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換
摘 要:中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主要途徑,因此在中職教育中充分滲透“工匠精神”是推動中等職業教育正向發展的必然措施。教師在開展中職機電專業教學時,落實“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尊師重道、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理念,促使學生將“精神”與“技能”有機結合、全面發展,真正為學生逐步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機電專業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中職院校;機電專業;工匠精神;培養策略
“工匠精神”是精湛的技能、嚴謹的職業道德、精益的質量的有效整合,是現代社會對機電專業人員的理想要求。機電專業教師將“工匠精神”貫穿教育始終能夠使學生在獲取專業化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因此教師要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挖掘科學、合理、有效的教育措施,優化“工匠精神”與專業知識融合的教育手段,拓展教學理念、創新教學內容,切實幫助學生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中成為合格的機電從業人員。
1 豐富實踐教學建設
實踐教學是機電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這不但能夠使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操作中,又能夠幫助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深化理論知識,最終實現雙向發展[1]。故而,機電專業教師就要充分運用實踐教學的優勢,結合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元、有趣的實踐學習中吸納盡可能多的專業知識。
比如,教師可定期開展“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在實踐活動開始前,教師可先將該堂課程中的核心內容以圖文資料的形式發布到班級學習群中,讓學生對該部分知識進行二次總結和學習。
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在良性競爭中不斷吸納他人優點,并將其轉化為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長處,在趣味性的競賽活動中逐步深化“工匠精神”,最終實現班級體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目的。
2 拓寬教學平臺
企業和社會的需求是中職院校培養學生的重要參考,同時,機電專業知識和技能也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和摸索,如:“數控機床”、“數控原理”、“故障診斷”、“機械制造”等。因此,教師就要拓寬教學平臺,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讓學生的個人發展與職業發展協同一致,從而使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機電專業從業人員的技術技能和“工匠精神”。
比如,專業教師以班級活動為載體,邀請企業一線工作人員以專業知識講座的形式為學生宣講該職業未來的發展模式以及該行業目前出現的新鮮資訊和最新要求。在學生與企業人員產生交互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工匠精神”的主要內涵和宣講信息,設定全新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培養自身創造性思維、提高職業素養、強化專業實際操作能力。
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有效拓寬自身的學習視野,并能夠在校企合作通道的整合與調試中,進一步強化“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從而使學生在更加直觀的學習氛圍中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素養。
3 落實差異化評價體系
進入中職院校學習的學生會因為多方原因造成較為明顯的差異,如:個性特點、發展需求、家庭背景等,而這些差異又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個人發展情況,因此教師在開展專業教育工作時就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落實個性化、差異化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在內化“工匠精神”的同時,尋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最優模式。
比如,對于學習能力、感知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而言,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自身局限,以更廣闊的視角思索職業發展,并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更具有難度、更具有挑戰性的內容,從而往更深遠的方向發展。同時,教師要引導該層次的學生歸納、總結并分享自己的學習技巧,幫助其余同學樹立學習自信,建立學習共同體。對于學習能力、感知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而言,教師要給予其更多的幫助和關心,在該層次學生進行反饋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回應,并幫助其解決現有的問題,不以消極負面的態度評判學生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讓學生扎實掌握基礎技能,并不斷向上突破。
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不同階段運用多元化的手段彌補自身短板,迎難而上,從而使“工匠精神”根植到學生的思想中,讓其在追求精益求精的技能時,將“工匠精神”的核心內容內化成職業意識,最終以敬畏的姿態創造性地開展自己的工作。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機電專業教師要深刻的認識到在教育工作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始終基于學生學習需求視角,突破傳統教育模式枷鎖,拓寬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途徑,進而使“工匠精神”的精髓更加系統化、科學化的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對其內涵進一步內化和吸收,最終實現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滲透“工匠精神”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蘇建土.中職機電專業工匠精神的培養探索[J].成才之路,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