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嵇康《聲無哀樂論》的核心觀點,之后分析了音樂思想帶給當代教育的重要啟示,旨在于通過此次論述分析,為當代音樂教育提供一定的新思路,使音樂教育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關鍵詞】嵇康;《聲無哀樂論》;當代音樂教育;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140-02
【本文著錄格式】王泳丁.嵇康《聲無哀樂論》給當代音樂教育帶來的啟示[J].北方音樂,2020,04(07):140-141.
引言
嵇康作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在文學和音樂領域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是魏末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音樂理論家。其音樂思想在后世流傳極廣,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堵暉o哀樂論》是嵇康所創作的最偉大的音樂論著之一,文章長度雖然只有七千多字,但是卻涵蓋了大量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全文采用問答題的形式,秦課和東野主人在問答過程中深刻地闡述了自身的音樂美學思想。《聲無哀樂論》雖然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是對當代音樂教育依然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下文中筆者將對此展開進行論述。
一、《聲無哀樂論》所闡述的核心觀點
《聲無哀樂論》全文所闡述的核心觀點為“聲音在物,哀樂在人,聲無哀樂,理所當然”。嵇康在自身音樂創作過程中領悟到,聲音本身并不能表現某一種特定的情感。他在文章中明確指出“聲之與心,殊途異軌,不相經緯?!憋嫡J為,心和物屬于不可分割的兩個整體,二者并不存在直接的關系。嵇康這種思想也可以視為一種二元論,音樂在人們主觀情感的外部存在[1],呈現一種自然化態勢,與人情之間不存在關聯性。具備客觀性的音樂并不帶有任何人的主觀情感,因此音樂也就沒有“哀樂”這一說法,哀樂重點體現的是人們的主觀情感,因此才有了“聲無哀樂”這一說法。
從具體意義來說,音樂在本質上屬于自然的整合,是獨立于個人的客觀存在。天地萬物皆生于道,聲音僅僅是自然萬物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聲音的來源在于自然,音樂同樣也出自于自然。在審美的層面上,音樂和普通聲音最明顯的差別就是給人們帶來的感受不盡相同,但是這種界定出自于人的主觀情感層面,在客觀層面上,聲音作為一種自然的產物,是在某種特征的作用下才將其轉化為音樂,這種特征就是音樂的本質,也是音樂客觀存在的重要基礎。嵇康在音樂理論研究過程中始終認為,所有聲音的組合就是旋律,旋律就是音樂的本質。音樂之所以在聽覺方面給人們帶來和諧之感,歸根結底就在于旋律的影響,優美的旋律必定會給人帶來強烈的審美快感,曲調和樂器的合理應用同樣會給人的音樂美感帶來一定的影響。這一系列情況都說明了音樂本身的外在性與美感的主觀性,快感屬于人本身的一種感受,而音樂則是外在于物的存在。
針對于哀樂情感的本質,嵇康在《聲無哀樂論》當中并沒有明確說明,但是從其所討論的內容來看,嵇康音樂認知中的哀樂情感具備兩個非常鮮明的特征,第一是主觀性,第二是社會性[2]。嵇康所認為的哀樂主觀性與音樂本身的客觀自然性是相對立的,聲音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所組成的音樂代表的是旋律的聲音,自然的和聲就是人們在音樂的刺激下所產生的一種和諧感受,這就是通俗意義上的美感。這種美感雖然是音樂的主體,但是卻并不代表著真正的哀樂之情,哀樂情感當中的社會意義,實際上指的是儒家學者一直以來研究的一種人的特殊情感。人作為一個主體,在社會當中生存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哀樂之情,音樂在其中起到的是一種引導的作用,在這種引領作用下,人們會產生一種抒發哀樂的情感。但是這種社會層面的哀樂之情和道德之情并不在音樂范疇之內,而是在于個人,音樂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同樣也無法展現人們帶有的主觀哀樂情感,嵇康的這種音樂思想在當時儒家禮儀文化為主流的社會背景當中可以說是標新立異的,充分展示看藝術與社會政治的相對獨立訴求。這也是嵇康《聲無哀樂論》價值思想中最為寶貴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后世在音樂理論方面重點研究的對象。
二、嵇康《聲無哀樂論》音樂思想對于當代音樂教育的重要啟示
(一)在音樂教學中更多地表達“人性”
這里所說的“人性”指的是人本身的屬性,這取決于人本身的自然特性,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人后天的發展,呈現出非常明顯的變化性。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強調了和諧是聲音不由外界條件而改變的一種明顯特性,這種自然之和表現了自然的特性。因此在當代音樂教育中,我們需要二者進行深度結合,遵循“自然之和”的原則,將音樂變為一種“人性”的音樂。
在音樂欣賞教學的過程中,音樂的旋律、節奏以及音色等因素并不僅僅是一種感性材料,而是通過理性組合才形成為審美的體驗載體的。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始終以審美為教學主線,精心挑選教學資源,選取古今中外思想性表達最全面,具有高度藝術性和高度審美價值的音樂作品來全面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從根源上提升其音樂審美素養。
音樂審美修養也是學生個人修養和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審美不僅需要具備文化修養,還要具備扎實的理論修養。音樂作為藝術領域中非常典型的模式,是人們藝術創作的結晶。具備優秀審美素養的音樂作品能夠完成人與人之間的精神對話,展現了人優秀的創造力和精神理想,包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性”內涵,鑒于目前部分青少年存在審美失調,片面看重流行元素的現象,教師需要有目的地開展一些音樂審美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電影欣賞影視作品中的音樂,例如姜文電影《邪不壓正》片頭所引用的肖斯塔科維奇所創作的《第二號爵士組曲》當中的“第二圓舞曲”,還有《海上鋼琴師》的經典曲目“1900s Theme”。教師在學生觀影過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說出對影視作品音樂本身的理解,并適當予以學生指導,幫助學生實現情感的凈化和人格的升華,全面激發對美學的追求,使學生在音樂教育這一具備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審美過程中,將理性概念轉化為生動和直觀的感性方式,對個體人格進行進一步完善。
(二)全面雕琢音樂的自律性
音樂的自律性指的是音樂本身所具備的美學特性,也就是音樂的自然屬性,重點表現的是音樂的眾多要素。音樂的他律性指的是音樂所具備的情感性特征,也就是音樂的社會屬性。音樂的自律性和他律性自古以來都是業內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但是嵇康在《聲無哀樂論》當中明顯可以看出,所追求的是一種自律和他律的結合,這也是嵇康在音樂領域的重要創新性研究[3]。嵇康認為,音樂應當以自律為主,他律為輔,進而實現音樂的完整性。因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也要重點實現音樂的自律性,之后再實現音樂的他律功能。
音樂作為一門學科,有其本身的科學規律,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基本音樂知識的學習。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音樂的他律功能,過于重視“寓教于情”,但是卻沒有察覺到這種情來自于音樂的自律性。因此教師需要在了解音樂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實現寓教于情,在寓教于情的過程中再實現寓情于教,這種教學模式最符合音樂的本質特征,還能夠使寓情于教的效果更加突出。
三、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聲無哀樂論》作為一本著名音樂專著,作者嵇康雖然沒有在文章中明確地展示自己的音樂教育思想,但是從實質性上來看,音樂教育本身就是以音樂理解為基礎的,優質的音樂思想會給予音樂教育一定程度上的啟示和借鑒。因此音樂教學人員需要從這一目的入手,對《生無哀樂論》這一音樂專著進行詳細分析,全面發揮教學價值,進而為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提供全新的發展思路。
參考文獻
[1]周曠怡.嵇康《聲無哀樂論》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J].大舞臺,2014(4):181-182.
[2]劉娟.嵇康《聲無哀樂論》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18,463(10):24-27.
[3]秦太明.嵇康音樂美學思想課堂教學的實踐探索——簡談嵇康《聲無哀樂論》音樂美學思想的當代思考[J].劇影月報,2015(2):75-77.
作者簡介:王泳丁(1988—),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國音樂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