做到位。通過對大量的文獻進行梳理我們不難發現:現今教育在傳統文化傳承上雖有所建樹,但仍存在欠缺與不足。語文承載著幾千年所積淀下來的民族文化的“靈與魂”,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就應該有效地融入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1.從語文課程標準方面來看
進入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啟動。在新課改的過程中,語文課程標準也從“實驗稿”過渡到2011年義務教育版和2017年普通高中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1]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到語文的核心素養之一就是“文化傳承與理解”。
從語文新課標中我們不難看到,語文課程承擔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責任。語文教學不能再只滿足于知識技能的傳授,與此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養成良好的語文素養。這也就對語文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
2.從新啟用的統編版語文教材來看
教育部主持編寫的統編版語文教材已投入使用。統編版教材中加入了大量的傳統文化的內容,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積累。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日積月累”中就涉及了古詩詞、先賢名言、成人故事、文人雅趣等四種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新版教材傳統文化內容的大量增加給傳統語文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教材中所增加的傳統文化的內容要想真正被學生所吸收和內化,離不開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
3.從國家出臺的關于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的相關指導性文件來看
自十八大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關于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相關文件,從中我們可以欣喜地看到,國家一直在關注和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為廣大教育戰線的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師注入了“強心劑”。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當前極為重要和緊迫的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教育。在此基礎上對如何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作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指導。
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明確提出在國民教育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將貫穿全程。在這一文件出臺后,教育部修訂2017年高考考試大綱時,在語文科目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識內容就被特別提出。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愛國主義情感培育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對祖國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理解與接受。泱泱五千年古國,積淀了悠久的文化,引導一代代人們跨越歷史的鴻溝,理解經典、傳承文化,語文教師責無旁貸。
二、當代語文教學名家的文化傳承
教育與文化休戚相關、密不可分,是亙古不變的。語文教師是文化的點燈者和傳承人。在當代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文化傳承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并在課堂中堅持實踐,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下面選取部分當代語文教學名家進行簡要分析,以期為下文更好地提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化傳承的策略提供幫助與借鑒。
1.陳琴的經典“素讀”
陳琴老師被稱為“中華經典素讀教學法”第一人。陳老師首次將經典“素讀”這一概念引入了小學語文課堂,并在充分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與可接受性的基礎上,憑借自己從小所積淀而成的深厚文學素養,在浩如煙海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中篩選出了一批經典,制作成了經典“素讀”的教材。在每周一次的“經典誦讀課”中,“素讀”便正式進入了課堂。為了將“素讀”搬入課堂,陳老師承受住了來自家長和“素讀”效果未知等多方面的壓力,一直秉持“要做好墊底的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積累的經典越來越多,成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在同年級中處于優勢。這就有力地回擊了各種質疑。
陳琴老師的經典“素讀”,也是有層次的。一、二年級以韻文為主,如《三字經》《聲律啟蒙》等;三、四年級主要是古典詩詞和一些經典篇目,如《孟子》《古文觀止》(內篇)等;五、六年級則主要是中華文化集大成的經典著作,如《老子》《詩經》等。陳老師在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課堂的同時,還注意到了當下語文教學應具有時代性的特點,在誦讀經典的同時引入了大量的近現代中外名著供學生通讀,如《小王子》《林肯傳》《童年》《繁星·春水》等。
在陳琴老師經典“素讀”的指引下,大部分學生在小學六年的時間里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記憶了幾十萬字的內容,學生知識視野更為開闊,為以后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王崧舟、董一菲的“詩意語文”
何為“詩意語文”?王崧舟與董一菲這兩位“詩意語文”的代表人物都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在兩位名師的心目中,“詩意語文”是一種精神上、理念上的追求。但這并不代表“詩意語文”就是空洞的、華而無實的。雖然兩位老師所教的學段不同,對于“詩意語文”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異,但都有著對于傳統文化的探索與在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共同旨歸。
王崧舟老師在“詩意語文”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向我們展示了六種策略——舉象、造境、入情、會意、求氣、尋根。如王崧舟老師在執教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通過渲染、層遞、造境將“情”展開,以“作者身在哪里”,引導學生去想象,然后為學生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在想象中感受作者行軍途中翻山越嶺,與家鄉漸行漸遠的凄涼;又以“作者心在哪里”發問,引導學生發現作者實際上心系的是故園;再引導學生對作者身之所處與心之所在作比較。王崧舟老師就在一步步的教學中將學生的情感引入到了作者那種心系故園但身在征途的無奈之中。到此王崧舟老師的課堂并未結束,他又引導學生分設角色(父、妻、子),在不同的情境之中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在這一節充滿詩意的課堂中既學到了文化知識,又領略到了傳統文化中的“思鄉之情”和“家國情懷”。又如王崧舟老師《楓橋夜泊》的教學,王老師通過“鐘聲”這一線索串聯起了不同朝代的多首經典詩歌;引導學生分析“愁眠”一詞時也是通過千百年來的眾多經典加深學生的理解與思考。在《楓橋夜泊》的教學中,王崧舟老師以“以詩釋詩”“以經典解釋經典”,學生全程都浸潤在傳統經典文化之中。在這兩首古詩的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誦讀??v觀王崧舟老師的其他教學實錄,亦是如此。
董一菲老師不僅將文化內化,更滲透在了語文教學的實踐之中?!罢Z文課承擔著傳播文化的歷史重任,應該有更為深邃和廣闊的文化視野?!盵2]董老師如是說,也是如是做的。她的“詩意語文”在詩意的情懷與課堂中引導學生置身于文化浸潤之中,與此同時關照學生的語文形象、概括、發散、創造性思維的訓練與培養,從而一步步帶領學生走進“詩意生活”。董老師執教羅蘭的《秋頌》時,對散文中所承載的文化因素進行了深入的挖掘。講到疊詞時董老師迅速引入李清照《聲聲慢》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來加強學生的感受與理解;品讀到秋的神韻時,董老師又將《貨殖列傳》信手拈來,引導學生品味出了秋日的“淡泊名利”。觀董一菲老師的教學,其一言一行都滲透著一份優雅與詩意。這離不開她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入把握與理解。
3.孫雙金的“情智語文”
孫雙金老師作為“情智語文”的創始人,他認為“情智語文”是“情感語文、智慧語文”“人文語文”“兒童語文”。在“情智語文”的基礎上,孫老師開始了自己情智課程的不斷開發與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孫老師指出兒童“12歲以前”是人文教育的黃金時間,人文教育的主軸仍然是傳統文化,有著“壓箱底”的三大石塊——國家經典、詩歌經典和兒童文學經典[3]。在“12歲以前”的語文這一概念上孫雙金老師和陳琴老師有些觀點是一致的,都認為是暫時不求甚解的,重在熟練記憶與背誦,是為今后終生發展奠基的。孫老師將經典詩文的誦讀帶到了課堂之中,使學生在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之中茁壯地成長與發展。如孫老師執教《兒童論語》一課時,用兒童世界的語言和兒童所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千年前圣人的思想,并啟發學生去思索和探討自己的未來。孫老師以兒童所喜愛與可接受的方式將優秀傳統文化搬進了兒童的課堂與世界,使學生能夠在傳統文化的浸染下快樂地學習語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并且也習得了可以受益終生的智慧與技能。
除上述當代語文教學名家外,像北京四中已經退休的老教師李家聲,持語文教育民族化觀點的張翼建老師(已故)、張玉新老師等都在語文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做了思考、探究與實踐。這些都為新時代語文教師如何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傳承文化提供了借鑒與指導,也引發了我們的思考。
三、語文教學中文化傳承的策略
一般認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是構成教育的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語文教學中三要素亦是必不可少的。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得出了文化傳承中語文教學是不可替代的結論,并對當代一些語文教學名家的文化傳承做了一定的分析與解讀。由此得出,在語文教學中將文化進行傳承,教師是最為關鍵的一環。下面,筆者主要對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進行文化傳承提出一點淺顯的看法。
1.厚積方能薄發,博學方能為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睆年惽倮蠋煹酵踽轮邸⒍环评蠋熢俚綄O雙金老師,無一例外,知識視野極其開闊。他們之所以能在語文教學中信手拈來地引經據典,出口便是詩意般的語言,離不開大量的讀書與學習。讀書已經成為陳琴老師生命的一部分,走路的時候在讀,做家務不能讀書時便吟誦。也正是這樣,陳琴老師才能對四百余首古詩,以及《老子》《論語》等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張口即來。
在新時代,學生知識學習的來源和渠道更加繁多和快捷,得到的知識也是呈現出爆炸式增長。語文教師只有廣泛涉獵,不斷開闊自己的文化視野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方能更好地用學生最易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引導其學習和訓練思維、開闊視野,進而在教學中傳承文化。教師自我的提升應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片沃土,同時還應注意語文教學的時代性,適時對知識進行更新換代。
2.立足教材、挖掘教材、拓展教材
王尚文先生曾說過:“教什么遠比怎么教更為重要?!鄙鲜龇治龅膸孜徽Z文教育名家的文化傳承都是立足于當前語文教材和課程標準基礎之上,進而精心組織教學內容的。
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雖加入了大量有關傳統文化的知識與內容,但教材畢竟是教材,還需要關照其他方面的知識與內容。作為一名新時代語文教師,如何在有限的內容里帶領學生去感受和體悟蘊含在其中的無限的文化內涵與底蘊就顯得極為重要。孫雙金老師執教的《推敲》一課由《尋隱者不遇》的故事引入;在課中,學生復述課文故事后孫雙金老師適時引入了《題李凝幽居》,幫助學生理解文中“推敲”二字的來由;課堂即將結束時,孫雙金老師又補充介紹了“王安石煉字”“紀曉嵐對對子”“林則徐對對子”等文學佳話。整堂課孫老師立足于教材,挖掘了教材,拓展了教材。并以適合學生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傳輸給了聽課的學生??v觀整課,學生無時不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之下。在孫老師的課堂中,我們總是能看到其將語文教材的文本內容與相關的文化文學知識精心組織與結合后引入到課堂之中。
3.豐富語文教學實踐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1]2。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斷地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發展自我,在語文教學傳承文化時亦是如此。在此仍舊以孫老師執教的《推敲》為例:孫老師在課堂中引領學生不斷地進行課文的朗讀、古詩的吟誦與故事的復述。學生的聽、說、讀、寫和語、修、邏、文等能力就在孫老師的課堂中得到極大的提高。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實際和課文需要來設計互動與表演環節,如在教學《鴻門宴》時,指導學生進行舞臺劇演出。隨著國家、社會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中國謎語大會》《一本好書》等高質量電視節目層出不窮,語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將其引入課堂,并可以在教學中借鑒“飛花令”的形式,設置類似的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蓪⒌胤矫袼?、地方文化編寫為校本教材,并帶領學生實地考察與體驗,等等。這些都是在語文教學中傳承文化的有效策略。
除上述策略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如VR、飛屏等也可以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當然,對文化傳承也是有所增益的。
四、結語
目前,從國家到社會再到個人層面都認識到了我國千年孕育和積淀下來的優秀文化的重要性。但在文化的實際傳承中做得還并不那么盡如人意。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應自覺承擔起為民族復興培養人才的重任。這就需要全體語文教師共同堅持不懈地努力,在語文教學及文化傳承中不斷出謀劃策與真切實踐。相信,在全體語文教師的不斷探索與追求下,新時代的學生會在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的語文課堂上茁壯成長并成才,從而更好地助力“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徐書明.當代名師智慧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305.
[3]孫雙金,朱萍.12歲以前的語文:學校課程文化建設與思考[J].江蘇教育,2017(58):46-48.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