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平
農村小學課程是否“缺失”,關系到“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歷史重任。因此,讓農村的孩子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保證農村教學點開齊開足課程,是每一位農村教育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一、農村小學課程“缺失”的現狀
1.教師數量少、課程難以開齊開足。對于農村教學點來說,教師和學生的配比是1∶21.5,由于學生人數少,很多教學點甚至無法一個班配一個老師,所以他們面臨著兩個艱難的選擇:要么不開齊開足課程,要么教師要教多門課程。從而導致教師的任教課程門數多,教學負擔重。在農村小學教師平均要教2門課程以上,教學任務相當繁重。
2.課程存在“名存實無”的現象。鄉鎮教學點課程是按省課程標準來實施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因為教師不能勝任有些課程(如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的教學,導致農村教學點的孩子雖然非常喜歡這些課程,但出現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導致有些課程是“名存實無”,這也是農村教學點課程“缺失”的普遍現狀。
二、農村小學課程“缺失”的形成原因
1.傳統觀念的影響。長期以來,在農村甚至在一些城市學校的辦學者、教師和家長眼中,音樂、體育、美術、科學等課程不是那么重要,有時間就學,沒時間不學也無所謂。加上每年縣、鎮統考、抽考排名只排語、數、英成績,受功利因素影響,導致有些農村山區教學點越來越不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2.教師數量不足。因為農村教師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相對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優秀教師安心農村教育工作的實力和條件,導致教師數量不足、專業化單一,而音樂、體育、美術專業教師本來就少,而且很多都轉行教語文、數學、英語。
3.教學條件的限制。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大,農村小規模學校大量存在,人數不足50人以下教學點有越來越多的趨勢,校舍雖然都比較漂亮,但學校內部的設備配置還較欠缺,在許多教學點還缺少音樂室、美術室等,在這樣辦學條件,勢必影響這些課程的開設。
三、思考與對策
農村小學要實現《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課程開設目標,就必須突破既有的思想、制度和資源條件格局,出臺相應的對策。
1.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課程全面開設。首先是師資的配置。中心小學要針對本校的實際情況,多招聘專業化優秀的教師,除了對這些教師的資源要進行合理的調配外,還要通過這些教師對教學點的教師起到帶動輻射的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讓專業化優秀的教師引領其他教師共同成長,為解決教學點的課程“缺失”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是課程資源的配置,這需要對課程資源和課程情況進行整合,最大限度地提升課程的作用,需要教學點的教師少,但要保證重點課程的開設,對其他課程要進行整合處理,充分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為課程的整合創造有利的條件。如有些班級人數少,可以進行復式班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創造性地對課程進行整合、修改、融合,以適應學生年齡和智力發展的需要。如音樂、美術、體育、信息技術等課程,可以分高、中、低學段來進行,讓每個學段的學生都能學到所需的知識。
2.開展走教,促進孩子德智體全面發展。走教就是以鄉鎮中心小學為核心,統一管理,改變傳統觀念,實現資源共享。在學校的設置上,可以完小帶動教學點,也可以分片走教,在幾個教學點中開展流動教學,一個教師負責五至七間教學點的其中一個科目的教學,以滿足邊遠山區孩子就近入學,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3.教師培訓,引領山區教師專業化成長。建議放寬教師的編制,同時把師生比和班級數結合起來給學校配備教師,讓教學點的教師從數量上增多,還要從教師的專業進行教師轉崗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對口率。一方面,鄉鎮中心小學統籌專業化的教師加大對教學點兼職教師的培訓力度,從專業知識的傳授到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讓兼職教師通過培訓上好教學點“缺失”的課程,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網絡資源共享,為教學點的師學生上好展示課,為學生傳輸優質教學,讓每位教師都能融入課程互動,讓每位學生都能通過網絡直播學到更專業的知識,得到更好的發展。
總之,在解決過程中,只有結合本地的實際,融合本身的條件,在中心小學的引領下,調動各方面的資源,才能解決好教學點課程“缺失”的問題。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