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瑩
【摘 要】眾所周知,在學習古典舞的過程中,只有正確運用和把握古典舞的呼吸特征,用呼吸技巧來驅動身體的緊張感和美感,讓學生細細揣摩作品所蘊含的情感,準確把握作品的精神風貌,才能真正領略到古典舞的獨特魅力,并以自己的肢體動作來詮釋古典舞之美。
【關鍵詞】古典舞;身韻;呼吸;訓練
中圖分類號:J7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117-01
一、沒有道具的身韻訓練中的呼吸
對于沒有道具的身韻訓練其實就是最原始的古典舞身韻訓練技巧。我們稱之為徒手訓練,所有的通過動作與體態所展現出來的造型都是形象的具體表現,這些都是外在的表現;而展示其內在的東西我們都稱之為韻,比如呼吸、意象、情感等,都是包含在內的東西,將兩者結合起來就是我們所說的身韻,而對其訓練就是所謂的身韻訓練。徒手進行古典舞身韻訓練是身韻訓練的入門課程,其中設定了身韻訓練中最基本的動作,同時還要注重動作與其他韻律的結合才能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其代表作《洛神》等,都是非常經典的作品。徒手進行身韻訓練是其他一切有道具身韻訓練的基礎,只有將徒手身韻訓練體會好,才能夠結合道具,達到有道具進行身韻訓練的要求,呈現出舞蹈作品的精華。
可以說,呼吸訓練要伴隨著基本動作與技能訓練的始終,要讓學生掌握不同的動作,對呼吸提出了具體要求,根據自己對作品的把握,靈活調整呼吸方法,以氣息來引領動作,以此來滿足動作新穎多變的需求。在提升動作韻律感、節奏感的同時,增強視覺美感,使自己得到由內而外的提高。同時,這種方法也能最大化糾正學生的不良形體姿勢,培養高貴、優雅的氣質,酣暢淋漓地表現出作品所蘊含的不同情感,帶給觀眾強大的視覺震撼。
對于一些動作組合來說,為了使學生能流暢地轉換動作,就要加強對他們進行徒手身韻的訓練,使他們能更從容地保持平穩,在瞬間蓄氣,動作就可以得到有效延長,增強動作的美感。
二、有道具的身韻訓練中的呼吸
如果說沒有道具進行身韻訓練是古典舞身韻的基礎,那么有道具進行古典舞身韻訓練就是對徒手身韻訓練的一種延伸。筆者將舉例說明有道具情況下的古典舞身韻訓練。
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劍的喜愛是不可替代的,它是各朝各代權力的象征。因此在有道具的古典舞身韻訓練中,從我國的武術中提取出動作,與古典舞身韻技巧相結合,是對無道具進行古典舞身韻訓練的一種進化。結合了武術中劍法的動作,身劍合一,通過對劍的把握來提升在舞蹈中對身體的把握。一切有道具的古典舞身韻訓練都必須遵循古典舞身韻訓練的運動規律。以劍為道具,以劍舞身韻為動勢的優秀作品有《劍蘭》,其運用了劍這個道具,結合身韻訓練的技巧,以劍替身,達到提升舞蹈藝術的效果。
另外一種道具就是衣袖,以袖為舞在我國的舞蹈傳承中早就有所體現。而通過運用衣袖來進行古典舞身韻訓練就需要和我國的戲曲文化相結合。提取戲曲中的衣袖動作,本著古典舞身韻訓練的運動規律,運用衣袖對身體進行訓練。另外衣袖身韻訓練是對徒手身韻訓練的一種最直接的衍生。因此袖舞訓練在古典舞身韻訓練中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結合長期的實踐教學,涌現出了大量的以袖舞為主的優秀作品,比如《戲夢人生》等。
有道具進行身韻訓練對舞者的能力提升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表演過程中,如果表演者還能掌握一定的呼吸技巧,將極大提升動作的穩定性。尤其是初學者,動作穩定性顯得尤為重要。動作穩定性也是衡量學生是否掌握動作概念的重要指標。所以,在日常訓練過程中,一定要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保證動作的穩定性,這就需要平緩、均勻呼吸,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無法完成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所有動作的流暢性更是無從提起。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控制動作,可以鼓勵他們放慢吸氣速度,待蓄足氣時,再慢慢吐出,反復進行這樣的訓練,學生的動作就會趨于平衡。
三、結語
最近幾年來,關于呼吸在古典舞中的重要性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分析現有的研究資料,宋肖敏在研究分析呼吸在舞蹈的基本訓練中的運用時,只是提到了怎樣去呼吸,并沒有更多研究怎樣去訓練呼吸,解決舞蹈中呼吸的問題;商江川研究呼吸在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時也只是單純從節奏方面分析了呼吸在民間舞中的作用,并沒有進行更詳盡的闡述。所以,真正想要掌握并控制好舞蹈表演中的呼吸,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很長時間的探索和經驗積累。
因此,在古典舞中,呼吸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作為舞蹈表演者,我們必須要知道呼吸在古典舞中的重要性,并且運用到日常的訓練中,才能有助于提升古典舞的舞蹈技巧,更好地增強旋轉和彈跳,保證古典舞的科學訓練,以此來詮釋呼吸在古典舞訓練中的重要性,為舞蹈事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楊清華.談呼吸在舞蹈中的掌握與運用[J].四川戲劇,2007,(02):86.
[2]歐陽艷.試論舞蹈教學中的呼吸[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田娟.談舞蹈訓練中的呼吸方法[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8,24(01):70.
[4]張琳.淺談呼吸在中國古典舞中的作用[J].學周刊(b 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