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瑩 舒潔 張舵

摘 ? 要: 雙創產業園區的定位,無論從世界實施實況看,從國家戰略方向角度看,抑或從陜西省發展態勢看,還是從西安的落地實踐看,創新創業新產城的氣息撲面而來,地市顏質、氣質、品質更加凸顯。雙創產業園區的類型可分為單一總部型、科創型、樓宇型、郊區型和小鎮型,產業園區的功能配置主要由生產系統、生活系統、生態系統三大系統構成,各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形成互為補充的關系。全鏈條貫通、全要素融合、全智慧生態是未來雙創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雙創; 產業園區; 構建要素; 軟硬件; 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 TU984.1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2.015
The Building ?Essentials of Industrial Parks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
SHI Jian-ying , SHU Jie , ZHANG Duo
(Xian Academy of Governance,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The new industrial citi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ke on a new look , standing out the local appearance, temperament and quality , as for the orientation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dustrial Park,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irection, or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ians implementation practice. The types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dustrial park can be divided into single headquarters typ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ype, building type, suburb type and small town type. The functional configu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park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systems: production system, living system and ecological system. Each system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forming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dustrial Park is to link up the whole chain, integrate all elements and build a smart ecosystem.
Key word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dustrial park; construction elements; software and hardwar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一、雙創產業園區的定位
當下,潮涌般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氣勢澎湃而來,推動著社會發展滾滾向前,隨之而來的新經濟、新業態風發泉涌,產業園區創新發展迎來了無與比倫的機遇與空間。
(一)從世界實施實況看
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園區建設,不再沿襲傳統物理空間的相對隔離與自我發展方式,而是轉向充滿現代要素的城市綜合功能與開放性的“城區”模式。順從適應創新經濟的特質,強化以人為本的實質,更加凸顯城市的“顏質、氣質、品質”,推動產業園區與城市人文融合成為價值取向。
(二)從國家戰略方向看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以及全球經濟關系重塑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我國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提出借改革創新的東風,要在我國掀起“大眾創業”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創新”的新勢態。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此后又強調“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持續強調:“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 雙創成為了國家“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措施。2017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在上海啟動。2018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雙創產業園區作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中堅力量和典型代表,是實踐創新驅動和高質量發展的急先鋒,是率先突破核心技術、攻克關鍵壁壘的突擊隊,是培育孵化新興產業的載體和溫床,成為了當下產業園區適應新政策環境、新科技水平發展以及新型人才需求的新趨勢,從而為雙創主體在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優質的雙創環境,這是一流的雙創產業園區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三)從陜西省發展態勢看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雙創”作為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新動能、新路徑,進而推動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以“一院一所”模式深入實施“1155”工程,發展“三個經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致力于打造市場化、專業化孵化鏈,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雙創產業園區作為陜西圍繞創新鏈條興業釋能的先導,在發揮園區輻射帶動作用,將技術平臺作為產業發展的核心,聚合各種創新資源,構建科研與產業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促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從探索雙創主體以及產業發展所需的功能構成要素出發,以“產城融合、人才聚集、企業成長、生態健康”為目標指引,依照城市產業發展不同需求,拓展良好多樣的創新、創業空間,創建更加完美的生產、生活、生態等基礎設施,升級公共服務層次、效能和品質,調整空間組織方式、協調空間組織方式,加大雙創產業園區建設,從而形成吸引力強的專業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聚集區,促進更多資源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爭取更多國家級創新平臺和資源布局陜西。
(四)從西安市落地實踐看
在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建設戰略機遇期,西安圍繞“聚焦三六九,振興大西安”的奮斗目標,要建設以高新技術開發區為引領、“高新區+航天基地+灃東新城+大學城+科研院所”諸區域為主體的科創大走廊,做大做強絲路科創中心,助力“五大創業經濟”發展新突破。高新區作為“一帶一路”創新之都、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大眾創新創業生態區、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對外開放合作先行區,在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等方面具備了雙創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因此,雙創產業園區的建設發展需要更加注重地方政府創新創業創造的城市品牌和城市IP,為雙創群體提供健康、和諧、公平、綠色的成長平臺,為雙創主體提供產品創新服務、產品設計服務、產品發展服務、產品營銷服務和智慧生態環境等園區創新服務,借助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提升園區虛擬空間配套服務,進而通過提高研發和創新氛圍、提供雙創空間以及全要素服務吸引企業集聚,并通過完善自身服務體系來推動雙創產業園區的高質量發展。[1]
二、雙創產業園區主要類型分析
(一)單一總部型產業園區
阿里巴巴西溪園區位于杭州市余杭區,是互聯網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的總部所在地。該園區規劃總占地約2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29萬平方米。園區由8棟單體建筑和1個規劃展示廳組成,主要設施包括辦公區、報告廳、員工食堂、健身房等基礎設施。
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就園區類型來看屬于典型的單一總部型產業園區。高度的組織化,完備的功能配置,突出的經濟效益以及單位面積的高產值、高效益是其不同于其他的突出特點。作為公司總部,出于安全角度考慮,園區實行嚴格的門禁制度。因此,整個園區開放度較低,封閉性較強。空間尺度較大,阿里巴巴西溪園區通過八棟超大型建筑體相互連接構成,它可以同時容納約2萬多人同時辦公。整個建筑主體的半包圍空間形態的呈現,與園區內“濕地”系統錯落有致、渾然一體空間布局,形成大氣、維美、和諧、呼應的建筑景觀體系。
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內具備科研、休閑、商務、辦公等功能,同時還配備公共活動中心,將園內主要功能構成進行梳理,可以將功能區劃分為生產、生活、生態三個系統。
在生產系統方面:園區主要由商務辦公、技術配套、商務配套三方面構成。作為互聯網龍頭企業,阿里巴巴以電子商務、云計算等產業為核心,商務辦公自然是園區的主要功能。除此之外,在技術配套方面園區擁有阿里云、達摩院等技術研發中心。在商務配套方面,園區擁有企業文化展示中心、教育培訓中心、商務會議中心等。
在生活系統方面:園區內未配備相應的人才公寓及住宿設施。其住宿功能主要以周邊社區進行承載。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分布著主要的住宅區,包括富力西溪悅居和海創園人才公寓等在內,以東南西三個走向圍攏在其周邊。
在生態系統方面:河塘、濕地、竹林、農田、古橋等等,這些具體傳統生態意義的自然地貌和人文建筑,在阿里巴巴西溪園區中心空間都以原有的形態完整保留著,形成了自然和諧、妙趣橫生的超大開放空間,充滿自然人文相互交融氛圍使辦公環境變得非常愜意舒適、富有情趣。除了自然生態系統以外,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的智慧生態也非常完善。作為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在園區建設上充分運用了最新的智能技術,園區通過“阿里巴巴信息平臺”實現了從智能門禁、停車到智慧辦公、取餐、環境監測、安防監控等員工生活各方面的智能信息全覆蓋。
(二)科創型產業園區
海創園全稱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它位于杭州城西的科創大走廊核心區塊,規劃面積約10平方公里,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作為浙江省與杭州市著重打造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平臺,服務于海外人才和高新科技產業的創新綜合體是其主要定位。
就園區類型來看,屬于典型的科技型產業園區。其主要特點:一是相比于單一的總部型園區,企業混合度較高,表現為總部辦公、混合辦公等各異辦公形式;企業所具有的規模大小存在差異,類型以“互聯網+”創新產業為主,較高的混合度有利于雙創企業形成較強的集聚效應。二是園區包含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等基本設施,并能為雙創企業提供一般性的創新創業服務。因此,更加適合創業創新群體的生活需要。三是海創園的開放度較高,園區本身設置有銀行、醫院、健身房等,顯現了齊全的公共服務功能,細致、周到、愜意服務不斷向周邊社區輻射,強力吸引著廣大的人群進入園區之中,使園區具有相當的活力。
在生產系統方面:海創園通過“兩鏈一網”構筑了完善的產業服務體系。所謂“兩鏈”指的是產業發展服務鏈和空間運營服務鏈,“一網”指的是智慧服務網。園區通過“產業發展服務鏈”為企業提供:產業規劃、產業招商、創業孵化、科技創新、人才引培、產業金融、政策宣貫、產業公共等八大類服務。通過“空間運營服務鏈”,為企業提供:空間運營策劃、品牌包裝推廣、商業配套招商、資產運營管理、物業服務管理、生活配套服務、會務參觀接待、文體活動組織等服務。同時,園區通過“智慧服務網”對園區進行綜合管理。
在生活和生態系統方面:海創園依照余杭塘河濕地的良好生態,營造出面積廣大的濕地和風光秀美的水景,使生態景觀資源相對豐富,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為創業者營造一個輕松、舒適的創業環境。在智慧園區生態建設方面,園區通過對超過300家入園企業進行綜合數據分析,建立了包含企業數據庫、園區數據庫、招商項目庫、產業數據庫在內的大數據服務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將園區的招商需求與企業的選址需求進行智能匹配,從而為產業導入和產業招商提供服務。同時園區還推出了一站式服務平臺“云助”,通過APP、Web、H5、公眾號/小程序等移動互聯網接入口,為園區企業及員工提供包括:物業服務、生活服務、協同辦公、產業服務、數據分析等在內的業務服務。“云助”通過整合政務服務、產業服務、行政后勤服務、生活服務、社交服務等資源,實現線上線下互動,應該說在促進產業集聚與共榮、企業長期發展、員工安居樂業方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三)樓宇型產業園區
樓友會成立于2014年,是國內雙創平臺運營商之一,其總部坐落于杭州文三街。樓友會主要圍繞“創新”和“人才”兩大核心,整合國內外投資機構、行業導師、服務機構、媒體等圈層資源,打造創新孵化平臺、人力資源平臺和大數據云平臺,構建包括眾創空間、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海外孵化器等在內的創新生態體系。目前,樓友會在全國投入運營的創新平臺遍布浙江、江蘇、湖南等25個省60多個城市,其中包括了6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4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個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9個省級眾創空間,30個市級眾創空間。
樓友會就園區類型來看屬于典型的樓宇型產業園區。其主要特點:一是建筑以高密度的獨棟樓宇為主,樓內以眾創空間、創業咖啡、創業投資、創業公寓、創業服務等為載體。創業資源、創業項目、創業者、投資人可以便利地搭建起一個創業生態圈。二是在投資方式上,樓友會通過互聯網創業的微股東一同投資打造科技型園區和新型孵化器運營平臺。
在生產系統方面,樓友會擁有孵化中心、加速中心、眾創空間等主要雙創園區的基礎設施,但樓宇本身是為眾多中小企業服務,并未配備獨立的科研機構及公共研發中心。
在生活系統方面,“樓友會”借助樓友電商平臺,建立樓宇白領圈,形成以生活、創業與樓宇文化三位一體的線上線下互動的樓宇服務業模式。在住宿方面,樓友會面向創業群體提供可創業與居住的服務式公寓,樓宇負責提供管家式服務,創業者只需拎包入住即可。
在生態系統方面,樓友會已經構建了“數據云平臺”中心,目前該平臺總體架構主要由基礎支撐、大數據中心、大數據管理、大數據服務等部分組成。該平臺依托大數據倉庫、數據交換集成平臺、數據治理監控平臺、數據共享開放平臺、數據分析挖掘平臺等,綜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輿情分析等技術,在進行樓宇管理的同時可以為創業企業發展、區域引才及人才服務、雙創孵化平臺的運營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四)郊區型產業園區
武漢花山軟件新城位于武漢東湖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內,是花山生態新城的核心產業區,總用地3.4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超200億元,建設規模約320萬平方米,15分鐘到達武漢光谷圈、武漢火車站、花山港,3分鐘接駁武漢三環,50分鐘可達武漢天河機場,是中部地區最大規模、最具國際化特征的IT服務基地、高新技術研發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集聚區。
園區主要特點:一是打造高科技產業集群。目前,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健康、文化與科技融合三大產業集群于一體的科技園區,包括人工智能、物聯網、生命科學、文創傳媒、云計算、大數據等熱門行業。二是開辟武漢生物產業新陣地。已與光谷生物城聯合,共同打造世界級智慧健康產業基地——光谷智慧健康園。三是匯聚萬名科技創新型人才。
在生產系統方面:一是園區由一家中資企業和兩個家國有企業共同打造,建設有寫字樓為主的高層辦公產品,獨棟、雙拼或聯排等多層為主的商墅類辦公產品,目的是為雙創個體等服務對象提供面積配置靈活、配套服務設施完善、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的辦公環境。二是建立武漢首個企業管家+產業顧問運營平臺,針對企業的生長周期提供一站式服務,涵蓋人力資源、創業孵化、投融資對接、品牌營銷等企業運營各方面內容,為園區入駐企業提供保姆式管家服務,集大創投基金、大創業孵化平臺、大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顧問服務。三是打造智慧園區,為企業提供全周期服務、智慧民生服務、智慧園區基礎設施服務、智慧園區運營管理服務。
在生活系統方面:一是配備千余套員工公寓、人才公寓和專家樓,配備獨立單間、一室一廳及兩室一廳房型,以滿足多元化住宿需求。二是園區建立有完善的通勤管理體系,共有27條園區班車線路48臺車,日服務2500人,通達武漢三鎮。三是片區內有希爾頓等中高端商務休閑酒店品牌,同時配套建設簡歐風情商業街、下沉式美食廣場、特色美食城,配套涵蓋健身會所、籃球場、足球場、游泳館等的商業中心以及涵蓋超市便利店、母嬰、咖啡館等類別的商鋪。四是規劃布局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等教育培訓機構。
在生態系統方面:園區依托周圍生態農莊、茶園、山林公園和嚴西湖濕地公園,建設花城大道兩側的綠化帶和與花城大道垂直相交的綠化走廊,營造了豐富的自然景觀。
(五)小鎮型產業園區
杭州夢想小鎮是國內最早建設、最先使用的特色小鎮之一,現已建成的互聯網村、天使村、創業集市與創業大街四個區塊。其依托杭州未來科技城得天獨厚、開放包容的政務服務生態優勢,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產業要素集聚、發展要素強勁的區域優勢,倉前老街深厚的歷史文化生態與自然環境生態優勢,重點發展互聯網創業與天使投資,引進創業孵化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打造國際一流、享譽世界的“互聯網+”創業高地。[2]夢想小鎮是信息服務類小鎮,以發展創新創意產業為核心,作為全國特色小鎮的典型代表有著獨特的建設風格和園區發展特點。一是其運營模式為“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業主開發”。這種運營模式就是一步到位的政府主導規劃,分步實施的業主開發,相互結合的公益、出租式滾動發展范式。如在倉前老街改造過程中,原住民房屋仍歸他們所有,政府對其進行相關改造,并以租用的方式盤下這些房屋,將之作為眾創空間出租給入駐企業。[2]二是建構全景式孵化鏈條。小鎮按照有核無邊、輻射帶動的建設發展思路,以小鎮建設為重點、兼顧周邊區域建設,點面結合,主動打通小鎮與周邊區域之間的隔膜,構筑 “孵化—加速—產業化”接力式產業鏈條和企業遷徙圖。[3]三是多維度促進項目產業化。項目產業化過程是個復雜的過程,多維度促進是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小鎮孵化出項目后,將其主動推介到周邊科技園和存量空間中,使之加速落地和產業化;小鎮騰退出來的發展空間,又將繼續引入新項目孵化,這樣便促成了滾動開發的產業持續發展路徑。現正在申報小鎮拓展區,有周邊15個產業園,他們都期望在小鎮政策支撐和品牌引領下,面向新型孵化器和加速器轉型,手游、電商、健康產業、物聯網等村已初步成型。[3]
在生產系統方面:一是小鎮將12幢“四無糧倉”改造升級為創新孵化器,并在其周邊建設同樣尺度的圍合式辦公建筑,以研發孵化與旅游休閑為功能導向,吸引創新創業者入駐,與此同時,配套以帶有創新創業特質的居住功能的U+創客公寓,為創業者與投資者提供創業聚集公寓,這些突出表現了小鎮的研發孵化辦公功能。二是小鎮以夢想長廊與接待中心作為重要的展示空間,向游客、訪客詳細推介夢想小鎮的發展歷程與成就,展示科技資訊、“互聯網+”企業的研發成果等,在游客、訪客游覽參觀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小鎮文化傳播與經驗推廣,并將其作為創業大街中企業與外界交流的重要平臺,所有這些皆展示了小鎮作為生產服務配套的交流展示功能。通過搭建世界專利信息服務平臺和引進科技文獻查詢系統,集中購買基礎軟件和購置服務器,向阿里購買云服務,面向創客免費開放。同時引進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組成以財務、法務、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商標代理等為內容的“服務超市”,并且面向初創企業發放創新券,鼓勵和支持企業購買中介服務,這些都展示了小鎮整合利用市場資源、開發公共技術平臺的功能。
在生活系統方面:小鎮園區依托倉前鎮商業街,配套有餐飲購物休閑街,包含中式餐館、酒吧、奶茶店等餐飲為主的服務,夢嵐文化為代表的文創購物服務,高端民宿為主的休閑服務,等等,營造了內容各異、對象不同、層次豐富的功能配置,總體商業服務數量多、項目齊、質量高,為創新創業者的精神生活滿足和物質生活便利提供條件。同時配套建設兩塊濱水廣場,采用鋪設木棧道,布置座椅等休憩娛樂設施,結合自然景觀配置咖啡廳、快餐店與書店等服務,為園區的創新創業提供較好的休閑交際場所。
在生態系統方面:夢想小鎮四個園區均與余杭塘河相鄰,余杭塘河濕地植被景觀得以保留,主要包括濱水帶狀綠化與建筑周邊塊狀綠化,綠化多以點狀植被形式出現,這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了優美的生態環境。此外,夢想小鎮非常保護和十分尊重歷史文化遺產,使倉前老街、“四無糧倉”、章太炎故居與錢愛仁堂等得以保留,地域文化根脈得以留存,使倉前老街配套公共服務內容味道十足,物質生活與精神文化有機融合,再加之以余杭塘河風光無限的自然景觀,形成了豐富、大美、和諧的活力單元,在園區空間上杜絕“千城一面”現象,為創新創業提供適宜、愜意、富饒地域文化土壤,也為創新創業主體營造滿足、愉悅、幸福的文化感與歸屬感。[4]
總之,夢想小鎮作為幅度嬌小、低層級、高密度、功能混合的“互聯網+”創新創業園區,史無前例地將傳統綜合性人居環境與“互聯網+”創新產業渾然一體地結合在一起,完全是已顯現無窮潛力未來可期辦公園區的形態雛形。
三、雙創產業園區的構建要素
如表1所示:產業園區的功能配置主要由生產系統、生活系統、生態系統三大系統構成,各系統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形成互為補充的關系。其中生產系統包含商務辦公、生產研發、孵化機構、生產服務配套四大部分,生活系統包括生活配套和公共配套兩大模塊,生態系統則包含自然生態和智慧生態兩個部分。
(一)生產系統
生產系統貫穿于企業運行的各個環節,是三大系統中的核心。商務辦公作為其中的基礎環節本身與傳統產業園區并無區別。而對于生產研發環節來講,主要指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生產、技術創新所必需的實驗空間,文化創意產業所必需的創作空間,這種空間既具體又抽象。生產研發按照隸屬關系可分為工作站、研發中心、獨立科研機構、公共研發中心等。企業工作站功能主要依托技術人才為企業服務,在“產-學-研”融合政策指導下,是一種新興的促進和推動產業創新的場所。研發中心與企業工作站的功能類似,一般歸企業所有,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是其主要職責,研發中心是企業技術革新的核心場所。工作站和研發中心均依托于企業,其功能配置以滿足企業生產創新需求為要旨。獨立科研機構最大特點是其獨立性,是獨立進行科創研究與技術開發的機構。公共研發中心隸屬于園區,由園區運營,是雙創個體以租用的方式進行研發、創新的場所。獨立科研機構及公共研發中心均為個體創新者提供科研、實驗、檢測等場地。
孵化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創新創業者個體,機構配套服務設施較為完善、內部空間配置相對靈活、自由創業者的基本需求能夠得到滿足。相較于孵化機構,加速器的主要服務對象則是生長迅速的企業,物理空間更加完善,配套設施更加完備。孵化中心和加速中心作為雙創園的核心功能部分,均需注重在功能空間上的彈性設計,最大限度地滿足各類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對于辦公的需求,以及對創新個體的個性需求。眾創空間屬雙創園中新興功能的組成部分,創業孵化方式與傳統產業園中的孵化方式有顯著不同。通過資源共享,眾創空間為創業者不但營造協同互助的工作環境,而且還通過“聚合” 效應產生“聚變” 效應。
生產服務配套的主要功能是綜合保障,即為園區中使用人員在工作上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它是產業園正常運轉、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生產服務配套功能可以集中建設,也可以與辦公建筑結合設置,形成不同的服務組團。生產服務配套一般在園區內集中布置。主要包含會議室、展示中心、交易中心、學術報告廳、教育培訓中心等設施。
(二)生活系統
生活系統主要包括生活配套和公共配套兩個部分。在生活配套方面園區主要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住宿及其他生活必要設施。住宿主要包括住宅、公寓、宿舍等居住空間,同時還包括居住生活所必需的相關生活設施與室內外環境。其他生活必要設施主要指面向周邊城市人群和園區人群的餐飲、購物、健身等需求功能,區域級別不同,內部的生活配套服務設施也存在差異。城市配套功能不斷完善的同時,生活配套設施也為城市和園區創造了自由自在交流場所。自由自在的交流空間促進了辦公人員的感情與信息的傳遞和反饋,推動了新知識、新技術、新創造在整個園區之中的擴散與發展。
公共配套在園區處于中樞地位,整個產業園的管理部門和業務支持機構,如物業公司、保險公司、銀行、信息中介機構等都被其容納,為園內企業提供物業管理、保險、注冊、財稅等公共服務。在園區的中心區域,作為整個園區控制的樞紐,公共配套一般集中設置;在規模較大的園區中,公共配套也可采用分散模式布局,依據一定的服務半徑,在不同辦公組團中多點集中布置,形成既嚴密又緊湊的服務網絡。
(三)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在雙創園主要包括自然生態和智慧生態兩個子系統。自然生態主要指自然景觀要素,包括山林、綠地、水系、道路等。雙創園通過設施建設,對交通、道路、水系、綠地等要素充分考慮與利用,恰如其分地在建設過程中植入生活、娛樂等設施,使雙創人員在商務辦公、研發創新、休閑娛樂、信息交流中充分感知環境的舒適愜意。
智慧生態則是依托于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對園區進行管理的生態系統。一般而言,智慧生態由中樞系統、功能模塊和用戶端口三部分構成,其中中樞系統一般包括數據平臺、智慧云等,它是整個智慧園區的大腦,主要負責數據的采集、整理、計算、分析等工作。而功能模塊一般包含:運營、通訊、安防、管理等實現具體功能的系統,主要為園區的運維服務。用戶端口則包括網頁、APP、H5、公眾號、小程序等接入端口,主要為用戶操作提供服務。相較于傳統園區“服務體驗差、管理效率低、運營成本高、能源浪費大”的痛點,智慧生態可以為園區在空間運營和產業服務等方面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四、雙創產業園區的發展方向
萬物互聯時代在加速進行中,將引發創新創造模式發生巨大轉變,這些轉變對雙創產業園區提出了新需求,無論園區科創能力的提升、用戶創新的涌現,還是協同、開放創新等全新創新模式都涵蓋其中。因此,在雙創產業園區的未來發展中,需要以“引力”發展、“合力”做強、“借力”出海的理念來增強雙創產業園區的活力。
(一)全鏈條貫通
未來,雙創產業園區將沿著全鏈條貫通的方向穩步發展,雙創園區將迭代為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就是在整合、提升、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基礎上,政府大力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及專業機構等共同參與,面向現代產業集群、特定塊狀經濟,集聚人才、科技、數據、金融等資源要素的綜合型創新載體。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具備以下幾個顯著特征。
第一,整合各類資源,形成創新合力。園區將整合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專業機構等各類創新資源,明確在創新鏈不同環節各類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形成產業鏈整合、上下游互動、產學研合作的運行機制,讓各類主體各顯神通、形成合力。
第二,集合全產業鏈,為全面創新提供服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將會集全產業鏈公共服務于一體,涵蓋科技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等,將產業創新有效供給及持續增加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其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其主要功能定位是為產業發展解決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難題。同時,又集聚整合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標準信息、成果轉化、創業孵化、展示培訓等創新要素,為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業態創新等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供服務。
第三,構建高效孵化體制機制,完善創新服務體系。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將構建有利于創新成果高效孵化的體制機制,打造技術創新高地,形成全產業鏈集聚、創新鏈協同發展格局。特別是圍繞企業在關鍵環節不斷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比如在科技成果轉化、人才招引、實驗研究、知識產權等環節,推動創新資源諸如企業、人才、設計機構、金融資本、中介組織等形成合力,輻射帶動中小企業實現技術創新與健康發展。
(二)全要素融合
第一,培育創新創業集群,釋放雙創產業園區集約融合效應。雙創產業園要具備較強的資源要素整合能力,在把握區域整體布局和未來走向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公共空間把割裂的物理空間打造成跨平臺融合化發展的園區;培育引進市場化的新興產業組織,通過借力國際高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學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等,集聚一批高校院所、科研機構能夠為科技園區提供創新源頭供給,從而吸引高知識群體聚集;推進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要素的深入融合,促進資源要素有效流動、合理配置,確保土地、信息、勞動力、管理等要素充分供應,“加強園區內外公共服務設施的無縫對接,推動城市與園區融合共生”[5],使得園區的發展在生產與生活疊加的綜合性活動中實現“高科技”和“現代城”“生態城”相融合,同時,融入“一帶一路”國家倡議,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境外產業集聚區與經濟合作區建設,不斷提升雙創產業園區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能力、服務品質、品牌集約效應。
第二,加快公共創新資源的整合集聚,打造協同創新創業生態。要在規劃和引導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強化創新鏈、做優數據鏈、完善資本鏈、構筑服務鏈,最終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數據鏈、資本鏈、服務鏈融合發展。[6]注重各類創新創業主體之間的關系鏈接,集聚整合產業創新要素,促進政府、企業、高校院所、金融和中介機構緊密合作,構建起支撐創新創業的活動空間、交互平臺以及文化氛圍。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市場化、社會化、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投融資服務體系,從多元化信貸服務、多層次資本市場、政策性融資擔保、互聯網金融、特色信貸、投貸聯動、政策擔保等渠道聯合發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科技投融資服務鏈。[6]在發揮市場主導作用的同時,以政府服務功能的發揮和政府大平臺的建設為引領,積極導入優質公共服務設施,優先布局優質教育資源、國際學校、醫療機構等,打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的新型城市創新空間,[6] 以“磁石效應”將雙創產業園區建設成聯合開發、優勢互補、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的具有協同效應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三)全智慧生態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物聯網等領域的運用,雙創產業園區發展成為“智慧園區”有了可能,這是未來城市產城融合發展科學、協調的途徑。對產業新城來說,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物聯網等智慧技術的應用,可以精準地分析掌控從業人才數據、產業結構等,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7]未來雙創產業園區的發展將具備如下特征。
第一,園區將提供360度全生命周期企業服務。在未來園區扮演更多的將是企業助理角色,它們會依據大數據分析成果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私人專屬服務,助力企業發展成長。在企業初創期,園區會在場地選址、辦公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差異化專屬服務,實現企業一站式拎包入住。在企業初具規模時,園區將會從企業資源管理和企業辦事行政兩方面入手,為企業提供包括人力資源、企業采購、資產代管、項目申報、法律咨詢等全方位服務,為企業運營解決后顧之憂。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園區將會在投融資服務、企業孵化、宣傳推廣、供求對接方面提供服務,助力企業健康成長。
第二,360度以“人”為本的智慧民生服務。在未來園區不僅是滿足工作需要的主要場所,也將是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生存棲息地。通過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園區將會針對包括生活服務、社區安全、身份識別、家庭金融、醫療健康、交通出行在內的日常生活場景,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存在需求。通過5G等移動互聯網技術,幫助人們實現求職應聘、征婚交友、社區活動等溝通需求。通過智慧云等云端存儲技術,幫助人們開展遠程教育、繼續教育等人才服務,以滿足不同人群的成長需求。
第三,提供智能便捷的智慧園區基礎服務。在未來,園區不再簡單地是物理意義上的土地集合,而更多是一個自我監測、自我運維的智能生態系統。園區的主辦方可以綜合運用智慧云、大數據等新技術,實現園區在交通信息、能源監測、節能減排、供水排水、環衛環保、安全防衛、通信網絡等方面的自我管理。
第四,移動化大數據智慧園區運營管理。隨著5G技術的出現和普及,園區的運營管理將逐步向移動化、可視化、便利化的方向轉變。未來的園區管理者只需要借助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端口就可以實現戰略決策和運營管理的操作。在戰略決策層,管理者只需要一張資源視圖、一套監控指標、一套指揮體系就可以實現園區內跨領域的智能綜合分析。在運營管理層,管理者只需要通過運營指標監測、服務需求響應與效果評估、資源調度與指揮就能輕松實現精細化管理。
參考文獻:
[1]李強.云創業平臺資源配置機制[J].企業技術開發,2012(11).
[2]楊秦.四大全國未來科技城 為何這里未來已來?[N].中國經濟 ? 導報,2019-04-30(06).
[3]浙江杭州夢想小鎮發展經驗[EB/OL].前瞻產業研究院網,(2019-07-17)[2020-01-15]. https://f.qianzhan.com/tesexiaozhen/.
[4]宋思遠.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互聯網+”新興產業園區空間形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8.
[5]陳文鋒,張銀橋.以“四個轉變”推動產業園區“三大變革”[N].經濟日報,2019-06-10(11).
[6]王祖強,孫雪芬.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功能定位與發展思路[J].浙江經濟,2016(13).
[7]施芬.企業大數據精準營銷的接受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整合UTAUT模型與4C理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62-71.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