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國內學術界對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時代背景、理論淵源、科學內涵、時代意義、實現路徑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進一步深化研究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提供學理支持,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國際認可度以及國際話語權。
關鍵詞: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講話中提出:“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①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打破了“國強必霸”的西方傳統政治邏輯,而且在21世紀世界失序背景下,為探尋新的全球治理方略提出了中國構想和中國路徑。深化研究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不僅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提供學理支持,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國際認可度以及國際話語權。
一、關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時代背景的研究
對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時代背景的研究,國內學術界基于國際國內兩個視角展開。就國際背景來講,主要論及推動全球治理變革、破解全球難題、引領世界發展三個方面。就國內背景而言,學術界主要是從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一)從國際視角分析
一是破解全球性難題的需要。趙可金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正是中國向世界展現的21世紀全球治理難題的全新方案。② 二是推動全球治理實現新變革的需要。李向陽認為,發展缺位、民主化問題、赤字問題是全球治理面臨的三大難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了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③
(二)從國內視角分析
有學者認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提出,其戰略目的是統籌好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一方面,為中國共產黨在21世紀帶領全國人民最終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為“中國夢”的實現創造良好的國內環境;另一方面,為中國共產黨扛起大國擔當、積極維護世界和平,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④
全視角的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就要以孕育這一思想的大時代背景作為邏輯的起點:在大調整、大變革、大發展的全球背景下,雖然時代主題仍然是和平與發展,但是舊的不合理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存在長期束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全球性的空間經濟系統加強了國家間相互依賴,全球性難題的疊加困擾了治理改革的方向。
在這樣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該有怎樣的擔當?中國與世界又該如何相處?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指導,以國際視野和全球眼光,提出一種全新的世界秩序觀,期冀為解決世界之問提供中國答案。
二、關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淵源的研究
當前,國內學者對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來源的研究,大致形成了四種觀點: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說、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說、新中國外交理論學說。
(一)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說
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一脈相承,是對馬克思的“類”概念、馬克思“真正共同體”思想、馬克思國際主義思想及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的繼承與超越。一是闡述了馬克思“類”的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理論淵源關系。賀來認為,馬克思賦予“類”概念以全新的內涵,“類思維”不僅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為這一思想的生成提供了現實道路。⑤ 二是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真正共同體”思想二者之間的關系。丁曄指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從歷史溯源、現實批判與未來構建三個角度,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真正的共同體”思想的堅持與發展。⑥ 三是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國際主義思想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關系。李愛敏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來源于馬克思主義倡導的國際主義思想,包括“自由人聯合體”思想和“世界無產者聯合”的思想。⑦ 四是闡述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關系。曹綠認為,世界歷史理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基礎,世界歷史的發展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實踐土壤。⑧
(二)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說
鄒廣文、楊雨濠認為,馬克思正義思想的核心內涵,蘊含著自由平等的理論主旨、人性解放的人道主義精神、和諧共處的基本原則以及全面發展的終極理想,這也正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價值。⑨ “公平正義”不僅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觀的重要訴求。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說
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既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其發展和現實轉化的結果。張靜、馬超指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傳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元素,比如“和合共生”、“天下為公”、“海納百川”、“天人合一”等。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超越,主要表現在其繼承、超越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平等觀、指導觀、交往觀、發展觀和義利觀等。⑩
(四)新中國外交理論說
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新中國外交理論的成果。石云霞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外交理論的繼承與發展。{11} 趙曉春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外交目標,是繼承與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領導人一以貫之的中國和平外交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引導世界發展、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理論構想和“中國方略”。{12}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世情、國情的積極回應和現實關照。這一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在當代世界的邏輯延伸與發展、對傳統的國際秩序和國家關系的反思和批判、對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的期望和倡導;是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和歷史轉化,更是對以一貫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三、對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科學內涵的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為解決世界難題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不斷充實、豐富其科學內涵。學術界對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內涵的認識也是不斷地完善與發展。目前主要有“三位一體”、“領域內涵說”、“中國方案說”、“價值理念說”等幾種代表性觀點。
(一)“三位一體”說
人類具有共同的發展需要、利益訴求,也應具有共同的責任擔當,人類整體的命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利益與責任三位一體,以三者為基礎形成的三個共同體之間是密切聯系、內在統一的。王毅認為,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是構成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利益、責任共同體在深度融合基礎上升華為命運共同體。{13}
(二)領域內涵說
就領域內涵來講,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內涵豐富,其理論和實踐范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安全、外交等多個領域。在政治領域主張合作共贏,在經濟領域主張互利共享,在文化領域主張融合共通,在國際安全領域主張合作互助,在外交領域主張包容開放。楊抗抗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包括經濟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以及價值共同體。{14}
(三)中國方案說
郝立新、周康林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崛起的中國提出的一個新命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人”為主體的共同體發展到經濟全球化時代的表現形態,它涵蓋了利益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行動聯合體四個方面。{15} 趙可金、趙遠談到,全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理想追求和價值指向具有一致性。{16}
(四)價值理念說
張永紅、殷文貴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21世紀中國共產黨著力解決當前世界性難題以及構建全新的國際關系,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積極倡導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即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17}
四、關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時代意義的研究
伴隨著中國“一帶一路”等全球合作理念與實踐的豐富與發展,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逐漸為國際社會認同。國內學術界對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時代意義的研究,主要從三個層面探討:理論意義、現實意義以及理論與現實融合的意義。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意義
楊抗抗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由理論轉化為實踐、由思想轉化為現實,從而開辟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18} 石云霞認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引領新時代中國外交思想,這一思想豐富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方略,深化了21世紀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深化了21世紀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19} 趙可金、趙遠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中國方案,是對美國的“華盛頓共識”方案和歐洲的“區域一體化”方案的超越,是東方智慧對全球治理的創造性貢獻,是東方智慧中的整體論、平衡論、中道論的創新性發展。{20}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現實意義
華益聲認為,面對全球安全的挑戰,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真正獨善其身。只有打造結結實實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世界人民才能積極有效應對世界難題和各種挑戰。{21} 趙可金、趙遠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世界意義在于,它將有助于改善全球治理現狀,逐步實現公正、公平、合理的價值目標,逐步實現全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22} 石云霞(2018)認為,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推動世界經濟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新時代中國改革開放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新動力。{23}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相結合
田鵬穎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邏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邏輯的辯證統一,是21世紀人類探索世界治理方案的偉大實踐智慧,是人類真正實現“自由人聯合體”,揚棄“虛幻共同體”的的重大戰略。{24}
五、對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構想實現路徑的研究
學界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路徑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思想指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破解中國發展難題,厚植中國發展優勢的重大理論指南。雖然是根據我國實際情況而提出,但對當今世界發展也具有借鑒、參考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匡列輝、張明指出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安全五個方面的協同發展,五個方面的彼此涵養、相互促進,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確立了基礎、提供了指南。{25}
(二)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動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指出共建“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郝保權認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共同致力于地區和全球的和平維護、均衡發展、有效治理等問題。{26} 烏小花、艾易斯指出,應從經濟走廊、基礎設施、文化認同、地區安全、責任互信、綠色可持續等方面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7}
(三)從國際視域分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
阮建平、林一齋認為,由于歷史和現實方面的分歧等因素,“命運與共”尚未達成國際社會的共識,也沒有形成普遍的自覺,由此導致出現了國際社會和平、發展和治理等方面的問題。國際社會應從利益基礎、制度保障和共同意識等方面,積極促建命運共同體。{28} 張治江認為,在實踐過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應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向國際社會發出中國聲音,提高中國價值、中國方案的國際認同度,使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建構逐步完善,進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認同。{29} 李贊從國際法的視角,提出應推動重視人的內心和平,致力于國際法建設,以法律為保障助力實現世界永久和平,國際法建設應該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實踐路徑。{30}
(四)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維度綜合研究
高地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反映了國家“五位一體”的基本戰略的訴求,應從國家、區域、世界等維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31} 符妹、李振在承認視閾下,提出利益承認、法權承認、文明承認、生態承認四個維度的“承認路徑”,基于此應從經濟、政治、文明、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而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超越性。{32}
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設想
綜上所述,當前國內學術界在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背景、理論淵源、內涵與本質、挑戰與路徑、前景與意義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為進一步深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隨著國際社會交往日益頻繁,深入研究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任重而道遠。
(一)繼續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時代背景和重要意義的研究
對于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背景和重要意義的研究,要深刻領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方略,是中華民族從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走來,從世界社會主義運動500年探索中走來,從近代170多年的斗爭史中走來,從中國共產黨98年奮斗史中走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發展史中走來,從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探索史中走來。未來研究的推進,應該著眼于世界發展、人類發展的大勢,要堅持從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從世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從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高度,講清楚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夢的世界方案,是中國道路的世界邏輯,是中國智慧的世界貢獻。
(二)深化、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基礎理論的研究
一方面,要多維度的深入挖掘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來源。這一重要思想正為國內外學者所接受,并被聯合國多次寫進決議。深入挖掘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需要研究者從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長河中揭示其脈絡,厘清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思想、新中國外交理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繼承和創新的關系。另一方面,堅持跨學科、立體化、全景式深入研究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基本特征、科學內涵。這不僅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國際政治學、歷史學、國際關系學等學科的研究,更要引起國際法學、國際貿易與金融學、網絡安全學、組織行為學、傳播學、社會學、宗教學等學科的廣泛關注。堅持從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原則來透視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架構,在歷史整體性視野下,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歷史傳承發展;在空間整體性視野下,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空間交互聯動;在理論整體性視野下,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有機活力;在實踐整體視野下,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矛盾張力。
(三)深化西方共同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國外一些學者把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西方共同體主義混為一談。因此,加強共同體思想的比較研究迫在眉睫。通過分析馬克思共同體思想、西方共同體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聯系和本質區別,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這一虛假共同體的實質,以此為基礎和參照,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馬克思主義屬性、“真正共同體”的本質特征得以充分彰顯。
(四)加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路徑的研究
伴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處于深刻變革期和深度調整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順應了新時代全球化的歷史潮流,回應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是為解決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問題貢獻的中國智慧。目前中國學術界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路徑的研究比較豐富,但是實踐路徑較為單一、缺乏系統性。未來學術研究,應該以解決全人類的發展問題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著眼點,認真研判面臨的風險挑戰,從國際貿易與金融、網絡安全學、國際法、國際機制等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實現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路徑研究的系統性創新,積極貢獻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注釋:
①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② 趙可金:《通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帶一路”》,《當代世界》2016年第6期。
③ 李向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全球治理改革方向》,《人民日報》2017年3月8日。
④{15} 郝立新、周康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7年第6期。
⑤ 賀來:《馬克思哲學的“類”概念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哲學研究》2016年第8期。
⑥ 丁曄:《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體思想及其現實意義》,《科學社會主義》2018年第3期。
⑦ 李愛敏:《“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本質、基本內涵與中國特色》,《中國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年第2期。
⑧ 曹綠:《以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審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理論研究》2017年第3期。
⑨ 鄒廣文、楊雨濠:《馬克思正義思想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山東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⑩ 張靜、馬超:《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超越》,《學術論壇》2017年第4期。
{11} 石云霞:《馬克思社會共同體思想及其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年第1期。
{12} 趙曉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下的中國外交創新》,《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7年第6期下。
{13} 王毅:《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6年5月31日。
{14}{18} 楊抗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淵源及未來指向》,《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8年第2期。
{16}{20}{22} 趙可金、趙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智慧與世界意義》,《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8年第3期。
{17} 張永紅、殷文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成、價值與實現》,《思想理論教育》2017年第8期。
{19}{23} 石云霞:《中國道理的世界邏輯——學習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思考》,《思想理論研究》2018年第4期。
{21} 華益聲:《MERS拷問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6月9日。
{24} 田鵬穎:《歷史唯物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1期。
{25} 匡列輝、張明:《共享發展: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路徑》,《倫理學研究》2018年第6期。
{26} 郝保權:《“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探索》,《中國高等教育》2018年第3期。
{27} 烏小花、艾易斯:《“一帶一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理念、價值與實現路徑》,《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4期。
{28} 阮建平、林一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邏輯、挑戰與建設路徑》,《中州學刊》2018年第11期。
{29} 張治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認同建構路徑》,《理論學刊》2018年第4期。
{30} 李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原理與路徑》,《國際法研究》2016年第6期。
{31} 高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依據、思想內容及構建路徑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
{32} 符妹、李振:《新時代大學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及其實現路徑》,《中國高等教育》2018年第17期。
作者簡介:劉秀瑛,天津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天津,300381;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1617。
(責任編輯? 辰?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