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洪英
摘 要:隨著“互聯網+”理念滲透到當今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高校教育模式和教學方式順應時代的發展勢必引起變革。高校教育者應掌握“互聯網+”時代發展脈搏,創新教育理念,推進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發展。如何培養出適應“互聯網+”時代需要的合格會計人才成為高校教育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因此,針對“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等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和論述,希望能夠為同行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一、當前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目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互聯網加速了會計工作者的工作轉型、會計資源共享普及。為了滿足企業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高校會計教育模式的改變勢在必行。人才的培養要有所創新、突破,高校教學中要融入“互聯網+”的教學理念,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夠符合與時俱進的社會發展要求。現階段,高校人才教育上對社會發展形勢的變化已經高度關注,提出人才建設才是加快社會進步、國家繁榮的關鍵。目前,我國有很多高校將校園圖書館與高校教學相融合,開展資料查詢、文獻檢索,保證滿足學生能夠查詢下載學習資料的需求,讓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有額外的收獲。在教學的實踐環節建設了相應的會計實訓基地,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利用網絡模擬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擁有創新式的管理能力。高校教師積極順應社會的發展要求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教學中對學生素質培養的同時,突出與社會經濟體系建立相應聯系的重要性,著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其更順利地走向未來工作崗位。會計人員管理著企業的經濟命脈,在校期間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工作習慣,擁有創新式的管理能力尤為重要。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會計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會計人才教學培養過程中傳統教學模式仍是主導
大數據、互聯網的新時代,知識傳播更新飛速進行,由此會計學習變得非常便利,人們可以通過網課、百度文庫等手段隨時隨地學習。但是,有些高校的會計本科教育沒有跟上時代節奏,還停留在傳統市場需求為主導上。教學中把實體企業的賬務作為模型,還是停留在實體課堂授課模式,并未結合“互聯網+”多元的大數據的優勢進行會計人才的培養;教學中傳統的理論授課形式占據課堂中心,仍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接受知識仍處于被動。教學內容還是停留在以教材為主要標準,圍繞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講解,專業化程度較高,要求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偏多。在理論教學進行的基礎上雖同步采用了會計軟件開展實踐教學,但是軟件選擇和更新比較單一和滯后;教學中更多的實踐還是圍繞會計分項核算程序開展,因課時場地所限會計循環的全過程操作較少。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滯后無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差異性、積極性、交流性、創新性均存在不足,滯后于“互聯網+”時代發展的全新需求。
(二)課程體系創新建設不足影響會計專業的教學發展
1.會計課程體系的創新性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會計本科教學課程體系構架仍存在不足,雖然許多高校采用了多樣化的課堂形式,如慕課、網絡會計課程、微課等不同方式,但也只是某一門或者幾門專業課的試點,這種課程建立并不全面,所起的教學實質改變作用有限。傳統教學模式的定式導致考核學生的標準仍以期中、末書面考試結合平時實體課堂表現為主,雖然有的學校積極推進網絡課堂直播錄播、在線測試與在線考核、專業交互討論等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但課堂講授為主師生互動交流應用時間較少。其次,高校任何一項優良的教學資源建設都需要借助計算機信息技術,同時需要學校和老師耗費大量物力、精力、時間成本。而對會計課程而言,日后會計內容還需要及時更新調整,因此,高校投入和維護更新的成本非常大,導致高校推行使用滯后。
2.高校會計教師對“互聯網+”的準備有待提升
新時代會計教育教學對高校及其教師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要適應社會發展,教師應將會計專業知識在“互聯網+”時代的改變融入會計本科教育中。現階段“互聯網+”時代下會計工作發生重心轉變,由核算轉向管控,采用云計算處理財務信息,大數據會計、在線財務決策已然實現,云報銷、云存貨管理等核算處理均已成為現實。但是,大多數教師仍以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教育理念進行教學,仍沿用傳統的財經教材,對會計領域理論拓展不足,并沒有做到與“互聯網+”發展相適應的轉型。
三、“互聯網+”時代下完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
(一)優化課程設計,加強網絡平臺構建
加大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力度。“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教師不能作為單向傳輸者,而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的引領者、合作者,必須要加快網絡課程的建立。網絡資源課程的建立體現了“互聯網+”時代下會計教育的變革,同時要加強網絡資源庫的后續更新的投入。使網絡資源真正的發揮優勢引領作用,保證其使用效果,成為網絡平臺會計教育的核心資產。基于會計課程內容的不同,高校建立網絡課程時結合在會計本科教育中的學習作用與地位不同,應事先區分結構。例如,可以根據會計課型劃分層級,區分出學生對傳統教學和網絡教學的需求。對于會計基礎課程,需要教師全程面授與答疑,應以傳統教學為主導,網絡課程并不適合;對于涉及知識覆蓋面廣而且數據分散的課程,如財務分析、管理會計、納稅籌劃等前沿知識或特殊行業課程,可以選擇網絡進行授課,發揮數據搜集組合優勢,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在“互聯網+”時代下從高校實際情況出發推廣網絡課程設計和會計本科教育平臺的構建,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會計人才的復合型高層次的需求。
(二)建立多元課程體系,強化教師團隊建設
1.加大改革教學模式的力度
“互聯網+”使教育方式變為多元化,會計教育教學內容必然面臨改變,網絡化使教育資源成為開放的、互動的教學形式,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新背景下,企業會計工作重心發生了改變,從會計核算向企業財務管理內控方向轉移,會計課程在設置上應提升系統性、開放性、創新性,課程合理銜接尤為重要,應重點建立多元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多建立實務模擬、案例評價、線上討論線下分析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索答案,促進學生形成決策能力與提高創新技能。在教學組織多元化中,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良好的會計信息化實施能力、程序的設計與軟件開發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借助“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結合傳統課堂的教學發揮網絡教育教學優勢。信息化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信息的實時性、集成性,為信息使用者提供多元化、及時的決策分析數據,培養“專業+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是高等學校的發展方向。
2.對高校會計教師團隊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新形勢下會計教師要不斷學習,知識儲備豐富才能提高自身能量。要掌握前沿知識對會計理論和會計行業衍生的變化,要以教師的職業責任感和時代要求的開拓精神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組織教學,選擇各類線上資源、課程教學平臺,利用QQ群、微信群等交流互動平臺、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學習通過在線解惑答疑、課前預習、在線聽課學習、直播課堂、課后探討、作業布置同堂檢驗、在線考試等手段,加強學生學習的過程管理,不斷挖掘會計的教育新模式,創新教育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
“互聯網+”時代,會計本科教育變革需要一個多元化團隊,將“會計”、“互聯網+”、“教育改革”三者有機融合。融合過程中,首先教師要有廣闊專業視角,要做到與時俱進,掌握國內外先進理論和實踐成果;高校要為教師多提供學習機會,使教師對“互聯網+”的大數據時代發展和前沿變化及時了解,以利于其分析會計教育改革趨勢及時調整變革方向。高校會計教師是新時期會計教育理念與模式的執行者與開拓者,教師團隊的組成應以良好的專業水平和職業素養為基礎,求新務實,不怕困難,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形成良好的會計教師團隊和高校會計教育風格。
結語
“互聯網+”時代可以為會計專業教學提供的技術和資源,它能夠提供、收集大量數據,為教學提供操作平臺,可以使學習者和知識傳授者不受時空的限制,增強了師生課堂交流和課下的互動。高校會計本科教育教學模式隨時代的變化而變革,其中團隊建設、技術支持、專業儲備缺一不可。高校會計教育工作者應是變革的先鋒,樹立以學生成才為基礎、改革教學模式不斷創新的會計本科教育理念,開放網絡化會計教育,使高校會計教育的發展取得更大成就。
參考文獻:
[1]? 欒甫貴.論會計教育理念發展[J].會計研究,2016,(4).
[2]? 劉國城,董必榮.“互聯網 +”時代我國高校本科會計教育的困境與變革[J].南京審計大學學報,2017,(1).
[3]? 張寶賢,唐建榮.“互聯網 +”下會計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創新[J].財會月刊,2017,(36).
[4]? 向文婷.互聯網 + 背景下優化高校會計專業教與學基于學生視角的幾點思考[J].財會學習,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