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玉娟
摘要:上市公司是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國民經濟能否穩定發展。本文從可靠性、相關性和及時性分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現狀,闡述了導致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改進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對策。
關鍵詞: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信息失真;對策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我國上市公司必須遵守《企業會計準則》,嚴格按照準則中的相關要求對會計信息進行披露。上市公司提供的高質量財務報告必須是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編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具有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特征的財務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特征是相關性特征和可靠性特征。但是,對現狀進行分析之后發現,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問題較多。
(一)會計信息披露缺乏可靠性
可靠性是以公司真實發生的經濟業務為準進行衡量,公司必須按照可靠性原則對相關數據進行正確呈報。而在實際業務中,有的上市公司對財務數據進行粉飾造假,嚴重違反可靠性要求。
例如,部分企業利用“利潤”進行人為調節,企業利用關聯方交易、費用資本化、時間差等各種手段調節利潤,通過調整投資收益、研發費用、應收賬款、前期差錯更正等會計科目達到財務舞弊的目的,因此,我國應高度重視財務數據造假的現狀,嚴懲阻礙社會經濟秩序正常運行的企業。
(二)違反相關性要求
相關性需要企業提供的數據有助于內外部財務報表使用者的經濟決策,使他們能夠利用相關信息進行正確的判斷。但是,有的上市公司違反會計法規,對公司不利的信息瞞報、漏報,嚴重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決策。財務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或者提供的財務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無關,使得財務報告使用者不能根據公司提供的相關報告進行正確地分析或評價。
(三)信息披露不及時
及時性需要企業提供的相關財務數據嚴格按照實際經濟業務的發生時間進行呈報,不能滯后。部分上市公司在進行信息披露時,沒有嚴格按照及時性的要求對財務信息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從而影響財務報告使用者的評價和決策。
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內外部因素分析
筆者認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會計信息呈報的正確與否,應該從內外兩方面進行分析。外部因素有會計法律法規、監管機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內部因素有股權結構、審計機構的設置、激勵機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外部因素:
(一)會計法律法規不完善和違法成本過低。《會計準則》規范了企業財務人員如何正確地進行財務操作,是財務工作的基本依據。但是相關法律的具體操作細則不夠明確,會計人員需要依據自身的經驗進行職業判斷,為財務舞弊埋下了隱患。例如,對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完整性特征,不同的財務人員理解不一樣。商品流通企業進貨費用的會計處理也需要財務人員根據企業自身實際生產經營情況進行選擇,這也為相關會計處理統一口徑制造了難題。
同時,上市公司財務信息造假的違法成本過低,如對管理層的處罰過輕,也會導致上市公司違反會計法的相關處理原則,進行財務造假。
(二)外部監管力度不夠。證監會、會計師事務所、財政廳等都屬于上市公司的監管機構,盡管這些機構在不斷完善,但是還是存在很多漏洞,使得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管在一些薄弱的地方流于形式,沒有準確按照相關規定進行監管,因此導致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信息情況層出不窮。
比如,會計師事務所應按照相關法律的要求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數據進行嚴格審查。在中國現代企業制度下,要求會計師事務所獨立于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之外,在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應嚴格遵循獨立性原則,審核被審計公司的財務信息并出具審計報告。
但是,在實際業務中,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之間會存在某種關系,當某一客戶是會計師事務所的主要客戶,或者從該客戶獲得的收入與會計師事務所的規模不匹配,那么審計人員的獨立性會被影響。
內部因素:
(一)內部治理結構不合理。公司治理結構是公司的股東為了對公司的經營管理進行監督、激勵和控制而形成的制度安排,是由公司的所有者、董事會和執行經理層等形成的一定的關系框架。
從財務管理角度看,在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情況下,企業的管理者和經營者之間會形成委托-代理關系,二者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經營者可能進行財務隱瞞。經營者管理公司的日常經營業務,但是所有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監管經營者,經營者可能為了自身利益進行財務造假,進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
再者,如果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很不完善,比如:不合理的股權結構,國有企業中國有股東所占份額最高;董事會選舉制度不完善,內部董事占比大,獨立董事不獨立等問題,更加會導致股東不能對經營者進行有效監控,公司經營者為了自身利益可能會做出不利于公司長遠發展的違法行為。
(二)內部審計機構不完善
上市公司的內部審計機構審計公司內部財務工作,其主要職責是進行上市公司的財務審計、建立公司內部經營管理的內控制度和執行情況審計和項目預決算等專項審計。董事會直接管理內部審計部門,該部門人員的任免也由董事會直接決定。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內部審計部門根本不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如果上市公司審計部門設置不合理,董事會成員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干擾審計工作,使得審計部門形同虛設,完全不能發揮審計作用,審計部門喪失審計的獨立性,那么必然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例如,審計人員向上層反映財務信息問題,但是遲遲沒有收到回應會導致整改意見拖延,進而影響內部審計工作。銷售部在與客戶簽訂購銷合同時,付款時間和付款方式信息的含混不清也會影響審計監管。另外,上市公司大額審批環節上出現的問題也會影響內部審計工作。
(三)上市公司內部激勵措施的缺失
上市公司對經營管理者的報酬在合同中會事先規定,如果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內部激勵措施,如管理層持股比例較低甚至零持股,那么,經營者不會從股東利益最大化角度進行考慮,進而會導致經營者的短期經營行為,為了自身利益,獲得更多隱性收入,管理者可能會與會計人員進行違規操作,進行財務信息造假,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失真。
三、促進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提高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會計法律法規,加大違法處罰力度
雖然我國有多部相關法律明確規范了上市公司的會計處理過程和會計信息披露要求,但是很多法律法規的具體執行細則不夠完善,很多條例的應用環境可能與現有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不相符合。因此,完善相關會計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專門針對上市公司的規章制度,詳盡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要求變得勢在必行,同時,明確上市公司存在違規會計操作時有哪些具體的處罰措施,可以加大違法處罰力度。并且,可以將違規操作的上市公司信息定時在媒體上進行公告,提醒廣大投資者謹慎投資。
(二)加大上市公司的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管力度
為了及時規范上市公司的違法操作行為,需要“內外雙管齊下”,不僅加大外部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還要提高上市公司內部的審計職責。在外部監管方面,證監會可以建立起相關的會計突擊檢查隊伍,檢查上市公司的會計核算業務和會計信息披露是否存在違規操作,并嚴厲懲罰違法行為,進行后續監督并令其整改。同時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加強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并加強政府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保證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對上市公司遵從獨立、公開、客觀的原則執行審計業務及其他相關業務。同時,國家應制定多渠道的監管措施,曝光進行違規操作的上市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讓社會公眾能更輕易獲取相關信息,避免投資陷阱。
對于上市公司的內部監管,可以加強對上市公司內部審計的監控力度,構建完善的內部監管制度。通過改善公司的職能結構,同時提高內部審計部門的審計地位,成立審計委員會,對會計業務執行日常審查和突擊檢查,并完善事后監管機制,加強內部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三)改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首先,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存在的委托-代理關系,導致經營者存在操縱會計信息的可能,進而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因此,我國需要完善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委托-代理機制,深化會計制度改革,提高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信息共享能力,促進他們之間的會計信息交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進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中,國有股份占的比例較大,但其流動性較差,而國有股東不能像其他股東一樣對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進行監督。缺乏大股東的監督管理,經營者有可能為了自身利益進行違法操作。因此,上市公司要建立有效的內部治理結構,可以賦予監事會更高的權利,使其完全獨立于董事會,達到監管的目的。同時,政府部門需要立法規范監事會的職責和權力,強制要求企業對監事會進行改革,從而維護公司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防止經營者進行會計信息舞弊。
(四)制定上市公司內部激勵措施
所有者需要制定激勵措施來約束管理者的行為,可以有效避免會計信息失真。那么,上市公司采取的內部激勵措施主要是短期薪資報酬激勵,大部分上市公司沒有制定相應的長期激勵措施。因此,制定科學的激勵措施,將短期與長期薪酬激勵措施相結合,才能有效減少經營管理者的逆向選擇行為。比如,可以通過市場競爭方式任命經營管理者,制定詳細的長期激勵措施,如可以采用股票期權激勵措施來激勵經營者的行為。同時制定相應的懲罰措施來約束經營者的行為,實現獎罰分明,進而提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參考文獻:
[1]王一涵.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淺析[J].財會通訊:綜合(上),2015 (5):123-124.
[2]陶雄華,曹松威.會計信息質量、政治關聯與公司債融資成本—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證據[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7 (03):89-96.
[3]卜繁廷.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失真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18 (06):147-148.
[4]虞黃艷.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財會學習,2018 (17):153-153.
[5]唐媚媚,羅夏.公司治理結構特征與會計穩健性[J].會計之友2019 (04):116-121.
[6]王曉燕,李雨澤.內部控制環境與會計信息失真問題研究--以海聯訊公司為例[J].財會通訊,2017 (07):5-8.
[7]吳聯生.會計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論框架與證據[J].會計研究,2003 (01):25-30.
[8]郝慧慧.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會計師,2018 (18):8-9.
[9]宋龍飛,李慶平.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失真_原因與對策_以皖江物流為例[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 (04):29-32.
[10]賈銳.試析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及其治理[J].財會研究,2015 (02):207-207.
[11]孫碧霄.中國上市公司碳信息披露的問題及建議[J].當代經濟,2015 (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