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契合了初中新課程建設內核,蘇州文化積淀豐厚,以陽澄漁歌為代表的鄉土音樂特色鮮明,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延伸了教學課堂,也滋養了學生的音樂興趣與素養。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鄉土音樂;課堂;啟示;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8-0219-01
【本文著錄格式】徐慶科.陶行知教育思想對鄉土音樂進課堂的啟示與探索——以陽澄漁歌為例[J].北方音樂,2020,04(08):219,223.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一生致力于教育事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生活即教育。他指出藝術的生活就是藝術的教育;他提倡的新教育是“生活”教育,現實和教育是緊密結合、密切配合的。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拓展教學課堂,充分利用本地區以陽澄漁歌為代表的音樂文化資源,采用靈活豐富的方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音樂課堂教學效果。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音樂教學中的現實意蘊
陶行知曾經說過,為了過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力是必然的沖開校門,沖開村門,沖開城門,沖開國門”,如果以書本為一切源泉,就猶如坐井觀天了。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們參與到音樂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習興趣,通過情感體驗感受并理解作品,才能真正認識和熱愛中國的民族音樂。眾所周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將鄉土音樂引入音樂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鄉土音樂,從小接受鄉土文化的熏陶和普及,才能建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意識,感受到中國燦爛多姿的民族文化。
初中音樂新課程實施的建議與指導,提出地方和學校結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這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謀而合。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課程資源又可分為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而鄉土音樂正是植根于民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是地方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外課程的主要資源。當前的音樂教育應該根據全球化與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重視學校音樂教育對鄉土音樂的傳承作用,鄉土音樂走進課堂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二、蘇州鄉土音樂資源的現狀分析
鄉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社會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方面的資源,包括鄉土地理、民風習俗、傳統文化、生產和生活經驗等。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鄉土音樂文化博大精深。將鄉土音樂引入課堂,通過學習能使學生對鄉土音樂有深入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對自己家鄉的熱愛進一步上升到對祖國的熱愛,既加強了對鄉土音樂文化的認識,也提高了愛國熱情,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蘇州歷史悠長,有近2500年歷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文化底蘊深厚。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蘇州人既創造了富饒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燦爛的吳地文化,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吳歌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水鄉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吳歌世世代代口頭相傳,影響甚廣。以其清雅秀麗的風格、婉轉的旋律曲調和吳儂軟語的唱腔,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吳歌采用了方言演唱,口頭創作,口語化的演唱方式,溫柔敦厚,婉轉起伏,如行云流水,悠揚動聽,“遠聽好似銀鈴聲,近聽勝過鳳凰鳴”,猶如“天籟之音”。
本校處在蘇州相城區,相城區的陽澄漁歌更具江南水鄉特色和原生態特點。中國民歌按體裁分為勞動號子、山歌和小調,是勞動中創作出來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漁歌是山歌的一種,陽澄漁歌作為陽澄湖地區勞動人民在田間勞作、湖中捕撈及表達情愛時的生活方式,從有記載的數百年來,被人們口口相傳、廣泛傳唱。陽澄湖有句人盡皆知的俗語:“不會搖船,不會唱漁歌,就不是陽澄湖人。”陽澄湖是漁歌的普及之鄉,更稱為“音樂之鄉”。
三、陽澄漁歌進課堂的探索與實踐
音樂是一門既有技能性又有整體性、審美性的學科。中國的音樂課堂現狀是長期受著“教唱式”課堂模式的影響,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相對比較單一和陳舊,制約了音樂教學的多元化的發展。鄉土音樂進課堂目的不僅僅是教學生會唱一兩首歌,而是通過學唱地方的歌曲,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鄉土音樂的的藝術魅力,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既豐富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浩瀚精深,也弘揚了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依據陶行知教育理念之一生活即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過藝術的生活同時也受藝術的教育與熏陶。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引入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將鄉土音樂融入到平時的教學生活中,嘗試著將鄉土音樂引入我們的課堂生活。
新課程標準下的音樂課將音樂學習內容分為“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領域。將鄉土音樂引入課堂,穿插在我們日常教學中,根據相關課時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參加校外音樂活動,加強課程學習。相城區政府非常重視漁歌的傳承,將漁歌普及到當地中小學教育課程中等,并在有個學校專門開設了漁歌課,從娃娃抓起,讓學生們都學會唱漁歌。本人在音樂教學中,積極探索與實踐陽澄漁歌進課堂,并取得一定效果。
(一)走出去
傳統的學習觀注重以知識和課本為中心的認知活動,陶行知先生則一生篤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即實踐與認知的關系,音樂教學僅立足于“關起門來讀書”是遠遠不夠的,“讀書”是學習,“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蘇州地區有著豐富的民間藝術資源,可以利用假期組織同學們去收集周邊的鄉土音樂資料,還可以利用第二課堂走進社區,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文化站,走訪當地民間藝人,通過實踐的形式真正認知鄉土音樂文化、了解其生成現狀。如前面提到的陽澄湖漁歌,要讓學生們從現實的生活中接受陽澄湖漁歌,組織學生去觀看陽澄湖漁歌表演或者是參與陽澄湖漁歌的相關活動。身臨其境、零距離的接觸才能真正領會陽澄漁歌的真正魅力,從而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有利于陽澄湖漁歌的傳承和發展。
(二)請進來
通過實踐活動,同學們已經體會了陽澄漁歌魅力,接下就是利用學校音樂課堂將陽澄漁歌引入教學中,陽澄漁歌吳儂軟語、清新自然且悠遠深長,宛若“天籟之音”,這時候就需要邀請漁歌手親臨指導,確保同學們能夠學到原汁原味的陽澄漁歌并更加快速地掌握陽澄湖漁歌的曲調韻味,更加深刻地認識陽澄漁歌,再組織一支有學生構成的漁歌隊,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唱和再創作,每個學期都安排一個小型的匯報演出,這樣可以吸收更多同學的加入,進一步壯大漁歌隊伍,利用這種有效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其中,使陽澄漁歌得到很好發展和傳承,同時也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
總之,在音樂課堂中融入鄉土音樂,延伸了音樂課堂,現實和教育緊密結合、密切配合、知行合一,最終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地區的音樂,并能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升音樂文化修養。
參考文獻
[1]張志劍.教學做合一——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音樂教學中的體現[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8(8):6-8.
[2]張計.傳承鄉土音樂與創新音樂教育[J].知與行,2017 (12):80-83.
[3]韋蘭甜.讓愛的音符走進孩子的音樂課堂[J].北方音樂,2017,37(20):211.
[4]張婷.音樂課堂中的德育因素[J].北方音樂,2014(3): 103.
[5]羅軍.以鄉土音樂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J].民族音樂,2010(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