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要】目的 探究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自愿基礎上,按照信封法將其均分為兩組(n=46),Ⅰ組采用常規治療,Ⅱ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阿替普酶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1周、1個月,Ⅱ組的卒中量表(NIHSS)評分下降幅度明顯低于Ⅰ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Ⅱ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Ⅰ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安全性良好。結論 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應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可降低患者的NIHSS評分、提高治療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具有安全性。
【關鍵詞】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急性腦梗死;治療有效率;安全性;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6..02
腦梗死在臨床上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主要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腦組織局部供血障礙,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產生神經功能缺失等表現。急性腦梗死是腦梗死的急性發作,患者主訴為頭暈,肢體麻木力弱,言語含糊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多伴有神經功能方面的損傷,致殘、致死率較高[1]。針對該疾病的治療,臨床上主要采用溶栓治療方式。阿替普酶屬于新型靜脈溶栓類藥物,本文旨在研究,阿替普酶靜脈溶栓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產生的作用,并分析其用藥安全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2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信封法將其均分為兩組(n=46)。其中,Ⅰ組男22例,女24例,年齡45~68歲,平均(56.13±6.32)歲;Ⅱ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44~69歲,平均(56.87±6.36)歲。
納入標準:①經頭部CT、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相關診斷標準[2];②發病時間在4.5h內;③腦梗死分期為急性期。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等重要器質性功能障礙;②暫時性腦缺血、腦出血癥狀;③腦梗死面積較大。
本次研究參與者均自愿,且享有知情權,組間基線數據對比,差異呈均衡性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接受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斑,改善循環,營養腦細胞等常規治療。
Ⅰ組采用常規治療:給予阿司匹林100 mg(拜耳公司),每天1次。患者保持靜臥休息狀態,接受汀類藥物的機體脂肪含量調理,根據患者具體需求,可給予氧氣供應。
Ⅱ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阿替普酶治療:并給予患者阿替普酶(德國勃林格殷格翰公司,批準文號:S20110051)靜脈滴注,劑量為0.9 mg/kg體質量(≦90 mg),10%靜脈推注,1分鐘內推完,余量1 h內微量泵入。
對兩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血糖水平等指標進行監測。
1.3 ?觀察指標
評估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NIHSS評分: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后1周、治療后1個月的神經功能,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治療效果:根據NIHSS評分結果及臨床癥狀表現,判定兩組的治療效果,并劃分等級,其中,顯效:NIHSS評分降低幅度>50%,肢體、語言功能基本恢復;有效:NIHSS評分降低幅度在18~49%,肢體、語言功能略微好轉;無效:NIHSS評分降低幅度<18%,肢體、語言功能未見好轉,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46×100%;
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及治療后1個月內出現牙齦出血、胃出血、皮膚黏膜出血的情況,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發生例數/46×100%。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收集到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病例輸入至SPSS 20.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以t檢驗數值變量資料,表示為(x±s);以x2檢驗無序分類資料,表示為(%、n);當P小于0.05時,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NIHSS評分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對比見表1。
2.2 ?治療效果
Ⅰ組治療效果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13例,治療有效率為71.7%(33/46);Ⅱ組治療效果顯效18例、有效23例、無效5例,治療有效率為89.1%(41/46)。Ⅱ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Ⅰ組(P<0.05),組間對比:x2=4.420。
2.3 ?不良反應
Ⅰ組牙齦出血2例、胃出血1例、皮膚黏膜出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7%(4/46);Ⅱ組牙齦出血1例、胃出血0例、皮膚黏膜出血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3%(4/46)。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無顯著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逐項對比,Ⅱ組不良反應發生例數略少于Ⅰ組。組間對比:x2=0.178。
3 討 論
急性腦梗死作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在發病時會對患者的腦組織造成嚴重損傷,形成神經功能障礙,預后較差。該病的發病機制與血液動力學的異常具有相關性。現階段,臨床上多采用靜脈溶栓的方式,疏通患者血管內的血栓,并預防血小板再次聚集,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并對其腦部神經系統給予營養支持。
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溶栓治療后,多見出血、再灌注損傷、血管再閉塞等并發癥,其中,腦出血癥狀是造成腦梗死患者殘疾、死亡的主要原因。阿替普酶屬于臨床新型靜脈溶栓藥物,該藥效分子在急性腦梗死患者體內可迅速激活纖溶解酶,溶解血栓,對患者的“缺血半暗帶”進行挽救。阿替普酶應用靜脈溶栓治療中,應考慮藥物的該藥時間、患者的年齡、身體耐受程度等因素,預防不良情況的出現[4]。本次研究數據顯示,采用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的Ⅱ組患者,治療有效率要高于Ⅰ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證實了阿替普酶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中溶栓效果較好,且安全可靠。NIHSS評分常用來評估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其評估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腦梗死癥狀越嚴重,采用溶栓治療后,NIHSS評分降低,表明患者的神經功能得到了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將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方式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對降低患者的NIHSS評分,提升治療效果的作用較顯著,且不良反應發生例數較少,具有用藥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張 ? 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變化對急性腦梗死病人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8,22(3):481-482.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8,51(9):666-682.
[3] 郭宇聞,楊登法,楊鐵軍,等.擴散張量成像聯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價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預后價值[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20(10):52-55.
[4] 方婷婷.年齡因素對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及臨床預后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8,25(7):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