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摘 要】 作為基礎學科科目的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與此同時,語文更是重要的社會人文學科之一,也是我們彼此進行思想交流的工具。對于這個學科的學習,我們不但需要依靠來自老師在課上的認真講解,亦需要孩子們長期以來的積累。而閱讀可以給孩子帶來這些積累,如語言的組織和口頭上表達的能力。小學時期是學生打地基的重要時期,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更是必不可少。所以筆者依照多年的小學教學經驗,分析學生應該怎么學習閱讀。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與理解? 分析
作為語言文字、文學、文章、或文化的簡稱的語文,本意為語言與文字。語言由口頭和書面兩種語言構成:口頭的表達意在使人輕易地了解、清楚,但書面則要求大家以閱讀的形式深入體會本意。我們通常理解的語文學習包括視、聽、說、讀、寫、譯、編等等。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在我國亦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性學科,給其他學科打下。小學是學生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故學會如何閱讀對于學生日后的生存與發展顯得愈發重要。
一、速讀文章,入手整體
閱讀有一個“整體——部分——整體”的基本原則,當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第一步要做的是立足整體文章,樹立全局觀,帶領學生從整體入手理解課文,使其對于文章以及作者形成最初的認識,暫擬知識框架,理解結構。如果孩子對文章大局缺少認識,若老師快速進行分析,很可能導致老師在臺上侃侃而談,但學生不知所云。
二、推薦書籍,培養興趣
自古以來,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有極多優秀的讀物可以供學生閱讀。在教師備課教學過程中,不只要要求學生們完成規定內的文章課程,也可以讓他們主動去閱讀一些課外的、符合興趣的文學作品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文興趣的目的。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要為學生推薦符合年齡以及心理,適合他們月的的書籍,提高課外教育教學質量。
三、重視朗讀,訓練“語感”
俗話有言,“書讀百遍,其意自現”。朗讀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閱讀的教學過程通常是老師們設計好之后學生進行被動回答的過程,學生自己思考的過程短暫而且內容較少,這會導致被動學習的出現,難以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故閱讀教學中應讓學生在初讀課文之后感知課文內容,在精讀課文之后學習重點部分,在品讀課文之后進行拓展,走出課文,拓展視野。所以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出“讀”是閱讀教學的精髓所在,也是教學的生命線。這里的讀需要學生理解地讀,將學生自身的感情融入其中,感受文字的優美,感受作者的心情,深刻理解文章寓意。
四、精讀文章,深入品味。
閱讀是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通常來說,閱讀第二遍及之后應該采用精讀,這在教學閱讀基本模式中被稱作“合作探究,解讀文本”。在學生對整體掌握的基礎之上抓住文章的重點,深層次體會漢字的美麗,感受文章表達的重點內容,賞析品味文字魅力。這既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表達感情,也可以為他們日后寫文章打下基礎。在賞析時切忌死板,需要將學生的天性充分釋放出來,讓學生提起興趣,使他們的想象力得以充分發揮。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要讓他們能真正品味出其中的美好。
五、營造氛圍,激發情緒
教師需將學生帶入特定文本的情境,從而讓他們對文中的感情世界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學生通過特定情境引發閱讀感受,最終方可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要想打造情景體驗,需要直觀體驗和間接體驗等多種形式。教師利用虛擬化情境帶領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這就是間接體驗的一種。間接體驗可大致分為三種形式:第一是對于語言描寫的情境開展再現;第二是以音樂來渲染感情;第三是靈活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六、靈活運用多媒體
對于缺乏豐富閱歷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人生剛剛開始。教材里的一些課文有深層次的內涵,對于成年人來說理解其中本意或許很容易,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卻很難產生這些類似感受。這種的“不理解”常常會使得學生不認真閱讀文章,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形成直觀的感受,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例如,在閱讀《大海》的時候,由于年齡等因素限制,很多學生在此之前沒有見過大海,即使課文描寫再生動,學生也很難想象并還原出當時的場面。這個時候多媒體的作用就十分突出了,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海上日出的圖片或視頻,輔以背景音樂,學生便會發自內心地將課文與所見形成對比,去感受文中創設的意境,從內心中對閱讀理解產生興趣。
總之,閱讀的影響意義極其深遠,體現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往往會伴隨著學生的一生,使他們精神世界得以升華。小學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教師必須對閱讀引起重視,探索有效的方法,為學生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海玲.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意識[J].讀寫算:教師版,2017(17):92-93.
[2] 徐艷.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學周刊,2015.206(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