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磊
[摘 要] 我國處于經濟結構調整關鍵期,整體推進管理會計的發展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當前高職院校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存在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管理會計師資力量薄弱,管理會計信息基礎設施滯后等問題。因此高職院校要從觀念更新方面實現人才培養的改革與創新,創新教學理念,設置更加健全的課程,加大師資投入力度,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企業業財融合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人才配給。
[關鍵詞] 業財融合;管理會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F234.3;G71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4-0089-02
一、引言
業財融合一體化是指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通過信息技術來實現企業業務與財務有機結合,依據企業發展的戰略,形成資本流程和數據交換之間的信息流,共同開展一系列管理活動,實現企業財務與業務發展規劃、決策、控制和評估。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企業急需獲得新的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企業應在經營與財務一體化的基礎上,大力推進管理會計的發展,以提高企業決策的科學性。但是當前整體上我國企業的業務與財務在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上都出現了嚴重分離,雙方數據和信息無法銜接,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對管理會計的發展構成了重大障礙。
管理會計人員的短缺又嚴重制約著我國管理會計的發展。財政部在管理會計人員培訓中明確,鼓勵高職院校加強會計管理課程體系和師資隊伍建設,并加強會計管理專業方向建設和高級管理人員培訓。
二、我國業財融合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我國業財融合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已有近2000萬名會計從業人員,但是,會計人員結構極其不合理,低端的會計人員過多,高層次的會計人員嚴重不足。特別是管理會計人員等具有復合型高級綜合能力的人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會計人員構成更加不合理。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人員構成比例高達一比九,90%以上都是財務會計人員,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管理會計人員從數量和質量都差距不小,這種差距嚴重制約了我國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
(二)我國業財融合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問題
第一,管理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設置比較完善,形成了包括“初級會計”、“中級會計”與“高級會計”在內的完整的課程體系。高職院校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采用階段性學習方式,具有更多的學習時間。但是對于管理會計的培養,高職院校一般只開設一門“管理會計”課程,沒有相應完整的課程體系建設。院校、教師與學生對管理會計課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第二,高等職業院校管理會計教師師資力量薄弱。一方面由于管理會計在我國起步較晚,人才庫建設遠遠不夠。另一方面,管理會計的教學與研究需要大量的實地數據研究,由于難以短期內取得成果,研究周期長,高職院校教師開展管理會計方向研究的意愿低于普通高等院校教師。
第三,管理會計信息基礎設施滯后。管理會計的應用需要一個高度完善的信息環境。目前,大數據與“互聯網”的新形勢建設正在適應管理會計的發展要求,利用信息系統強大的數據傳輸和處理能力,管理會計可以利用實時獲得的企業業務和財務信息來規劃、決策、實施和評價企業經濟活動。沒有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會計管理職能建設的實現只是空談,因此必須要進一步加強會計信息基礎與技術的培育。目前,高職院校會計信息系統實驗教育停留在財務會計人才的培養上,只教財務會計系統,只是會計憑證記賬,會計賬簿到會計報告的生成過程。忽視會計信息的整合和財務管理與企業管理信息的整合與處理,高職院校會計實驗班只實踐財務軟件的普適操作,與管理會計信息培訓沒有任何聯系。管理會計人員在信息處理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達不到管理會計應用人才的信息化的基本要求。
三、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途徑
作為企業和社會急需的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要在世界經濟發展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加快培養機制的改革,適應和滿足社會與企業對管理會計人員的巨大需求。筆者通過分析認為高職院校應從多方面創新和優化管理會計人才培養體系,包括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和教學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要基于教育改革理念的創新。
(一)創新教學理念
創新教學理念是人才培養改革的基礎,高職院校首先要從思想上認清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所面臨的問題,堅持觀念創新,才能在教學上有所創新。基于業財一體化融合發展的總趨勢,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與提高,從掌握會計財務知識到處理政策和分析行業發展、經營模式和價值鏈信息。因此,高職院校管理會計的不僅要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會計財務知識的能力,還要培養其數據收集與信息處理能力,以及數據價值的分析、評估和決策能力。
(二)健全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應加強多方位全面發展側重管理與分析等共識性普惠教育課程。財務會計專業課程應盡量少設置,減少財務會計課程,增加管理課程。圍繞會計人員培養目標的業務與財務管理整合,建立更完善的課程設置:
第一,改進管理會計課程。目前,高職院校管理會計教學知識體系落后,側重于財務會計課程,忽視管理會計課程,必須提高管理會計課程的比例。因此,除了開設“管理會計”課程外,還應開設“管理控制機制理論與設計”“預算管理體制”“績效考核與激勵”“成本管理控制”“內部報告與決策支持”等管理類課程。
第二,加強信息管理化教學。管理會計要求能夠分析財務與業務數據之間的關系,找出數據的價值進行合理的評價。在信息經濟時代,會計人員要接受計算機信息管理網絡科學等課程的培訓,對于管理會計的教學更是不可或缺的。會計信息化與會計電算化并不相同。目前,高職院校一般只開展會計電算化教學,難以滿足信息化教學的需要。因此應開設“現代信息技術”與“大數據處理”等課程,培養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軟件開發操作和系統維護能力。
第三,增加管理與溝通課程。我國企業會計一般指財務會計人員,而會計人員被認為只是進行記賬,不需要太多的溝通技巧。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溝通能力培養嚴重不足。然而,在業務財務管理一體化下,會計溝通技巧能力就顯得越來越重要。為了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的溝通管理能力,高職院校還應開設“管理與溝通”和“商務溝通”等選修課程。
第四,豐富實踐性教學。實踐教學是培養業財一體化下管理會計人員的關鍵。但是,由于課時的限制,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實踐課程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還不足以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在培養應用型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下,學校必須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實踐課程體系。校外實踐課程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充分利用企業或者會計師事務所建立人才培養平臺為學員提供積極實踐的機遇。
(三)加大師資投入力度
在財務綜合化與業務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下,高職會計教師必須具備管理的視角,與企業管理接軌,形成與會計理論和企業管理緊密結合的教學能力,以實現會計教學的科學性發展。
第一,對于現有的高職會計教師,校方一方面要加強對教師參與繼續教育培訓的支持,包括管理會計實務案例培訓,大數據和“互聯網”,支持教師參與教育教學方法改革和創新培訓,掌握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參與創業實踐,在企業工作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實際工作經驗,增加新的創業教學案例。
第二,整合高職院校教師資源,建立會計、信息、網絡、管理等多元化的教師融合教學隊伍。搭建交流平臺,團隊成員之間可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共同促進跨學科知識體系教學的相互融合。
第三,校方可以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財務經理和會計師事務所的高級審計師作為校外導師,專注于為學生教授應用型與實踐性課程。
(四)打造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信息化時代,傳統的實體課堂教育已經不能滿足教育多樣化的需求。隨著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普及,校方要從教育理念創新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采用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教學方法,刺激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全面覆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使用微課程與校外專家網絡授課等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學習。在網絡教學中,積極使用案例研究,在線互動等方法,進行多元化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結論
在業財融合一體化發展下,管理會計發展是新時期會計改革的必然趨勢。但是,目前我國企業產業與財務管理的融合程度還不夠,管理會計人才面臨巨大的缺口。面對管理會計人才培養的挑戰和機遇,高職校方要加快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創新速度。以理念創新為教育改革創新的前提,以課程改進為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增強教師隊伍為教育改革的保障,以教育模式多元化為教育改革的途徑,為企業與社會培養出更多的管理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郭永清.中國企業業財融合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7(15):47-55.
[2]劉金彬,趙蓓,曹明才.以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J].財會月刊,2018(20):101-107.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