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李
【摘 要】 課堂教學中,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這與當前的教學改革工作存在密切的聯系。在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下,課堂教學的深度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對于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具有積極作用。尤其是處于教育改革的重要階段,核心素養培養應引起相關教師人員的重視,通過改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來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使課堂深度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
【關鍵詞】 核心素養? 深度學習? 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指的是在某一學科學習中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能力,突出的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科能力的培養,這也是新課標中所提出的重要教學需求。就數學教學來說,學生所具備的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思維、態度和知識掌握能力等,這些均是決定學生數學學習水平的關鍵性內容,為此進行核心素養培養,對于增強課堂深度學習具積極作用。
一、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 教學目標確定不合理。
以核心素養為依托的課堂教學中,正面臨教學目標無法準確確定的問題,此類問題的產生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也會使課堂教學的深度受到較大影響。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學目標不準確,致使教學目標的指導作用難以有效發揮,這無疑會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主要表現為,課堂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課本知識培養,導致學生的學習情感被忽略。
2. 課堂教學趨于形式化。
在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人員存在側重于教學形式,而忽視教學內容的問題,導致課程教學內容與最初的教學目標相偏離,這不僅會對課堂教學質量產生影響,也會危及到師生之間的良好交流關系,使得課堂互動性降低,最終影響課堂教學成果。
3. 未對核心內容進行有效挖掘。
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數學核心知識的挖掘,導致學生無法從散點化的學習轉向核心化的學習,導致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研究,無法充分挖掘數學的教學價值。
二、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深度學習策略
1. 增強教學內容的整體性。
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把握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習深度的重要基礎,為實現對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增強課堂學習深度,相關的教師人員應首先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梳理,設計出較為完善的教學計劃,并且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劃分出教學重點和課堂教學的內容,使其形成一個完成的內容體系,這不僅有利于增強課堂內容的完整性,還可為具體的教學工作做出正確的引導,使得教學工作按照計劃執行。另外,課堂教學中的各類內容還應具備一定的邏輯關系,通過一個知識點可以延伸或者引出另一個知識點,此種具備邏輯特性的教學內容可使課堂學習深度得到顯著提升。
2. 完善教學設計。
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加強優化當前的數學教學設計非常重要,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重點,結合不同的知識取向來對當前的教學設計進行優化。比如,從文化取向上,教師可以通過挖掘生活中常見的數學例子來進行數學知識點的說明,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勾股定理講解時,教師則可以借助古代的“結繩記事”故事來導入教學,提高學生對于勾股定理的理解。
3. 利用探究式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深度學習。
為實現對課堂深度學習的目標,就必須從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入手,借助探究式教學手段,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從而促進課堂的深度學習效果。最初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出課堂教學內容,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時通過有效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均可得到有效培養。另外,課堂內容設計時,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控制課堂內容的難易程度,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提升,以免課程難度過大,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影響,對課堂深度學習活動產生不良影響。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借助多媒體將課堂內容以多種形式呈現出來,增強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4. 積極開展應用式教學。
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運用是當前數學核心素養的要求之一,為此,數學教師要注重對應用式教學方式的運用,加強對數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在課堂上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講解,更要通過問題的設計提問來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其次,教師要加強對數學實驗的設計。數學實驗是數學中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通過實驗教學,讓學生更加直接地認識到數學知識點,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比如在進行三角形內心、外心以及重心學習時,可以通過折疊三角形來進行學習,提高學生對于三角形知識點的認知。
結語:
在課堂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就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許紅琴.深度學習——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8(1):40-43.
[2] 郭彥青.深度學習引發的深度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J].教學研究,2018(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