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卿 李悅園
摘 要: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需要融入翻轉課堂的核心思想,其具體措施包括提高對于學生課前預習準備的要求;加強課前預習指導;深化概念理解,解決問題并引導討論深入。通過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融入研究實踐,學生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分析批判、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法。
關鍵詞:翻轉課堂;翻譯教學;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17-000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03
隨著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化,國際社會對翻譯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譯者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培養出能與社會接軌、滿足市場需求的譯者,翻譯教學的模式也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翻譯課堂的轉型,其要點是教學模式從單純的翻譯技能培訓逐漸過渡到翻譯職業教育和素質教育,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從重結果到過程教學法的應用。
一、翻轉課堂出現的背景
傳統的英漢筆譯翻譯教學方式是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前翻譯一些句子或一段文章,經批改后,以參考書提供的譯文為據,在課堂上評講學生的譯文,講解如何翻譯才“正確”或“更好”。在此基礎上,引出相關的翻譯理論或技巧,說明其對于翻譯的指導作用。這種教學方式的不足之處顯而易見:學生的主要課堂時間都用于聽教師講解應該如何理解原文、如何翻譯以及翻譯理論的指導作用。教師講解多,翻譯實踐少,這違反了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參與不足,其結果必然是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甚至失去對翻譯的興趣。而學生一旦失去興趣,學習效率低下成為必然的結果。
翻轉課堂的出現迎合了翻譯課堂革新的需求,為提高大學翻譯課堂教學質量提供了新思路。翻轉課堂指的是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教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轉課堂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將原本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學內容提前到課前由學生自主完成,課堂成為解決問題、深化概念理解、進行合作學習的地方。
就翻譯課堂而言,首先,教師提前錄制簡短的教學視頻制作成教學材料,包括翻譯技巧、策略和練習材料,學生課前在平臺上自主學習并完成練習。學生可以根據對知識的把握程度反復播放教學視頻,在完成翻譯練習的過程中找出疑難點。其次,在課中,教師只需要對視頻的難點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提出并討論問題,在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同時增強其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再次,在課后,學生利用平臺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鞏固、總結,并對本堂課進行評價反饋。教師則根據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和練習完成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平時成績打分。這樣的翻譯課堂模式除了能將學生轉換成課堂的中心,提高其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外,還能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優勢,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這種教學模式無疑很好,但如果完全應用于教學,卻意味著教師需要制作大量的教學視頻,對于教學、科研任務負擔沉重的一線教師而言,并不現實,但其指導思想卻很有啟發意義。下面我們將介紹一項在翻轉課堂指導思想的啟發下的教學創新改革。
二、翻轉課堂的實踐
受翻轉課堂指導思想啟發,我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革,將只重“教”改為“教”與“學”并重,尤其是重視課前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準備、如何自學,重視課堂上的互動。課堂教學對象為本科三年級翻譯系學生。教學改革試驗時間為一個學期。下面介紹改革措施及依據。
(一)提高對于學生課前預習準備的要求
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只重“教”不重“學”,忽視了學生課前預習準備這一重要環節。教師將精力都投入到如何備好課、課堂上如何講得通俗易懂、課后認真細致批改作業上。盡管教師也布置學生預習相關章節,如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記下問題和難點,翻譯幾個句子或一篇短文,但預習量不夠大,面不夠廣,加之由于擔心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布置的思考題往往深度不夠,且課堂上對于預習的檢查流于形式。從學生角度來看,學生在預習過程中沒有得到輔導,學生之間缺少討論。因此,由于以上原因,學生預習準備的效果并不理想。然而,沒有高質量的預習準備,學生就缺少了聽課、參與課堂討論以及進行翻譯實踐的基礎,產生不了學習探究的愿望,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從而導致教學失敗。
要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就必須加強對學生課前學習的指導,提高要求,如此才能確保預習效果。為此,在課堂改革中我對學生提出以下要求:
1.通讀教材相關章節,概述其內容。
2.對于一種翻譯方法,要找到5個能證明其有效的例子;對于一種理論,要找到3個能夠證明其有效的譯例。
3.閱讀網絡、學術刊物上對于教材相關內容的討論,并做出自己的評價。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了解、使用學術資源的能力,能夠從不同觀點的碰撞中了解他人觀點的基礎、分析問題的視角及解決問題的思路,以培養學生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的教是為了以后不教,即幫助學生逐步擺脫對于教師的依賴,學會獨立學習。要達到此目的,就需要促使、引導學生學會自學。自學的能力是在自學之中,尤其是在有一定深度、廣度、難度的自學中才能培養起來的。
除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外,提出這樣的要求的另一個原因是課堂教學時間不足。教師必須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而每周通常只有兩節翻譯課,充其量為100分鐘。要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只有匆匆將內容講完,教學效果無法保證。解決這一問題,只有提高對于學生預習準備的要求。
為達到預期效果,我將學生預習準備情況從占期末總分的20%提高到40%。這樣做是考慮到學生往往無法抵御網絡的誘惑,完全依靠他們的自覺性,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預習準備情況占總分之比雖屬無奈之舉,考慮到大部分學生都很重視分數,這樣做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加強課前預習指導
預習指導包括兩個環節:一是教師為學生提供自學材料,二是教師在課前初步審核學生的自學效果并指出改進方法。
在翻譯課程開展之前教師就將學案發給學生,內容包括一學期的教學任務、要求、評分標準、每一周學習的內容,然后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教師為學生提供的自學資源包括學術資源、每堂課的討論題目、解題的引導。以翻譯實踐中最常見的歸化、異化為例,給學生提供了從近年《中國翻譯》《上海翻譯》等學術刊物上選出的相關論文、網絡上對于這一問題的爭論的鏈接、參考書單等;提供討論題,如“什么是歸化、異化”“找出歸化、異化的譯例,探尋歸化、異化的優缺點何在”;要求學生分析優秀譯文所使用的譯法,譯者使用歸化或異化方法可能的依據、所產生的效果,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歸化或異化所適用的條件,如語境、翻譯目的、語言媒介、接受者等制約譯法的因素。每個小組將自己討論的結果、所遇到的問題提前發給教師。初次接觸翻譯,學生會遇到很多術語,而這些行話若不了解,會影響預習效果。教師向學生推薦了《中國譯學大詞典》(方夢之2011),并介紹使用方法。
每堂課前,教師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匯報討論的情況,回答相關問題。教師對匯報做出初步反饋,反饋內容不在于給出正確答案,而在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三)深化概念理解,解決問題并引導討論深入
學生經過自學,有了一定的準備,課堂教學就有了基礎。通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討論和互動,學生可以深化對于概念的理解。以直譯與意譯為例,學生常常將以上概念與歸化、異化相混淆,學生經過自學仍舊感到難以掌握兩者之間的區別。于是,教師要求學生舉出他們搜集到的典型譯例進行對比,引導他們發現其中差異。對比使他們發現,前者涉及的是語言層面,后者涉及的是文化層面。教師鼓勵學生尋找資料證明自己的觀點。學生通過查閱《中國譯學大詞典》發現自己的觀點正確,且通過努力也能夠得出與權威辭書相似的結論,因此受到很大鼓舞,自信心大增。
如有學生得出結論,歸化譯文優于異化譯文,我就追問其根據。回答是:歸化譯文容易理解,因為翻譯是幫助不懂原文的讀者理解原文的。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意見。有學生提出,異化譯文更佳,因為異化譯文更加忠實于原文,而佳譯必須忠實于原文。對于這樣的回答,我就進一步追問:什么是佳譯?對誰而言是佳譯?在什么語境下是佳譯?傳遞原文意義是翻譯的唯一目的嗎?對于筆譯與口譯,佳譯的標準都一樣嗎?這樣一來,學生就意識到,翻譯討論可以遠比原先想象的更加深入。學生看問題時,考慮的角度多了,涉及的面廣了。
三、討論與總結
我認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教學的中心任務,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做研究是一條可行之路。通過在教學模式中融入研究實踐,學生可以學會獨立思考、分析批判、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方法。要達到這一目的,除了提高學習內容的深度、廣度和難度以外,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需要采取措施強制學生自主學習,并且搭起支架幫助學生逐漸提高自主研究能力。教師不僅要提供自主學習的材料,更要提供引導和幫助。
改革后期,教師對課堂改革成果做了評定。課堂滿意度調查發現,學生對課堂教學模式總體滿意。學生反應,預習準備時間遠多于以前,平均每位學生每周的預習時間增加了1.5小時。教師在課堂測驗中也發現,通過預習和課堂討論,學生對于翻譯理論、方法的掌握遠好于以前。以上證明,翻轉教育模式在本科高年級翻譯課上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成功。
參考文獻:
[1]陶友蘭,劉敬國.以提高譯者能力為中心的翻譯碩士筆譯教學綜合模式新探[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4).
[2]方夢之.中國譯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