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榮 孟建標 胡馬洪



[摘要] 目的 探討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 方法 收集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78例頑固性呃逆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采取常規方法治療,治療組則采用中醫針灸治療,分析比較兩組患者24 h的臨床療效及1周復發率。 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2.3%,對照組總有效率7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復發率10.2%,對照組復發率2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及降低復發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可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6.1?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08-0085-03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
XU Minrong? ?MENG Jianbiao? ?HU Mahong
ICU, Zhejiang Provincial Tongde Hospital, Hangzhou? ?31001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s. Methods 78 cases of intractable hiccup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18 were col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The 24-hour clinical efficacy and 1-week recurrence rate i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2.3%,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4.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10.2%, and the recurrence rate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23.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clinical symptoms and reduce recurrence rate,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and can be widely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therapy; Intractable hiccups; Clinical effect
呃逆是臨床上十分常見的病癥,是神經中樞和迷走神經在某種刺激的作用下引發膈肌的一系列病癥反應,會對患者產生較大甚至是十分不利的影響,除了會產生各種臨床癥狀以外,還可能會影響患者心理狀態,更有甚者還會引起呼吸不暢,甚至誘發死亡[1]。祖國醫學認為[2],呃逆的發生是由于日常飲食沒有節制,或者抑郁、憤怒等心理因素引起的情志不遂,氣機不暢;亦或是長期生病或嚴重疾病引起中氣耗傷,胃氣不將,上逆動膈而成。同時也與肺氣失宣、腎陽虛衰、三焦氣機不利有關。因此,呃逆的發生與胃、肝、脾、肺、腎等臟腑關系最為密切。治療呃逆的關鍵就是降逆和胃、調和氣機[3]。我們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疾之[4]。臨床上見到的病例以偶發者居多,這種呃逆持續時間不是很長,且多能自愈,通常不需要干預或治療。但有的患者則較頻發,持續時間也較長,有數天,甚至數月,需要治療以緩解臨床癥狀,減輕病人的痛苦,稱之為頑固性呃逆。對于呃逆時間超過3 d及以上,而且呃逆頻率較高的患者,建議必須立即到醫院進行診治[5]。
由于導致頑固性呃逆發生的原因不同,西醫在治療病癥時,首先主張藥物治療減少刺激,包括麻醉劑、中樞興奮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中醫的治療方法則主要有頸動脈竇壓迫、牽舌和吸氣后屏氣等方法進行治療[6],其中包括中醫針灸療法,也是本次研究的重點。西醫療法的主要優點為起效快,但缺點也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無法徹底治愈疾病,且可能使患者產生新的不良反應[7]。中醫針灸治療本病則有療效確切、無副作用、方式多樣、簡便易行等優點,醫患雙方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
此次研究主要是為探討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78例頑固性呃逆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治療,治療組患者則采用中醫針灸方法治療,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17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78例頑固性呃逆患者,其中男37例,女41例。現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39例。兩組研究對象均符合頑固性呃逆的中醫診斷標準:①患者具有氣逆動膈的癥狀,同時存在胃失和降征;②患者臨床表現為呃逆聲連續、短暫、快速等特點,且不能自制;③患者的癥狀均由上沖喉間引發。按照西醫的診斷標準,選取的兩組患者均出現1 d以上的呃逆癥狀,且為短間隔的連續發作,間隔時間在1 h以內。治療組年齡45~69歲,平均(55.0±2.5)歲;對照組年齡50~70歲,平均(61.0±1.2)歲。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標準,經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獲得患者或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治療組:進行中醫針灸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將其分為不同的綜合征類型,然后予針對性針灸治療,時間持續1周。(1)寒邪動膈型:建議使用方法為平補平瀉針刺,選擇穴位為足三里等,進行透扎[8],每次留針時間20 min,每10分鐘運針一回;對中脘穴取芒針進行傾斜橫刺,將膻中穴穿透,再采用捻轉補法,每次留針時間20 min,每10分鐘運針一回,每日1次。(2)胃火上逆型:可從中脘穴入針,使用提插瀉法透扎,無需留針,每日1次。
對照組:進行常規方法治療,即吸氣后屏氣法治療,患者吸氣后先屏住呼吸,然后慢慢呼出,重復以上操作直至癥狀緩解。然而,如果在重復治療期間癥狀沒有改善,則需要繼續使用指腹揉動患者的頸動脈竇,或應用鎮咳藥物和中樞興奮劑進行輔助治療。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24 h臨床癥狀改善率及1周內的復發率。
臨床癥狀改善:患者呃逆表現完全或有效緩解,持續時間明顯縮短。臨床癥狀未改善:經過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臨床癥狀均沒有獲得明顯改善,甚至還會出現病情加重的跡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24 h臨床癥狀改善率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治療組內有36例患者24 h內臨床癥狀改善,占該組總人數的92.3%,對照組內有29例患者24 h內臨床癥狀改善,占該組總人數的74.3%;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23,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1周內復發率比較
治療組內有4例患者1周內出現呃逆復發,占該組總人數的10.2%,對照組內有9例患者1周內出現了呃逆復發,占該組總人數的23.1%;兩組患者的總復發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554,P<0.05),見表3。
3討論
呃逆俗稱為“打嗝”,是一種陣發性的膈肌痙攣,是由于某種原因導致的膈肌不自主間歇性收縮,如果癥狀持續時間超過2 d,臨床上就可以診斷為頑固性呃逆[9]。在現在的臨床實踐中,頑固性呃逆十分常見,總體的疾病發病率較高,同時中醫也將其納入了“膈肌痙攣”的范圍[10]。癥狀較輕的呃逆患者,通常經過自我調節即可痊愈或有改善,但臨床癥狀較重的患者則需要采取對應的治療手段。頑固性呃逆具有一定的威脅性,隨著病程的延長,可能會同時對人體的多個系統產生影響,例如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等,更容易引發其他的疾病。并且由于呃逆對患者身體的影響,同時使得患者的心理產生改變,可能出現煩躁、易怒等負面情緒,更有甚者可能引發多種心理疾病。患者在呃逆狀態下會出現入睡障礙、進食困難、氣道受阻等情況,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實質性影響,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1-13]。
呃逆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如進食過快、食物過冷、過度吸煙或是腦血管疾病等都可能是導致呃逆的原因之一。西醫認為呃逆是一種反射活動,其發病機制復雜,涉及多類神經,如中樞神經、迷走神經、膈神經等。當迷走神經或膈神經感受到異常刺激時,它會將感覺傳遞到大腦,從而影響膈神經的正常生理活動,導致呃逆的發生[14]。目前西醫上最常用的是藥物治療,主要為中樞興奮劑,代表藥物為鹽酸哌甲酯,其藥理機制是使膈神經產生過度興奮,抑制內臟神經核或膈神經核,從而達到控制呃逆的目標。但鹽酸哌甲酯缺點也比較明顯,它的有效血藥濃度維持時間短, 短時間內需要多次用藥[15]。同時鹽酸哌甲酯屬于苯丙胺類藥物,對大腦皮層和丘腦在內的皮層下結構具有興奮作用,可使患者產生輕度欣快感,長時間使用可產生耐藥性、依賴性[16-17],所以,在有其他治療措施或干預方法的情況下通常不首選使用該藥物。另外鎮靜劑也是臨床上常用于頑固性呃逆治療的藥物,其代表為氯丙嗪,其藥理機制為阻斷延髓多巴胺受體,阻斷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的作用,以達到降低膈神經興奮性的作用,使呃逆得到有效控制[18]。但氯丙嗪等鎮靜藥物也有很多副作用,如可導致低血壓影響腦灌注,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中,它的鎮靜作用也會影響對患者的意識狀態的評估。所以,鎮靜劑也不是治療頑固性呃逆的優先選擇。
中醫認為,呃逆的主要病因是飲食不當和體質虛弱,其發病機制主要是胃失和降,膈間氣機不利,胃氣上逆動膈[19-20]。因此,在實施呃逆治療時,常常采用深呼吸法、穴位按摩法、喝水彎腰法、吸氣后屏氣法、驚嚇法、紙袋呼氣法等,在治療呃逆方面均能收獲一定的臨床療效。其中,中醫針灸療法在頑固性呃逆治療上有著顯著的療效,同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承受的痛苦較少,在臨床中容易接受,值得在臨床中推廣[21-22]。針灸的治療方法也不斷更新,療效不斷提高,且無任何毒副作用,說明針灸治療呃逆具有一定的優勢和發展潛力。我們運用中醫針灸治療,首要目標為緩解患者的呃逆癥狀,減輕患者的生理痛苦,從而產生良好的臨床療效。同時,在頑固性呃逆治療時,心理干預也十分重要,患者由于呃逆不止,心情十分煩躁,常常感到痛苦和焦慮。需要及時進行心理護理干預,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和焦慮心理, 使其配合治療。 例如:講解呃逆的原因,說明目前的治療情況,使患者及家屬對病情有正確的認識;告知成功治療病例的經驗,樹立其康復的信心;經常與患者交談,聊其感興趣的話題、聽輕音樂等。所以,在中醫針灸的基礎上輔以西醫藥物治療及必要的心理干預,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呃逆癥狀,并且與中醫辨證分型結合,根據證型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針灸方法,從而有助于從本質上有效緩解患者的各項生理及心理病癥,控制臨床癥狀,從而進一步達到調整氣血、經絡疏通、平衡氣血陰陽的效果,最終達到顯著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目標。
本次研究的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3%,對照組總有效率7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復發率10.2%,對照組復發率2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對頑固性呃逆的臨床治療,中醫針灸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及降低復發率,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可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萬莉.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7,19(15):82-84.
[2] 梁克瑋,嚴季瀾.明代醫家論治呃逆病證的貢獻[J].吉林中醫藥,2008,28(9):625-627.
[3] 黃蕤.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1):122-124.
[4] 王肯堂.王肯堂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09-112.
[5] 于志剛,王軍.探討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4):123-124.
[6] 王婷婷.中醫針灸治療頑固性呃逆患者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56):183-184.
[7] 阿迪力·阿力木.分析中醫針灸法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療效[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14):136-139.
[8] 付蕾.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10,9(5):66-68.
[9] 管月帆.針灸聯合中醫辨證治療老年癡呆的臨床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5,13(3):472-474.
[10] 時連存,宋芳.頑固性呃逆應用中醫針灸治療的效果研究[J/CD].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78):128-129.
[11] 杜薇.中醫針灸治療26例頑固性呃逆患者的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5,5(35):321.
[12] 彭來恩.頑固性呃逆應用中醫針灸治療的臨床療效探討[J].健康前沿,2017,26(7):200.
[13] 張曉峰.頑固性呃逆患者應用中醫針灸治療的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40(19):148-149.
[14] 劉朝,楊金生,吳遠.基于數據挖掘的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診療現狀與特點[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 30(11):3893-3897.
[15] Yanfeng W,Lucy L. Russell S in vitro dissolution and in vivo oral absorption of methyiphenidate from a bimodal release formulation in healthy volunteers[J]. Biopharm Drug Dispos,2004,25(1):91-98.
[16] 李瑋,張承菊,陳龍梅,等.氯丙嗪與利他林治療頑固性呃逆療效對比及護理[J].臨床護理雜志,2007,6(1):69-70.
[17] 劉亞軍,吳 峰,周莉紅.哌甲酯注射液治療呃逆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師,2013,16(6):884-885.
[18] 彭祥來,林志忠,柳淑儀.氯丙嗪雙側內關穴位注射治療腦卒中頑固性呃逆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8(5):39-40.
[19] 聞斐斐,李振華.呃逆病因病機探析[J].環球中醫藥,2013,11(7):529-531.
[20] 唐國彬.呃逆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研究進展[J].中醫學報,2012,9(7):878-879.
[21] 王莉珍,秦楊鵬,姜蕾,等.近10年呃逆針灸治療概況[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8(9):840-841.
[22] 李智.針藥合用治療中風后呃逆患者臨床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醫藥,2014,11(19):72-73.
(收稿日期:201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