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鵬
摘? 要: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采用文獻資料、訪談調查以及邏輯推理等方法,結合省級教科院“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分析中學健康教育現狀,思考如何將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融合,如何更好地踐行“‘健康中國行動之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達到學生健康,老師健康,中國健康的目標。
關鍵詞:健康中國行動;體育教學;健康教育;融合
國家衛健委2019年8月12日發布“‘健康中國行動之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提出:行動要給出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等知識與技能,并提出個人、家庭、學校、政府應采取的舉措。光明時評《加強健康教育重在有機滲透》一文提出:“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不斷強化和促進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健康知識與觀念的樹立以及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的養成,而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向行動的轉化。這就決定了加強健康教育不能靠簡單的知識灌輸,關鍵要在有機結合滲透上下功夫。”因此,筆者認為在“健康中國行動”的指導下,有必要思考如何將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融合,以期更好地踐行“‘健康中國行動之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達到學生健康、老師健康、中國健康的目標。
一、中學健康教育的國家相關政策定位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01年版)》強調了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意義,首次將“體育”課程名稱改為“體育與健康”。為促進學生健康,這次體育課程改革提出了諸多舉措,其中有一重大變化,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并入了原有每周0.5學時的健康教育課程,承擔了健康教育的教學任務。
2008年頒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體育與健康課程是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課程,進一步明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有承擔健康教育的職能,并要求學校以學科教學的方式,每學期安排6~7課時健康教育課。《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規定在高中階段開展一個必修模塊教學的健康教育。
2016年3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把“健康中國”升級為國家戰略,建設健康中國戰略主題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簡稱《意見》),依據《意見》,成立了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并發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以下簡稱《健康中國行動》)。《意見》明確了學校體育和健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必須教會學生基本的健康知識、運動技能和專項的運動技能,必須堅持經常性體育鍛煉,組織全員參與體育競賽活動。2019年7月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其中有十五項重大行動,“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是其中的筑基行動。
從國家政策來看,國家對學生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體育與健康課程肩負著健康教育的重任。
二、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基礎理論研究匱乏
從文獻資料看,國內與西方存在很大差距,我國研究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較少。1989年國家教委體衛司進行了“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改革試驗,在北京、上海、福建取得了成果,但局限于理論上的宏觀探討,理論研究成果與實踐的指導形成脫節,導致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因缺少理論指導和實踐引領而造成健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流于形式,或是健康教育部分直接缺失。
(二)課程課時不足
課時是學生學習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保障,國家規定:初中3課時/周,高中2課時/周。2001年課改前,健康教育是獨立的課程體系,要求每周 0.5 學時,課改后要求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融入健康教育,并規定每學期健康教育不少于6~7課時,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周學時數并沒有增加。
通過筆者課題研究的問卷,揚州市各中學健康教育課時均在2~5課時/學期,訪談時1~2課時/學期居多。由此可見,在課時不足的情況下,健康教育和體育教學均受到影響。
(三)教師能力有待提高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學校健康教育主要載體是“體育與健康”,就目前而言,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的能力存在不足。
首先,體育教師體育課至少12~14節/周,還有大課間、活動課、運動隊訓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等大量的工作,在有限精力下,形式單一、零散的健康教育就成為靈活的教學應付。其次,從體育教師知識與技能看,職前沒有專業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課程學習,職后很少或沒有參與專門培訓,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嚴重缺乏,對健康教育知識拓展和資源開發更是無從下手。可見,體育教師健康教育的能力整體不足。
(四)評價體系單一
學校健康教育由制訂計劃、實施方案、評價體系等部分組成,其中評價體系是對健康教育質量、效果的檢驗。《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形式多樣、課時零散、安排靈活的要求,以及與生物課或其他活動形式有機結合的要求,給制定健康教育評價體系帶來了難題。
從訪談得知,目前中學健康教育以課堂評價為主,少有與體育理論考試相結合。而健康教育評價檢驗的內容不僅是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檢驗健康行為是否養成。
(五)政策缺乏制約性
2008年《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學校要通過學科教學和班會、團會、校會、升旗儀式、專題講座、墻報、板報等多種宣傳教育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學科教學每學期應安排6~7課時,主要載體課程為“體育與健康”,健康教育教學課時安排可有一定靈活性,如遇雨(雪)或高溫(嚴寒)等不適宜戶外體育教學的天氣時可安排健康教育課。中學階段應與生物課等相關學科有機結合,對無法在“體育與健康”等相關課程中滲透的健康教育內容,可以利用綜合實踐活動和地方課程時間,采用多種形式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和技能。
文件對學校開展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即:時間零散、形式多樣,但對是否開展健康教育沒有具體督查措施,缺乏制約性,導致學校健康教育被邊緣化,缺少保障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措施。
三、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的策略思考
學校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課程是“體育與健康”,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加強相關理論研究,其次可以通過“室內課”“實踐課”“多方合力”三方面的的教學思路進行融合教學。
(一)加強相關理論研究
目前,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非常多,而健康教育融合到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相關理論與實踐研究非常少。應加強相關理論研究,如:研究一套完整的健康教育體系;“體育與健康”課程融合健康教育的相關內容;健康教育的范例;等等。
(二)融合多方教學思路
第一,體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室內課(陰雨、霧霾)傳授在體育教學中無法滲透的健康教育內容,集中大班(年級或不同年級)進行專題教學。第二,平時注重收集健康知識點,在體育教學中用不超過“一分鐘”的時間與課的“準備活動、教學內容、體能素質、突發事件、整理放松、季節特點、場地器材、碎片化的時間”等進行健康教育融合教學。第三,利用校醫、心理教師、校園櫥窗、廣播、網絡宣傳、理論課與實踐課結合、校內與校外的結合等多方合力宣傳健康知識。這樣體育課內、課外聯動確保學校健康教育教學的有效進行。
四、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的保障措施
(一)執行與完善督查體系
自課改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青少年健康的文件。“健康中國”和“健康中國行動”推行可以看出國家對青少年健康的重視程度。但長期受應試教育、高考指揮棒的影響,素質教育貫徹不到位。因此,各行政機構和學校應貫徹執行國家推行的教育政策,真正把“健康第一”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其次,應根據國家政策加大對體育教育的投資力度和督查力度,形成配套完善的督查機制,使其可操作、可量化、有約束,行之有效。
(二)提升教師健康教育能力
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師資力量。第一,配備足夠師資力量,保證體育教師工作量適宜,精力充沛。第二,職前與職后都應提供專業課程培訓。一方面,高校要增設配套健康教育課程,另一方面,相關教育部門需定期、有計劃地針對在職教師開展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培訓。第三,體育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利用業余時間通過各類平臺習得健康知識與技能。第四,教師要發揮團隊精神,合作分工,先安排教師承擔不同專題教案的編寫和課件制作,再安排教師承擔專題健康教育教學。
(三)研發健康教育資源庫
開發可利用的教材和資料,如:筆者組織課題組核心成員編寫了“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的校本教材,有利于健康教育的開展。同時,重視“學科+”以及開發校內外健康教育資源,如:筆者將體育、心理、醫學等資源匯總編寫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也可以利用參觀、調查、訪談等多樣化社會實踐活動獲得健康教育學習資源,更好地為健康教育服務。
(四)采用多元評價方式
健康教育評價的不僅是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健康行為的養成。因此,應實行綜合、動態的多元評價,特別注重過程的評價。如采用理論測試、知識競賽、心得體會以及小課題研究等進行評價;健康意識、能力和行為可以采用觀察記錄和生活實踐進行評價;學習態度和健身意識可以通過平時課堂表現和實踐活動進行評價。這些評價應該結合多元評價方法合理使用,充分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改進學習行為,最終,達到多元評價的效果。
五、小結
作為實現中國夢的主力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健康教育是一個難點,在課標和《健康中國行動》的引領下,學校體育應抓住良機,將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融合,以健康為核心,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識與技能,形成健康、安全的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學生的健康行動才會有健康中國行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夏云.中小學生健康與學校健康教育[J].中國健康教育,2004(9).
[4]戚曉彥.中學體育與健康教育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遼寧教育,2013(9):29-31
[5]畢亮,蘇艷紅.“健康中國”視角下青少年體質健康教育的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17(12):1103-1105
[6]馬強,殷恒嬋,黃凱,郭卓,毛麗華.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育實施影響因素研究[J].體育教學,2017(1):33-35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D/2018/02/13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