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超
摘要:在對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具有健康的身心,當好幼兒的引導者、班上的“主持人”,抓實常規訓練,與家長做好溝通和交流,讓幼兒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學好幼兒階段應該學到的內容,促使幼兒積極健康地成長。
關鍵詞:幼兒;交流;引導;常規;自信心
一、教師的身心要健康
教師的身心健康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幼兒,確保各項活動的正常開展。“身教不如言教”,教師是幼兒最好的“課程”。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時刻在影響著幼兒的成長。教師良好的心態,不僅會給自己,還會給幼兒帶來快樂,使師生更好地共同學習,和諧相處。教師要培養什么樣的幼兒,就要具備相應的素質。教師應該有顆博大的、寬容的心,幼兒才會在沒有壓力中度過快樂的一天。教師對幼兒的教導應從正面入手,尤其是不要傷害幼兒的自尊心,要激勵幼兒,用贊賞的眼光鼓勵幼兒,給幼兒積極的評價。教師與幼兒朝夕相處,每天都在注視幼兒,要把贊賞的話語傳遞給幼兒,使幼兒有信心地學,并認真參加園里的各項活動。教師要“吾日三省吾身”,仔細反思自己的說話、做事,會給幼兒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幼兒的教育是否有用?是否還需要改進,如何改進?要隨時反思,隨時改掉不足之處。教師不嚴格要求幼兒,幼兒將會朝著不良的方向發展。因此,教師要抓住時機鼓勵孩子。如當幼兒表現突出時,稱贊幼兒:“乖乖,做得好”“你真棒”“繼續努力”等,使幼兒從內心深處產生成功的體驗。每個人都渴望獲得成功,包括年幼的幼兒。所以,教師要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讓他們多努力。
二、抓實常規訓練
要提高對幼兒的授課質量,課堂常規紀律非常重要。教師必須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因為幼兒畢竟還是小孩子,所以教師要求每個幼兒都要聽從老師的“指揮”。教師要培養學生有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且要形成習慣,為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搞好自身形象,如要穿著整潔,精神煥發,和藹可親,給幼兒留下好的印象,并為幼兒“引好路”、“帶好頭”。對那些課堂常規不好,上課愛說話,搞小動作,愛惹事的幼兒,要給予正面激勵、細心呵護。由于每個幼兒的家庭環境不一樣,父母的教育方式各異,管教也不一樣,再有就是幼兒的性格特點不同,自己管不住自己,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等不同,即使這些幼兒在一個班里學習,課堂上的紀律就會時好時壞。教師就要耐心細致地關心關愛幼兒,做好幼兒的思想工作,鼓勵幼兒們吸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當好幼兒的引路人,班級的主持人,把幼兒當作表演者來對待。教師要精心備課,認真上課,輔導幼兒,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對幼兒的學習效果進行測評,激勵幼兒做起事來更有勁,學習起來更有樂趣。
三、掌握教育幼兒的語言技巧
教師對幼兒的語言教育十分重要,教師要結合幼兒實際,運用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教育教學經驗教育幼兒。不過,有的教師不嚴格要求自己,使幼兒的語言發展沒有朝良好的方向發展。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師對幼兒說話的時候,不要情緒化,要注意對幼兒說話的語氣、語調。每位教師的語言特點有差異,不管是在給幼兒上課的時候,還是在平時的各項活動中、與幼兒的交談中,都要用普通話,尤其是對幼兒說話要和藹、親切,語速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要適中,才有利于幼兒聽清楚、聽懂,也會有利于幼兒養成把話說得有條理、說得清楚的習慣。假如教師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批評幼兒,那是很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的。教師在指出幼兒不足的時候,要注意文明用語,當然也不要用當地的方言,要用普通話。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師在對幼兒說話的時候,眼睛要注視幼兒,用溫和的眼神鼓勵幼兒表達,正確地判斷幼兒的內心活動。教師要在班上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讓幼兒對老師和同學都有“表現”自己的機會,這也有利于幼兒的溝通、表達、理解。
四、做好溝通與交流
隨著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家校配合對幼兒的健康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兒教師,尤其是涼山邊遠山區的幼兒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與幼兒的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助力家長給孩子創設較好的家庭教育的環境,給幼兒的家長宣傳如何科學地教育幼兒,使家長與教師一起來教育幼兒。我深深地感到,幼兒時期,家庭的影響是很大的,家庭和幼兒園一起教育幼兒是素質教育的“立足點”。教師要放下“架子”,同家長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一起一心一意地共育幼兒。如在教育幼兒的時候,要關心、關愛學生,心平氣和地啟發、引導學生學習;在批評教育學生的時候,要激勵學生努力,讓幼兒抱有希望地學習。當幼兒有了進步時,要告訴家長,尤其是那些后進生,他們更需要鼓勵和幫助,也希望得到家長的肯定。久而久之,幼兒就會得到更大的進步。在平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聽得較多的是,某某幼兒又不聽老師的話了,某某幼兒又調皮搗蛋了,要通知家長到學校來或打電話給家長說說了。相反,我們應該聽到的是某某幼兒有進步了,某某幼兒真懂事,打個電話給家長說說。要讓更多的家長聽到幼兒的好消息,使家長對自己的幼兒更有信心。這也并不是不能給家長說幼兒不好的方面,該說的還是要說,說了才能及時解決幼兒出現的不足。我們都知道,每個家長都希望聽到自己幼兒的好消息,如娃娃進步了,更有禮貌了,更懂事了等。當幼兒得到表揚或稱贊的時候,幼兒高興、家長高興。老師就應該多肯定學生的優點,激勵他們快樂的學習和生活。
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要肯定幼兒的好的方面,也就是要先談談幼兒在園的優點和點滴進步,讓家長有較好的心情的情況下,一步步地引導家長認識到自己幼兒的不足之處,這樣更容易讓家長接受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我們當教師的很容易明白,就是同樣的一件事情,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表述。為了讓家長更容易理解老師的教育方法,并更好的配合老師來共同教育幼兒,教師就要盡最大力量從家長容易接受的方面去交換意見,避免容易引起家長的“口服心不服”的情況發生,盡量不要談傷害幼兒和家長的話語。目的就是要讓教師與家長之間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教育好幼兒。
五、讓幼兒樹立自信心,努力進取
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的閃光點,抓住時機肯定幼兒的點滴進步。我相信,只要教師耐心細致,肯定會在幼兒的不良言行中,找到點滴的優點。如“你今天真有禮貌”“你的學習用具擺放得很整齊”“你的被子疊得比上次好了”等。教師不僅要緊緊抓住幼兒的不足之處,因為他們還是幼兒,要善于原諒他們出現不對的地方,只要改正了就是乖娃娃。教師給幼兒定的目標要適合實際,不要定得太高,太高了幼兒通過努力了也很難達到,時間長了,幼兒就會沒有信心,失去努力的動力。假如教師總是找幼兒的不足,總是在批評幼兒,就會讓幼兒灰心失望,甚至會產生自卑心里。教師愛幼兒,幼兒就會愛教師,教師要用愛來教育幼兒,并且要走入幼兒的生活中,接近、親近、體貼、關心幼兒,與幼兒交心談心,深入交流,讓幼兒親身感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心以及關愛。在長期的幼兒及教育工程中,我發現教師對幼兒的“愛”是開展工作的基礎。教師要仔細了解幼兒的基本情況,學習、生活、家庭情況,認真分析本班幼兒的長處和不足,使所教班具有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同時,也要掌握各個幼兒家長的文化層次,尋找糾正幼兒不足的方法,研究幼兒的興趣愛好,從而因材施教、對癥下藥,讓幼兒對教師又“怕”又“愛”,從內心深處崇拜、信賴老師,把老師當作是自己的好朋友,有什么想說的話都愿意向老師傾訴,并在學習中不斷進取。
(作者單位:四川省普格縣教育體育和科學技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