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剛 彭遠菊 余東
摘 要: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云南地處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多、高寒山區多,需要集聚全社會的共同力量來幫助云南邊疆地區如期脫貧、步入小康,掛幫包責任高校可以發揮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為精準扶貧隊伍注入新的力量,充分發揮優秀學生干部思想、知識、能力等多方面的優勢,既有效促進云南邊疆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又作為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實踐和嘗試。
關鍵詞:精準扶貧;學生干部;貧困地區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面脫貧是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打響的第一槍,精準扶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重要舉措。云南地處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多、高寒山區多,是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的重點省份,需要集聚全社會的共同力量以幫助云南邊疆地區如期脫貧、步入小康。云南邊疆貧困地區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思想較為保守落后,讀書無用論的思想比較普遍,不愿意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普遍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較強的示范帶動能力以及服務奉獻精神,掛幫包責任高校可以發揮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充分發揮優秀學生干部思想、知識、能力等多方面的優勢,從而,既有效深入推進云南邊疆貧困地區精準扶貧工作,又作為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成長道路上的重要實踐和嘗試。
一、精準扶貧的內涵
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是針對十三屆三中全會之后的粗略泛化的扶貧概念。精準扶貧突出精準二字,意義在于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自然社會經濟提出相應具體化舉措,運用針對性的精細方式精準管理和幫扶的一種扶貧戰略,從而使得根本上擺脫貧困。
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工作中必須堅持的重點工作,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和亮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保障。[1]
精準扶貧,首先要了解貧困人口的生活現狀、家庭收入、具體困難等等,對他們進行精準分析,精確識別貧困居民,開展建檔立卡工作;[2]其次要精確幫扶,針對扶貧對象的貧困情況制定確實有效的幫扶措施,根據當地的實際生產現狀,合理制定符合當地生產發展的模式,確保幫扶效果;然后要精確管理,將扶貧政策落實到位,讓貧困居民受益于精準幫扶,使幫扶措施和幫扶項目真正有效的執行下去,達到預期的目標和結果。
二、高校優秀學生干部的特點
(一)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普遍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和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質,他們不計較個人得失、工作積極主動、樂于奉獻,有著較強的服務意識,凡事從同學、集體的利益出發,愿意為廣大同學服務、為老師分憂。他們看待事情積極向上、勇敢樂觀,分析事情比較客觀、冷靜,總能從樂觀、積極的視角著手處理問題。
(二)具有更加健全的人格特質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普遍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性格方面更加活潑開朗、積極向上,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心理素質好,溝通能力強。他們總像光芒四射的太陽一樣,散發著溫暖,能善解人意、包容他人、樂于奉獻,真誠與他人相處,具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觀念。
(三)具有較強的示范帶動能力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普遍學習刻苦努力、自覺性強、成績優秀;工作責任心強、勤懇踏實、有擔當、有責任感;具有優良的生活作風,吃苦耐勞,有較強的進取心;參與校內校外活動積極,表現突出,綜合素質較高,在廣大學生中能起到很強的示范帶動和模范帶頭作用。
(四)具有較強的領導組織管理能力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普遍善于溝通交流,講究說話藝術,團隊協作意識強,具有較強的領導組織管理能力和社會事務工作能力。在一些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文體活動中具有獨當一面的策劃、組織、領導能力,能獨立開展多項活動,在一定的程度上對高校學生活動的順利開展起到很大的協助作用,是老師和學校的得力助手。
(五)具有較強的應變創新能力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普遍思維敏捷,聰穎好學,善于思考,想法多、點子多、愿意嘗試,富有挑戰競爭意識及創新能力。他們思想相對活躍,對新事物、新風潮的關注度較高,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當出現新問題、新情況時,能積極思考、不怕挫折、勇于創新、出謀劃策、正確應對與妥善解決,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戰勝困難的決心以及創新創造能力。
三、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
(一)能改變云南邊疆地區農民落后的思想觀念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既充滿知識、又充滿朝氣,如此積極向上、優秀的高校學生干部當他們進入云南邊疆地區后,會有很強示范感染作用。透過這些優秀青年良好的精神風貌、充滿學問的言行舉止,云南邊疆地區農民會潛意識地將自己的孩子與他們去比較,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也能像他們一樣擁有智慧、知識、力量,對生活充滿希望、夢想,滿懷愉悅感、幸福感,有動力、有價值地創造美好的未來。從而,他們會慢慢地改變讀書無用論的認知,引起對下一代教育培養的重視,鼓勵和要求孩子們努力學習,愿意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時間、金錢,對孩子寄予深厚的希望,而不是只顧眼前的吃飽穿暖,重復著年復一年的生活模式以及貧困狀況。
云南邊疆地區沒有脫貧的農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主動脫貧致富、主動發展產業的愿望不強烈,等待觀望、依賴國家和政府的思想普遍存在,他們總是坐等國家的幫扶政策,把政府和社會的幫扶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以往的“救濟式扶貧”、“慰問式扶貧”等扶貧方式使一些貧困群眾養成了“等、靠、要”的懶惰思想,患上了典型的“精神貧困”癥。[3]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在身份上只是一名普通學生,他們手中沒有權力、沒有經費,他們有的更多是熱情、知識、技術,他們會主動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的情況、幫助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贏得村民的喜愛與信任,慢慢地轉變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高校優秀學生干部身上散發出的積極上進的熱情,這種熱情不是一般的領導干部、駐村隊員所能散發的,也正是這種高校優秀青年學生所獨有的、真摯的熱情能感染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為他們長期的“精神貧困”注入新的希望,有效消除他們的懶惰思想,引導和激發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與決心,從而,愿意為幸福生活而辛勤努力耕耘,產生堅定的不辭辛勞的意志和改變現有生活狀況的決心。
(二)能喚起云南邊疆地區農民子女對教育的渴望與珍惜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工作,能喚起云南邊疆地區農民子女對教育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對學習機會的珍惜。云南邊疆地區由于教育資源的缺乏、教學信息技術和教育理念的落后,教師的教學質量、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都受到很大影響,當高校優秀學生干部進入云南邊疆地區后,會為他們帶去新知識、新思維、新視野,為云南邊疆地區農民子女教育注入新的力量。他們會同村寨的孩子們一同游戲、嬉戲,開展親情陪伴活動;他們會教孩子唱歌、跳舞、繪畫,拓展素質教育;他們會幫孩子們補習功課,引導孩子們刻苦學習,趕上學習進度;他們會同孩子們進行互動溝通,開展心理輔導,鼓勵他們自強、自信、自立,和孩子們一起憧憬美好幸福的未來。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會影響其對自我的認知以及整個世界的認知,形成固有的、復制型的認知模式。云南邊疆地區農民子女原本有著求學、求知、探索的渴望,但由于長年生活在農村,思維、視野受到了限制,村里的同齡孩子們都不怎么愛學習,長輩們也沒有學習的想法、不重視教育,受教育的條件有限,本應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的青少年時光就在無意中荒廢了。當云南邊疆地區農民子女親身感受到高校優秀學生干部身上所集聚的知識力量、所散發的青春熱情、所洋溢的美好夢想,他們是既羨慕、又期待,從而,他們也開始憧憬美好的未來,更加刻苦學習、珍惜學習機會,下定決心勤奮學習、走出大山、走進大學,期盼著有一天也能像這些大哥哥大姐姐一樣在城市的大學里學習知識、實現夢想。
(三)能為云南邊疆地區傳遞知識與技術
著名的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認為,教育的普及有機會讓社會下層群眾克服貧窮,良好的教育不但可以改善生活質量,還可以獲得高收入從而有能力擺脫掉貧困。當前的農村建設需要知識、技術以及高素質的建設者,云南邊疆地區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農民的生存發展能力受到嚴重的制約,相當多的農民是“盼致富,無思路;想致富,無技術;求致富,無門路”,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能力和意識較差,他們急需通過學習、培訓獲得知識、技能,從而,改變農村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4]
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觀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是集知識、專業、技術于一體的青年群體,他們可以為云南邊疆地區開展政策宣講、健康宣傳、科普宣傳等宣傳普及工作;可以為云南邊疆地區提供教育支援,教孩子們學習文化知識、舉辦素質拓展活動;還可以為云南邊疆地區村民帶去專業知識與技能,結合地域特點、農作物品種給出新的農村發展模式,提高貧困地區居民自我發展能力和貧困人口脫貧增收能力,推動產業“造血式”扶貧。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思維敏捷,新想法、新點子多,在當前“互聯網+”的營銷模式、生產模式下,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創新扶貧方式和內容,為云南邊疆地區搭建電子商務的平臺,解決村民農產品的銷售困境,促進農村營銷經濟暢通發展。[5]
(四)能促進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成長成才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能激勵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更加珍惜學習機會、主動勤奮學習、樂于奉獻與承擔社會責任,為祖國的富強貢獻力量。當前的高校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00后,大部分同學的家庭條件都比較好,從小在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中長大,很少有機會了解深入云南邊疆地區的情況,也很少培養自己獨立自主的品格、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享受勞動的快樂。助力精準扶貧工為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深入基層提供了條件,讓他們有機會零距離了解云南邊疆地區的情況,促進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民情,是廣大青年學生在成長路上的重要實踐和嘗試。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可以發揮自己的知識優勢和智力優勢,將知識用于實踐中、在實踐中檢驗知識,將所學知識用于農村生產中,幫助農村、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和難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這既有助于檢驗他們的理論知識、實踐操作與創新創造能力,發現他們知識的不足,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增知識長才干,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又有助于增強他們深厚的社會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助力精準扶貧、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祖國富強貢獻力量。
四、選派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的有效措施
(一)組建高校優秀學生干部隊伍助力精準扶貧
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組建優秀的干部隊伍是關鍵。學生干部隊伍的組建,政治素養、理想信念要排在首位,必須愛黨愛民、憂國憂民、具有奉獻精神、綜合素質強,能展現優秀大學生的良好精神風貌,感染云南邊疆地區村民和青少年,讓他們從這一支優秀的學生干部隊伍中感受到溫暖與希望、知識與力量。只有學生干部隊伍政治覺悟高、理想信念堅定,才經得起組織的信任,才能擔任起助力精準扶貧的責任,也才能傳播正能量、傳遞知識與技能。比如,高校學生干部在實地扶貧期間,與村民建立深厚的感情,深得村民的喜愛,與村民一起分享致富的思路與美好情景;返回學校后,繼續關心云南邊疆地區村民和青少年的情況,通過書信、電話等與他們取得聯系,鼓勵村民要敢于嘗試、改變生產方式創造更多的生產力,鼓勵青少年努力學習、珍惜學習機會,未來用自己的能力建設更加富裕的家鄉。
學生干部隊伍需要具備優秀的文化素養、深厚的文化知識、廣泛的興趣特長,這樣在助力精準扶貧的過程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更好地助力精準扶貧。比如,可以有針對地選擇在美術、音樂、繪畫等方向有特長的優秀學生干部參加精準扶貧,改善云南邊疆地區素質教育的不足,拓展云南邊疆地區青少年的素質特長;可以有針對地選擇在英語、語文、數學、科學等課程優秀的學生干部參加精準扶貧,為云南邊疆地區青少年進行學業輔導,提高他們的課業水平;可以選擇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干部參加精準扶貧,為云南邊疆地區進行政策宣傳講解,將政策傳遞落實到位;可以選擇具有文藝表演特長的優秀學生干部參加精準扶貧,為云南邊疆地區舉辦文藝匯演,豐富村民的情感生活,激發他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隊伍助力精準扶貧,幫助云南邊疆地區脫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就要從發展農村的生產力入手,而要發展農村生產力關鍵還是要靠技術。[6]精準扶貧重在精準,選派具有專業特長的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開展一對一幫扶,幫助云南邊疆地區轉變生產觀念,改變生產方式,促進生產力發展,才能從根本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組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精湛專業技能的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向農村、農民傳遞知識和技能,努力發展農村的農業技術,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和指導。可以結合云南邊疆地區的地域特點、農作物情況,選擇相關的農學類優秀學生干部參加,幫助村民進行生產規劃,開發特色產業,幫助村民進行技術指導,提高農村生產力和農產品效益;可以挖掘云南邊疆地區的養殖優勢,選擇相關的畜牧業類優秀學生干部參加,傳授養殖技術,開發養殖市場;可以選擇電子商務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干部參加,打造農村農產品營銷模式,將生產與營銷密切結合,開辟農產品銷售市場。
(二)為高校優秀學生干部選派專門指導教師助力精準扶貧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主體身份是學生,思想意識尚處在發展階段,知識、專業技術暫處在學習階段,這就需要為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參與精準扶貧工作選派專門的指導教師,能在思想、知識、技能、工作方式等方面給予指導。重視思想政治素質是學生干部青年價值觀形成的根本,只有這樣,學生干部才具有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才能夠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才愿意真正助力精準扶貧工作。比如:高校黨委書記作為精準扶貧的第一責任人、團委書記作為分管學生干部的團學領導,可以作為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助力精準扶貧過程中的指導教師,主要從思想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方式等方面進行指導,增強學生干部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干部愿意走出校門,到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使學生干部在參與精準扶貧過程中思想覺悟、價值觀念得到提升,以促進他們在參與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同時,要選派具有過硬專業技術優勢的高校教師作為指導教師,重點對學生干部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指導他們將新知識新技術運用于貧困地區生產實踐中,解答他們在助力精準扶貧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讓問題能得到科學的解決,從而,改進生產方式、提高生產力。選派具有科研優勢的高校教師作為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干部將科研推廣作為云南邊疆地區發展改革的突破口,強化科技扶貧,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將科研技術進行推廣、應用、轉化成生產力。當前具有科研優勢的高校教師普遍都有重大研發課題以及大量項目研究經費,可以借助扶貧開發項目的研究和項目研究經費的支持,大力支持農村扶貧工作,解決云南邊疆地區經費不足、制約生產方式探索與實踐而影響發展問題;同時,將培育出的優質新品種、研發出的新種植技術和生產新設備投入到扶貧地區,以促進貧困地區品種的改良、種植方式的科學化以及農產品產量的提高。[6]
(三)鼓勵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基層就業助力精準扶貧
高校優秀學生干部是從大學生中產生出的一小群優秀分子,是高校學生中的骨干和精英,是活躍在校園內的積極分子,他們普遍具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健全的人格特質、較強的示范帶動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能力、表達溝通能力、團結合作能力、有效執行能力和應變創新能力。[7,8]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崗教師等政策的不斷實施和推進,為扶貧工作注入了力量,為脫貧攻堅提供了保障。高校可以鼓勵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到基層就業、到邊疆地區就業,從而,更好地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持續重要作用,以防止云南邊疆地區脫貧后又陷入貧困的局面,促進云南邊疆地區經濟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村城鎮化建設。
當前的確存在優秀的高校學生干部畢業生就業機會優厚、可以選擇更好的工作崗位,條件好、待遇高、發展前景好的工作崗位愿意吸納他們。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高校要鼓勵優秀學生干部到基層就業,在思想意識上引導他們具有崇高的服務意識、奉獻精神以及責任意識、擔當精神,讓他們愿意選擇在基層就業、長期呆在基層發展,在基層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其次,無論是高校、還是國家,都要加大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到基層就業的政策待遇,推動和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干部主動到扶貧單位就業,真正入村、入鄉扎駐,著實了解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脫貧計劃和長期發展規劃,用智慧、決心幫助困難群眾早日脫貧,引導困難群眾從走脫貧之路向走富裕之路轉變。
云南邊疆地區教育條件差,師資力量缺乏,高校優秀學生干部生文化高、觀念新、有激情、有責任,可以鼓勵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到貧困山區支教,為云南邊疆地區輸送優質的教育資源,為云南邊疆地區孩子們接受教育創造條件,打開孩子們的思想認識、思維視角,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為云南邊疆地區“造血”功能提供智力支持。[9]
云南邊疆地區農村生產模式單一,還停留在靠天吃飯、靠力氣種植,可以鼓勵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到基層就業,運用所學知識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發展新型職業農民,組織農業前沿及時事方面培訓、農業科技及信息化方面培訓、農業經營管理方面培訓、農業技能方面培訓。[10]比如: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或者所具備的資源聘請專家積極開展云南邊疆地區農作物種植、果林種植、中草藥種植、動物養殖等,開展技術培訓、創業法律知識培訓、電子商務培訓等,幫助村民更新農產品生產加工以及包裝方式,打造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形成有特色的農村產業項目。通過高校優秀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幫助農民根據區域情況建立產業覆蓋,讓每個貧困戶都有產業增收項目,推動產業發展與農民增收、脫貧攻堅深度融合。
云南邊疆地區村民思想觀點落后,思維視角狹窄,可以鼓勵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到基層就業,改變云南邊疆地區村民的思想觀點,鼓勵他們進城務工,拓展他們的就業渠道,積極發展保潔、保安、保綠、保姆等社區服務,幫助他們進行就業指導,提供家政服務、維修、餐飲等培訓。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的基本技能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進城務工農民的職業培訓工作,為進城務工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結合云南邊疆地區實際,引導村民向旅游、餐飲、住宿、工藝品制作等領域轉移,開展創業培訓,鼓勵村民創業,改變農民增收的方式。招商引資企業,不單是資金的引進,還有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先進理念的引進,促進當地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鼓勵企業吸納當地村民就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結語
助力精準扶貧、實現云南邊疆貧困地區如期脫貧,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積極參與,高校優秀學生干部集聚青年熱情、先進思想、專業知識、創新觀念,掛幫包責任高校可以將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參與精準扶貧作為他們成長路上的重要實踐和嘗試,為精準扶貧隊伍注入新的力量,幫助云南邊疆貧困地區實現脫貧,共享小康社會的建設成果和美好幸福生活。
參考文獻
[1] https://baike.so.com/doc/7851572-8125667.html.
[2] 華海琴.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經濟師,2018(1)41-42.
[3] 馬慧龍.基于“扶智扶志”模式下的高校精準扶貧策略探究[J].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9(3):110-112.
[4] 王行.新時期農村教育扶貧與救助問題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2):103-105.
[5] 關于醫學生運用“互聯網+”對于基層扶貧的探索[J].中國市場,208(2):108-111.
[6] 陳新芝,鄧天麗.發揮高校自身優勢參與農村扶貧的路徑分析[J].昭通學院學報,2018(1):34-36.
[7] 高源潔.高校學生干部能力培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8.
[8] 梁凌鶴.高校學生干部思想現狀研究及對策分析[D].中北大學,2016.
[9] 呂騰飛.高等院校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J].改革與開放,2018(6):133-134.
[10] 范薈.精準扶貧視閾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需求分析[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9):97-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高校優秀學生干部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閆剛(1985- ),男,云南麗江人,碩士,講師,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團委書記,主要從事共青團方面的管理與研究;彭遠菊(1983- ),女,湖北荊州人,碩士,副教授,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方面研究;余東(1998- ),男,云南玉溪人,云南農業大學熱帶作物學院學生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