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慧



【摘 要】目的:調查分析女性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方法:對全區的4213例在職女性醫務人員采用一般心理健康問卷(CHQ)和一般資料調查表進行調查。結果:通過調查可知其中有2135例為心理問題疑似陽性,占4213例女性醫務人員的50.68%;而年齡、學歷、工作單位及年限等因素與疑似陽性率有關(P<0.05)。結論:相關部門應對心理健康問題較突出的女性醫務人員采用針對性措施,使女性醫務人員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
【關鍵詞】女性醫務人員;心理健康;調查分析
隨著精神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社會及醫學界對不同特殊群體精神衛生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并進一步加強了對特殊群體精神衛生問題及精神健康的預防性研究,國內很少有報道關于綜合醫院臨床重點科室的女性醫務人員負性情緒的研究[1]。本研究對4213例女性醫務人員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目的是探索性研究女性醫務人員精神衛生及負性情緒,從而針對性預防女性醫務人員精神衛生問題的發生,并在高風險的醫療工作中使女性醫務人員的心理沖突得到緩解,心理壓力得到排除[2]。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8年4月對4213例女性醫務人員進行調查研究。此次研究對象共4213例,都是在職女性職工。1)年齡:35歲以下有2072例,35~55歲有2128例,其余13例為55歲及以上;2)學歷:碩士研究生及以上371例,本科1981例,專科993例,高中/中專568例,剩余300例為初中及初中以下;3)婚姻:已婚3314例,離異256例,未婚522例,喪偶121例;4)職業:行政人員246例,醫技人員649例,臨床醫護人員2697例,公共衛生人員336例,其他人員285例;5)職務:49例為黨政領導小組人員,490例為中層干部,其余3674例為一般職工。
1.2 方法
在開始調查前先對負責調查的各級女職工領導進行調查方法及調查工具使用培訓,負責發放問卷者為女職工領導,需要現場發放并收回;對年齡為16~65歲的1200例普通女同志進行分層隨機抽樣,經過培訓的居委領導負責當面發放、解釋及收回,對于調查對象無法填寫問卷的情況,調查員當面為其解讀,并根據調查對象的回答進行記錄。
一般心理健康問卷(CHQ)為較先進和敏感度較高的心理健康狀況測試方法,該問卷由28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為0~1分,總分0~28分,若分數≥3分則判定為疑似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軟件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錄入和核對,然后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進行描述,行χ2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女性臨床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
女性臨床醫務人員疑似陽性檢出情況見表1。
2.2 女性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與普通女市民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女性醫務人員與普通女市民心理健康狀況比較見表2。
2.3 女性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
4213例女性醫務人員中,心理問題疑似陽性人數為2135例,占50.68%。女性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見表3。
3 討論
在社會中女性醫務人員不僅擔負著多重角色而且是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同時醫患關系越來越緊張、競爭環境越來越激烈以及臨床、教學和科研任務的繁重和緊張,導致女性醫務人員承受著諸多來自工作、社會及家庭的壓力。據有關研究得出,女性醫務人員的心理應激狀態長期處于較高水平,認為有中度及以上壓力的女性醫務人員在工作中占95.2%,從而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如睡眠障礙、焦慮及抑郁等[3]。在過去的調查中發現有36.3%的女性醫務人員處于抑郁狀態,甚至處于中度或重度抑郁狀態的大約有22.5%。蔣春清發現國內女性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比一般人群要低,大部分可能是由于身心健康正受到嚴重威脅的女性醫務人員導致的,而且醫療護理行業也受到嚴重困擾[4]。另外,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崗位,女性醫務人員心理健康可能也存在差異,并且目前對心理健康重視程度的加大也可能會產生差異。
通過此次調查還得出,女醫務人員的學歷、年齡、工作年限及工作單位性質與疑似陽性率有關,對于工作年限較短并在醫院承擔較多臨床診療任務的女醫務人員來說,其疑似陽性率更高;同時還發現,疑似陽性率與結婚情況關系不明顯(P>0.05);周均工作時間和日均睡眠與疑似陽性率有關(P<0.01),而與工作性質(是否倒班)沒有太大的關系(P>0.05)。
以下幾個方面可能引起女性醫務人員的心理問題:1)矛盾的醫患關系。隨意投訴和“醫鬧”導致在工作中醫務人員不被理解和尊重,加重其挫敗感且易擔驚受怕。2)經常有大量的工作。由于有緊急救治任務、人員不夠、或工作量多導致其不能及時很好地休息。3)輪班。經常輪班不僅不能很好地照顧家庭,生活質量也隨之降低,易產生家庭矛盾,而且正常生理機能受到違背。4)較高的職業要求。對于工作中的上級檢查、晉升等學習和考試有較大的壓力。5)職稱晉升難。由于受多種條件的限制,職稱晉升難度較大。6)職業廉價。付出得多卻得不到相應的回報。
所有部門應積極采取合理的措施,確保女性醫務人員心理問題的發生和發展得到預防及減少,并針對女性醫務人員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采取聯合行動,如將臨床一線人員配備充足,制定有效的績效工資政策,使女性醫務人員充分的休息和合理的待遇得到保證[5];優化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使其得到社會尊重,發揚正氣,傳播醫務群體中的正能量,對于醫鬧事件認真對待并及時將真相向社會公布;通過引進社會組織等采用女職工愿意接受的方式開展心理輔導,解決她們生活及工作上的問題。而且,對女職工也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她們在面對工作和生活時更加積極和樂觀[6]。
參考文獻
[1] 陸健.江蘇省江陰市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四川精神衛生,2015,(03):252-253.
[2] 龐云燕.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狀況及服務需求情況調查與分析[J].首都公共衛生,2018,(01):40-42.
[3] 吳曉英,蔣瑞瓊.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與維護措施分析[J].中國當代醫學,2015,(33):142.
[4] 鄒志禮,黃雨蘭,汪瑾宇,等.綜合醫院醫務人員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5,(06):78-81.
[5] 彭忠革,俞文蘭,秦華娟,等.廣西鐵路系統女職工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J].職業與健康,2017,(09):1175-1178.
[6] 葉惠興,唐賽利,方巧嬋.醫務人員職業緊張狀況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海南醫學,2018,(15):2199-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