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云
摘 要:高校既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又是知識創新的源頭。為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培養高校創新型人才,大學生學科競賽對創新型人才培養有著常規教學不可及的特殊的教育功能。目前,學科平臺問題凸顯。結合這些問題以及十九大精神,本文對構建大學生學科競賽長效工作機制提出了三點建議,以期高校的學科競賽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十九大;學科競賽;創新型;人才
一、引言
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少年強則國強,要想建設創新型國家,首先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大學生學科競賽有著常規教學不可及的特殊的創新教育功能,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使學科競賽成為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需構建大學生學科競賽長效工作機制,形成學科競賽的系列化、全程化和品牌化,使高校的學科競賽成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學科競賽對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作用
目前,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創新對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但同時也存在著創新能力不夠強的問題。我國在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創能力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問題。要想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發掘他們的潛能,學科競賽是整合課內外實踐教育教學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的有效載體,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實踐動手能力有極大的作用。
(一)學科競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科競賽活動為創新精神的培養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學科競賽通過自主選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專業方向上,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構思選定設計項目。在過程中引導學生提升自己的創新理念,探索社會需求,了解多學科的專業知識。敢于思考新的科學理念,不斷突破新的科學思路,把冒險變成一次成功的探險。在競賽過程中,設計過程一絲不茍,制作過程精益求精,調試過程耐心細致,不僅能夠激發自身的創新思維,更能夠鍛煉自己獻身科學的意志品質。
(二)學科競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創新首先是思想上的飛躍,其次它的過程必須動手實踐,而最后的成果是否“新”,是否有社會價值也還得由社會實踐來檢驗。從本質上來看,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統一的,在創新指導下的實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沒有實踐,便不可能有創新。學科競賽不僅需要構思,還要設計、實施和運行。它將創新構思與實踐能力緊密結合起來。在學科競賽具體實施過程中,從團隊成員之間的設計思想交流與工作協調,到作品調試,最后的競賽答辯,學生創新所需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訓練,是一種寶貴的創新實踐體驗。
(三)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
學科競賽無論是工科還是文科,在競賽的過程中,都能夠讓學生了解到現在的科學發展和社會現狀,同時也能讓他們發現自我價值。學科競賽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感受新時代、新使命的社會氛圍。參賽學生進行作品創作的調研、選題的過程就是一個關心大眾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過程。通過參與學科競賽,學生會將目光投向社會,他們不僅在這里尋找到創新的靈感,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社會的需求和肩上的責任,從而看到自身的社會價值,激發出自身奉獻社會的責任感。
三、大學生學科競賽平臺現狀
(一)師資隊伍人員配備失衡
目前,大學生參加競賽多受到指導老師的影響,自身的文化知識儲備和實踐動手能力都相對薄弱。從選題開始到最后的競賽答辯,很容易對指導老師產生依賴的心理。現在網絡上學術文章泛濫,怎么樣從這些文章中去粗取精,再進行思考創新,也是現在大學生團隊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指導老師由于科研任務繁重,無法細致指導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而中心學術帶頭人、專兼職教師、研究生助教及研究生其實能夠很好地分擔指導老師的壓力,但是現今大部分團隊都沒有融入學科競賽的團隊當中,師資隊伍人員配備失衡,導致學生在整個競賽過程中沒有真正學到科研知識。
(二)創新團隊意識薄弱
高校科研團隊其實質就是學習創新型團隊。團隊挑戰復雜科研任務的過程需要團隊成員不斷學習與創新。團隊學習創新理念的強弱制約著一個團隊能否成為真正的高績效團隊。
安德森·哈迪和韋斯特研究確定了工作團隊成為具有創新動力的學習創新型團隊的四個重要因素:宗旨、參與安全性、追求卓越的氣氛、對創新的支持。高校科研團隊創新理念薄弱主要表現為:首先,團隊沒有對共同目標進行很好的規劃,團隊成員對團隊的共同目標認識不清和理解不透,學習創新的動力不足,或者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不一致,團隊目標與個人目標有著較大差距,團隊成員在科研活動中所付出的精力和動力不同程度地減弱。其次,團隊內部鼓勵知識共享、創新的氛圍不夠濃厚。團隊成員在一起學習和討論時,都不愿意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習慣性三緘其口,這樣往往導致成員的想法和觀點不能相互共享,致使團隊集體智慧的力量得不到充分發揮。
四、結合十九大構建大學生學科競賽平臺四個重點舉措
(一)加強創新實踐基地建設,構筑學科競賽的基礎平臺
根據十九大報告的要求,我國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要全面增強自主創新的能力,在我國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戰最前沿的科學難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做出更多原創發現。
基于上述要求,目前高校應該在創新實踐基地建設上下功夫。由創新實踐基地、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創新實踐基地建設規劃,由中心學術帶頭人、專兼職教師、研究生助教及研究生隊伍構成開放式的師生創新團隊,彌補目前師資隊伍人員配備失衡的問題,做到每一塊都有人協作,每一個問題都能升華成一個思考。
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要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相應的招生制度、學生管理制度、創新學分評定制度、設備管理制度等。基地應當配置許多常用儀器和少量的專用測試儀器,學生可根據需要自由選用,元器件需要登記領用。創新實踐基地的規范、全開放的管理機制為學科競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制度保障。同時,也為有學科興趣專長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揮平臺。
(二)實施第二課堂培養計劃,構筑校企聯合的培訓平臺
十九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體系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這樣的國家實驗室要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格局。
基于上述要求,現代高校更應該實施第二課堂培訓計劃,設立創新學分,將第二課堂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納入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加強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創造條件,鼓勵、支持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學科競賽等活動,逐步形成以學科競賽為引領的創新人才培養特色,探索一條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為了使分散、無序的課外培訓規范化、有序化和制度化,學校可以通過實施第二課堂培養計劃,將第二課堂開展的科技創新活動納入人才培養體系,設立創新學分,解決了多年來阻礙課外創新活動開展的諸多問題,如教師工作量的計算,薪酬的發放、培訓場地等。
學校還可以和企業聯合,利用寒暑假進行基地實踐,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現在所學專業的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在企業的實踐能力,更加清楚地認識自身能力,為學校和企業的聯合培養打好基礎。
(三)組建大學生科研團隊,實施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構筑學科競賽的科研平臺
大學生科研團隊是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的重要載體,也是團隊協作精神和能力培養的重要載體。培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要加強校級科技立項的指導和支持,重點強化項目的跟蹤與管理,加大中期檢查力度,促進科技立項出成果、上水平。每年度科技立項結題后,舉辦科技立項成果展,并從科技立項項目中培植若干項目作為“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的儲備項目;根據校團委統一部署,做好“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大學生學術科技競賽、“挑戰杯”等活動的組織工作。
學校也應積極引導學生根據興趣組建相應的社團組織,如數學建模、計算機、電子設計、機械設計、機器人、英語、力學、結構設計、綠色環保、交通運輸協會等。社團成員可以通過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為其實施的第二課堂培訓,協助教師從事科研開發等工作,這樣會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四)開展各類學科競賽活動,構筑學科競賽成果的展示平臺
學校也可以組織開展一系列的校內學科競賽活動,如“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機械創新設計競賽”“機電創意設計競賽”“機器人方案設計競賽”“數控技能競賽”“軌道交通技術應用競賽”“力學競賽”“結構設計競賽”“計算機程序設計競賽”“計算機應用能力競賽”“網頁設計競賽”“證券模擬競賽”“簡歷制作競賽”等。既豐富了學生的課程活動,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熱情,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校園內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學習氛圍。
五、結語
學科競賽的示范性和導向效應,能夠有效推進學科建設和專業教學,促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理論聯系實際學風的形成。通過開展學科競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工程訓練,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