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成明 褚愛萍 俞福娣
【摘要】目的 觀察心血管超聲應用于心血管疾病診斷中的作用。方法 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疑診心血管疾病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醫師現在心血管超聲檢查前綜合患者檢查結果判斷心血管疾病,而后結合患者心血管超聲檢查判斷心血管疾病,比較結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前后心血管疾病診斷檢出結果。結果 結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后心血管疾病檢出率(98.52%)明顯高于未結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前(P<0.05)。結論 心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超聲檢查可有效提升檢出率。
【關鍵詞】心血管超聲;心血管疾病;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0..01
近些年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常見心血管疾病包括瓣膜病、心肌病、心律失常以及冠心病等,患者均可伴有心區不適癥狀,實驗室檢查顯示心肌酶譜相關參數異常[1]。本次研究為論證心血管疾病診斷中心血管超聲應用價值,比較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未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結果與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患者心血管疾病診斷檢出結果,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68例疑診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資料如下:男(34例)女(34例)比例為1:1,年齡在51歲~80歲,中位年齡為(63.18±1.14)歲。心血管疾病類型:有7例患者為瓣膜病、有7例患者為心肌病、有11例患者為心律失常,有9例患者為冠心病。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驗證,P值大于0.05。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或伴有明顯出血傾向患者。(2)排除合并認知障礙、神志不清或合并嚴重精神系統疾病患者。(3)排除合并吞咽功能障礙或食管疾病患者。
1.2 方法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入院后醫師行體格檢查,醫師結合患者臨床癥狀、體格檢查結果以及其他實驗室輔助檢查結果判斷患者心血管疾病類型。而后行心血管超聲檢查,本次研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胸部行超聲檢查,將心血管超聲檢查獲得的數據傳輸至工作站,經軟件處理后獲取患者四腔心切面,右心室、左心室流出道切面,并了解患者心血管血流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醫師在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前后心血管疾病疑診患者疾病診斷情況,檢出率=檢出例數/總受檢例數。
1.4 統計學處理
結果中各項數據均使用SPSS 21.0軟件系統處理,(%)表示的數據用x2檢驗,標準差以及百分比檢驗后所得P值,若低于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若超過0.05表示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比較本次研究心血管疾病疑診患者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前后心血管疾病檢出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參與本次研究的68例疑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后期均確診為心血管疾病確診,其中有14例患者為瓣膜病、有21例患者為心肌病、有15例患者為心律失常,有18例患者為冠心病。醫師在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前共檢出20例患者,醫師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后共檢出67例患者,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結果可提升心血管疾病檢出率。
3 討 論
心血管疾病近些年發病率高,若未及時鑒別診斷,患者病情發展可嚴重危及個體生命,心血管疾病患者普遍伴有呼吸困難、心區疼痛等癥狀,且由于心血管損傷,心肌酶譜相關參數可出現明顯改善,醫師單純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個體檢查結果以及心肌酶譜相關檢測數值診斷心血管疾病,其誤診率高[2,3]。近些年心血管超聲檢查在心血管疾病診斷中得到了一定的推廣,該影像學檢查方式屬于無創檢查,具有放射性,操作簡單,醫師結合患者心血管超聲檢查過程中局部病變影像從而判定心血管疾病類型[4]。本次研究顯示在醫師未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前心血管疾病檢出率為29.41%,聯合心血管超聲檢查后心血管疾病檢出率上升至98.52%,
綜上所述,心血管超聲檢查可為心血管疾病診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繼而提升心血管檢出率。
參考文獻
[1] 吳仕平,張麗麗,楊 鳳,等.心血管超聲應用于心血管疾病診斷中的作用分析[J].特別健康,2017,15(19):18-19.
[2] 江康偉,鄭云龍,謝勤,等.心血管超聲應用于心血管疾病診斷研究[J].心電圖雜志(電子版),2016,5(3):85-86.
[3] 胡 琳.探討心血管超聲對心血管疾病診斷的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12):183-184.
[4] 楊基蘭.二維超聲與三維超聲方式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4):2066-2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