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莉
內容摘要:課外閱讀作為學生課內閱讀的輔助閱讀,能夠開拓視野,富余課外知識,提高閱讀和寫作的水平,能夠陶冶情操,培養自學能力,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為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程 農村 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必須進行課外閱讀,并做了量的規定:小學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以后逐漸遞加;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00萬字。同時,《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倡讀整本書,并在附錄中提出了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但是目前,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卻令人擔憂,他們沒有良好的閱讀氛圍、涉及的范圍極小、閱讀習慣難以養成,更談不上閱讀能力的提高。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讓他們順利地進入廣闊天地,去吸收豐富的營養,就成了農村小學語文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對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并總結出如下經驗:
一.營造良好的課外閱讀氛圍,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致
首先,舒適的閱讀環境,大量的課外讀物,可以激起學生內心的求知欲,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萌發生長。農村學校的學生家庭條件差,家里買不起更多、更好的書,學校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學生課外閱讀的主要陣地。所以,學校的閱讀環境、場所、各方面設施的建立、健全和高效地使用,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占著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興趣是最好的催化劑,它能調動學生主動地尋求知識的積極性。而且,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建立本身就是課外閱讀取得成效的首要標志。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有成就感,獲得成就感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激勵學生從內心產生好學的愿望。借此我們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讀到的自己認為的好書或好文章在與其他同學在課堂上分享,在班上舉行比賽,評選最佳“朗讀者”,讓學生盡情地交流。濃厚的閱讀氛圍的營造也是非常必要的,如班級開展“每天一詩、課前一誦”“一周詩會”、師生早上、放學前幾分鐘的共同閱讀等都是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這是一種猶如空氣般了無痕跡的滲透,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欲望會得到充分的激發。雖然每天只花幾分鐘,但日積月累,對學生卻是終身有益的。
例如:在一次寫一篇想象作文,有個學生寫了《我若是施耐庵》的作文。于是,我就在講解批改作文時,對這個學生在班上進行表揚。后來,我發現他時常與其他學生交流《西游記》《三國演義》等等名著。由此可見,讓學生擁有成就感,能夠激發學生對于課外書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循序漸進的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二.養成并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讀書要有毅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的是一個慢慢養成的長期的過程,只有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就必須做到:“讀完一本書”,即要讀的書,一經選定,就要從開頭閱讀到結尾,始亂終棄是達不到課外閱讀的效果和目的的;二要要有計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規劃自己讀書的時間;三要定好書,在閱讀前制定一個計劃,做到有選擇性地有計劃地讀,讀一些自己認為的好書,節省課外閱讀的時間;這些習慣需要逐漸養成。除此之外,身為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段特點和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做好每一個學生課外讀物推薦工作,最好根據教學內容推薦書籍,如在課上講完了童話故事,我們可以讓學生繼續閱讀《安徒生童話選》,學完毛澤東的詩詞,可以讓學生課外閱讀《毛澤東詩詞選》。另一方面,推薦也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可以根據各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向學生推薦書單。
縱觀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告訴我們書籍對于人以及人類的進步是多么的重要。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惠普爾說:“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备郀柣鶆t直接告訴我們:“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有人在用最簡單的道理告訴我們,書籍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面包、空氣、陽光,是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不能缺少的。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比喻卻更形象,他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笔堑模瑲v史上的許多人他們一生與書結緣,“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辈⑶摇鞍l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最終成為了學識淵博的學者名流,甚至成就了驚世的偉業。他們就像浩瀚宇宙璀璨奪目的星河,無不在向人們昭示著一條真理:人的成長和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書籍。因此,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我們在書籍中汲取營養,增長智慧。
三.開設專門的課外閱讀指導課,指導學生課外閱讀
要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就必須在指導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著力去訓練閱讀活動中相關的內部智力操作和外部技能操作兩方面的必備能力(課內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而農村小學生在這方面就顯得更加迫切,因為農村小學絕大多數孩子的家庭環境、生活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知識儲備量和心理認識能力,也決定了他們的閱讀能力。所以,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絕不能脫離老師的指導,純粹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是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因此,設立專門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尤為必要,學校每隔兩周開設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讓教師著力訓練學生基本的課外閱讀能力,如理解、分析、概括、精讀、略讀、泛讀、掃讀、跳讀、速讀等感知閱讀材料的能力及查檢辭書、資料,在閱讀過程中隨機圈、劃、點注、評、摘等熟練運用傳統操作方式的能力。
除以上能力之外,教師還可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上將近段時間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進行專題性匯總,指出學生在課外閱讀上做得較好的地方;對不足之處加以糾正、點撥和引導,從而合理、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課外閱讀能力。
四.為學生提供經典書籍,選、編一定的書目,引領學生課外閱讀
針對農村學生的經濟條件,在鄉鎮里也沒有圖書館,只有較少的書店,不然只能到學校的圖書室才能找到經典的課外書,但是圖書館也不會整日為學生開放,對此,每個年級的學生可以在學校里設立專用圖書角或者流動圖書柜,只要每個學生都帶兩本或者更多自己喜歡看的書籍放在圖書角或者流動圖書柜,就會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閱讀機會,這些課外讀物的所涉獵的范圍也會大大增加,此外,流動圖書角或流動圖書柜的設立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課下對于課外讀物的交流,讓學生之間產生自發的學習欲望,從而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來自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方面的信息應接不暇,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如何引導學生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真正吸取有氧空氣,健康成長,是每一個教育者的責任。農村學生畢竟也生活在現代社會中,他們不僅應該接受傳統的文化、人類優秀文化的熏陶,也應該感受身邊的生活。而在農村小學,許多家長、老師對課外知識的認識非常局限,也非常極端,他們要么是控制學生,極少讓學生接觸新鮮事物;要么隨心所欲,認為什么都可以接觸。對學生課外知識的積累、學生與外界的接觸缺乏正確的引導。因此,教師很有必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班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編一些中外經典書目供學生、家長在選書、買書時參考。如中國的四大名著、《唐詩三百首》《三字經》《魯濱孫漂流記》《伊索寓言》《中國童話故事集》《紅巖》《少年博覽》《世界上下五千年》等。同時,老師也應該把引導學生閱讀報刊、網絡作為自己的教學任務之一。
選、編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書目,就像在學生課外閱讀道路上亮起了一盞明燈,照亮學生的閱讀道路,引領學生有效閱讀,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五.增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力度
在有了大量課外讀物的基礎之后,為了增強農村學生的課外閱讀效果,避免學生閱讀方法不當,學生沒有養成預期的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作為教師要增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力度,增強課外閱讀積累,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學校可以每隔兩周增設一節課外閱讀指導課,讓教師著力于訓練和提升學生基本的課外閱讀能力,例如理解、分析、概括、精讀、泛讀、速讀等感知閱讀材料的能力及查檢詞典、資料能力,在閱讀過程中隨手記錄不認識或不理解的好句好詞或者準備專業筆記本記錄。
由于農村學生的家庭環境所致,我們應與家長積極溝通,努力引導家長盡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閱讀條件,向家長們講述課外閱讀對于學生的必要之處,在小學這個階段,課外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對于終身學習的重要性,獲得家長的支持,讓家長自覺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這樣在在家庭和學校兩個環境下都能獲得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自上而下的引導學生喜歡上課外閱讀。
六.開展豐富的讀書活動,提升學生課外閱讀
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能有效促進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因為只有活動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參與、全面參與,也只有在活動中,才能真正體現、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在學生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上,可以采用定期召開讀書匯報交流會的方式;作文、讀書筆記、優秀墻報、手抄報、繪畫的競賽比武方式;“朗讀能手”“背誦能手”“講故事能手”的評選能手方式;圍繞“朗讀、復述、背誦、精讀、瀏覽”項目組織單項檢測等方式。讀書活動的開展,能讓學生在交流與啟發中增長智慧,在合作與競爭中鍛煉能力,實現自我發展。并把課外閱讀所得進行整合,提煉各項語文基本功,形成自己的個性特長。讀書活動的開展也讓學生的課外閱讀有一種內驅力,更多的學生會因為喜歡、需要而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在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的同時,我們要盡量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學生才會有成功的喜悅,當學生在獲得成功后,就會激發更強的求知欲,良好的讀書習慣就會逐漸形成。同時個中學生的進步往往也是同學們效仿的模范,這樣班里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濃厚的課外閱讀氣氛,所以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本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提高農村學生閱讀能力策略的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BY【2019】G070號。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新塬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