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明 何銀川
摘 ? 要:文章就高職院校教師現狀及教學中的若干問題、教學能力的內涵與問題等進行了調查和分析。掌握了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結構特點,課堂教學基本能力與特殊能力的內涵與問題等各方面的現狀及高職教師的學習需求。通過調查研究,制定了相應的信息化技能提升策略,為探索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教學水平的提升路徑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職;教學能力;教學水平;信息化技能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及國家產業的升級換代,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還是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需求。《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要把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建設成制造業強國,把我國建設成為智能制造的中心,這就更需要掌握熟練技能及扎實專業知識的產業工人。因此國家大力實施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加快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質量主要取決于高校教師的素質,高職教育也不例外[1]。我國在改革開放尤其是21世紀以來,高職教育獲得了高速和大規模發展,雖然各個高職院校都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學校的重要工作來做,但是這一問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為更好地為國家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有賴于師資隊伍結構與水平的根本性突破,要解決這一核心問題,需要對高職教師的能力結構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進而在此基礎上探究提升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路徑。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受多種因素影響,本文將僅關注于高職教師能力結構中最為核心的要素—專業教學水平進行研究。
1 ? ?高職院校師資現狀及教學中的若干問題
1.1 ?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結構特點與教學水平
由于最近幾年高職院校的大規模擴招,對教師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呈現出年輕化趨勢,年輕教師學歷高、知識面寬、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對于新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掌握能力更強,但是,年輕教師參加教師培訓較少、經驗不豐富,把理論與實踐融入教學結合在一起還是比較困難。老教師參加培訓多、經驗豐富,但接受新技能的能力較差,甚至抵制新的教學方法或手段。因此對于老教師,應加強推行新的教學方法或方式,推進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課題的融合比較困難,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采取多種方法或機制,推進“老、中、青”教師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掌握新時代教學方法與傳統課堂的深度融合,進行經驗交流,共同促進各層次教師的教學方式適應新時代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2 ?技能型人才逐年增長的需求量
技能型人才逐年增長的需求量,不僅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也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制造業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與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以此為基礎的高職類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信息化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為高職院校的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徑和媒介,這些都對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有了新的要求。
1.3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主要來源
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主要來源有:(1)原有的教師隊伍,教學經驗豐富,長期的教學使得他們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并且相應的新型教學手段使用率相對較低。(2)應屆畢業的高學歷人才,這樣的師資教學技能、經驗及相應的專業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缺陷,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培養要求,但是他們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及可塑性很強。(3)直接從企業中引進的專業技術人員,此類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強的操作設備能力,但是沒有系統的教學培訓,教學能力、技能較差。高職院校師資教學水平與新時代下的要求之間還存在不小差距。因此高職院校教師需要不斷地加強自身學習,在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教學水平上苦下功夫。
2 ?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的含義和問題
高職教師的基本能力體現在課堂教學能力上,這種能力更是教師的核心能力,其發展始終貫穿于高職教師的整個生涯。該能力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的基本能力和反映高職教育特殊要求的特殊能力兩個方面。
2.1 ?高職教師課堂教學中基本能力的內涵與問題
教學基本能力本質上就是教師教學環節中備、教、輔、改、查的能力,它是學科知識和教育方法的有機結合,可以使得課堂教學達到基本效果的能力。目前,無論是從教師本身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方面,還是從學生實際學習效果來看,高職教師的課堂教學基本能力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人們普遍認為高職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方面功底扎實,而欠缺的只是實踐技能。實際上,高職教師的實踐技能通常并不高是客觀存在的,但他們的專業知識同樣不是那么扎實也是客觀存在的,如:不能用學生可以理解的方式教授課本上相對復雜的理論知識,這都給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帶來障礙。除此之外,高職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也迫切需要提高,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單一,未能根據具體職業崗位需求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2]。
通過觀察高職教師的課堂教學,發現普遍存在一些類似的問題,如:在教學設計中,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計通常是流于形式的表述,甚至僅僅是課本教材內容的簡單復述,而沒有把教學目標設計得精準、具體,沒有用本身的專業知識,把教材內容轉換為通俗易懂的、學生可以接受學習的內容。以至于課堂上教師侃侃而談,學生昏昏欲睡,教師辛苦、學生辛苦,效果較差,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搞得課堂劍拔弩張,氣氛緊張。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未把握好教學的評價與反饋,不能及時掌握教學動態,從而無法調整教學方法與進程等。
2.2 ?高職教師課堂教學特殊能力的內涵與問題
在課堂教學的特殊能力方面,高職教育目前主要注重以下兩個方面:
(1)教學要體現高等教育屬性。課堂教學的高等教育屬性,其實就是指一堂課要上出高等教育的水平,通過課堂學習,學生應該感受到他們是在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職業培訓,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說明了高職教育應不同于簡單的技能培訓。在課堂教學上體現出高等教育的屬性,高等教育屬性并不等于學術性,更不等于教授復雜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而是主要體現在對學生智慧的啟迪和多彩文化的體驗上,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到文化的熏陶,體驗到強烈的高等性。課堂教學的高等教育屬性需要教師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及對技能的學術性、文化性的理解以及在專業領域有相當高的造詣。高等教育屬性體現不足、課堂教授的內容將與中職教育幾乎沒有實質性差異,這將背離高職教育的本質。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體化的問題。高職教育不僅具有高等教育的屬性,更強調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其核心內容是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高職教育一直在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和融合,進行一體化的努力。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就是要建立知識理論與實操之間的內在聯系,使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學生技能的形成中起到實質性作用。同時,通過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理論知識的聯系,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得到理論和實踐能力同步提升,更好地發展高職教育,這是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真正目的。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其實就是要做到“做中學”,不可孤立地學,也不可能孤立地實踐,二者一定需要建立起內在緊密的聯系,而教學中精心設計的項目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通過解決項目方案,讓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主動去學習相關知識,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完成項目,同時也鍛煉了動手能力,使“做”成為“學”的前提、“學”成為“做”的結果,做到二者的真正結合。
3 ? ?“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教師專業教學水平提升途徑
“互聯網+”使人們的生活、工作、娛樂及其學習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3]。它把虛擬的網絡與實體經濟相互結合,將網絡融入社會的各個方面,推動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科技的進步。而對于高職教師來說,“互聯網+”教育信息化就是通過網絡技術、資源共享技術與教育方法、教學過程的相互結合來提升教學效果,將互聯網技術融入高職教學中,進而建立一套可互動的教育模式,使學生樂于學、學得會。
尤其是近幾年,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精品資源共享課、信息化課堂實錄、視頻公開課、微課以及在線開放課程等應有盡有[4]。面對如此多樣的網絡資源,教師要具備基本的信息化教育技能,方能將信息資源和手段應用到教學活動中,以便完成或者提高教學目標。信息化教學技能需具備以下3個能力:(1)信息意識,即高職教師要有信息化教學意識,要能主動、自覺地接受和學習信息技術。(2)具有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本教學科目進行信息化設計,并應用到教學中去。(3)信息技能,掌握基本信息技術,能使用新的多媒體或網絡技術制作教學資源,能使用學校中的信息化設備完成教學。
信息化教學已成為教育發展必然趨勢,并不斷向縱深發展。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的探索“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和教師本身教學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5]。
3.1 ?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
內在動力是人們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出于個人愛好和興趣而參與活動,并經自己最大努力,發揮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認為參與和結果是有價值的。信息化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主導作用,如何將信息化教學需求轉化為教師自身的內在需求,是目前提高教師內在主動性的迫切要求。目前有些做法可以借鑒和推廣,如專家講座和交流等。通過專家分享成功經驗、展示成果,可以激發教師斗志和參與激情。通過交流學習,可以開闊視野,認識自身的不足,樹立危機意識,不斷地積累經驗,向優秀、先進的方向前進,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反思,促進自身專業發展。
3.2 ?建設完善的學校信息化教學條件
教師普遍認同信息化教學條件建設是影響教師技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教學條件包括硬件與軟件、教學資源和網絡環境等。(1)加強硬件建設和軟件管理是各高職院校促進信息化教學、提升教師信息化技能的首要問題。(2)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共享管理機制,保證教學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得到監督和管理,及時促進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開展具有深度和廣度的信息化教學的嘗試。
3.3 ?完善相應的考核、獎懲措施
本措施雖然是教師技能提升的外因,但是發揮的作用將是巨大的,高職院校制定合理的考核辦法,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到教師的考核體系中,比如學期考核、職稱晉升考核等。這樣的管理將有助于提高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重視程度,將推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引入適當的激勵機制,對教師運用信息化的教學給予獎勵,引進適當的競爭,促使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更上一層樓。
4 ? ?結語
本文就高職院校師資現狀及教學中的若干問題、教學能力的內涵與問題等進行了調查和分析。闡述了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結構特點,高職教師課堂教學基本能力、特殊能力的內涵與問題等各方面的現狀及教師的學習需求。通過調查研究,制定了相應的信息化技能提升策略,為高職院校教師專業教學水平的提升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大學教師發展與教育質量提升—在第四屆高等教育質量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1):27-30.
[2]李夢玲.基于學生視域的高職教師勝任力現狀調研與提升路徑[J].職教論壇,2014(2):11-13.
[3]顧小清,顧鳳佳.微型移動學習的可用性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0(2):52-57.
[4]張青.“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技能提升策略[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3):23-25.
[5]張學華.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發展調研與對策研究—以某高校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everal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the meaning and problems of teaching ability. This paper has grasp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ers and teachers learning needs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basic abilities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connotations and problems of special abiliti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information skills have been formulated to provide help for exploring way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ability; teaching level; information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