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摘要】目的 對中西醫結合在病毒性肺炎患者中的治療效果進行調查。方法 抽取6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為調查對象,并且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6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比較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療效評估有效率為96.7%、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有1例惡心病例,觀察組有1例腹瀉病例,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3.3%,無統計差異?;颊呔鶡o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觀察組患者發熱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胸片恢復正常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統計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西醫結合能夠更好的改善病毒性肺炎患者病情。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病毒性肺炎;療效評估
【中圖分類號】R2-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6..02
病毒性肺炎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本病在春季、冬季的發生率非常高,且容易呈現流行性發展。病毒性肺炎患者發病后臨床中以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為主要表現,僅有少部分患者無特異性表現[1]。本病對肺部功能影響顯著,嚴重者累及心功能,患者致殘率、致死率非常高,一旦呈流行趨勢會嚴重威脅社會安全。本病的臨床治療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近年來,隨著中醫的復興,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臨床中的使用率越來越高,其干預效果也得到了較高的臨床認可度。本次研究將針對中西醫結合治療在本病中的療效進行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隨機方式,抽取6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作為此次調查的對象,本次研究時間為2018年9月~2019年9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過X線、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患者無其他類型肺炎;患者無多臟器功能障礙;患者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41.2±6.7)歲,男17例,女13例,平均病程(5.2±1.4)天。
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42.3±6.4)歲,男16例,女14例,平均病程(5.6±1.2)天。
1.2 ?一般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抗病毒藥物、吸氧、維持體循環治療,重癥患者給予強心、利尿等輔助治療。觀察組患者同時給予中醫治療。
辨證分型: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癥狀以及舌脈情況進行辨證,共包括以下5種辨證。風熱閉肺(患者發熱重、咳嗽咳痰、舌紅苔薄脈浮數)、熱邪閉肺(持續發熱、喘息、咳嗽氣促、鼻翼煽動、舌紅苔黃脈數)、痰熱閉肺(患者咳嗽痰多、喉中痰鳴、氣促、舌紅苔黃脈滑數)、正虛邪戀(低熱持久不退、氣短、自汗盜汗、舌淡紅苔花剝或少)、心陽虛衰(呼吸急促、呼多吸少、冷汗出、四肢厥冷、舌苔白、脈微欲絕)。
辨證論治:風熱閉肺:給予桑菊飲合銀翹散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麻黃5 g;桑葉、菊花、金銀花、竹葉、荊芥各9 g;石膏15 g、薄荷、連翹6 g、炙甘草3 g。
熱邪閉肺:給予麻杏石甘湯合白虎湯加減。方劑組成:麻黃5 g;苦杏仁、葶藶子、萊菔子、黃芩各9 g;知母、梔子各6 g;石膏18 g。
痰熱閉肺:給予清金化痰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黃芩、梔子12 g;知母、瓜蔞仁、桑白皮各15 g;桔梗、茯苓、麥冬、貝母各9 g;石膏6 g;炙甘草3 g。
正虛邪戀:補肺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黨參、黃芪、五味子、紫菀各6 g;桑白皮熟地黃各12 g。
心陽虛衰:給予四逆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附子15 g、干姜6 g、炙甘草6 g。
熱盛者配伍魚腥草6 g、痰多者配伍瓜蔞、石菖蒲9 g。方劑水煎服,日一劑,取汁200 mL,早晚分服。治療時間為1周。
1.3 ?觀察指標[2]
評估患者治療效果,同時統計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統計患者康復時間。痊愈:患者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胸片正常;改善:患者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咳嗽緩解、肺部啰音減輕、胸片陰影明顯減少;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評估有效率=痊愈率+改善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文中數據,卡方值采用(x±s)表示,t為檢驗值,計數資料以%表示,卡方值檢驗,P<0.05視為具有統計差異。
2 結 果
2.1 ?療效評估
觀察組患者療效評估有效率為96.7 %、8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
對照組有1例惡心病例,觀察組有1例腹瀉病例,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為3.3%,無統計差異。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
2.3 ?患者康復時間統計
觀察組患者發熱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胸片恢復正常時間均少于對照組,統計有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 論
病毒性肺炎在冬、春兩季的發病率非常高,本病容易呈現流行性趨勢,對患者以及社會穩定威脅嚴重。本病治療難度較大,現代醫學針對病毒性肺炎的治療多以抗病毒、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皮質類固醇等方式進行支持治療。若是重癥肺炎則要在支持治療的同時等待患者體內抗體的形成,通過患者自身免疫達到治愈效果,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本病在中醫學中并無特定名稱,本病病位在肺,肺主皮毛與口鼻相同,故邪氣入侵首犯肺腑。本病病機多為邪熱犯肺、肺失宣降繼而導致機體津液失調、氣機失調,出現咳嗽、氣喘、氣促、咳痰等癥狀,嚴重時出現水腫表現。本病在臨床中可根據其不同的表現、癥狀以及舌苔、脈象進行辯證,在治療中也要根據其不同辨證分型給予針對性調整。針對風熱閉肺的患者則多以清熱解毒、宣肺平喘為主,熱邪閉肺者以清熱、生津、宣肺為主;痰熱閉肺者則以清熱、化痰平喘為主;正虛邪戀者養陰、固本為主;心陽虛衰者則給予養血補氣、補陽為主。
我院觀察組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后患者各項臨床表現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療效評估有效率更高。證明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更強的針對性,能夠結合患者不同的病癥給予針對性調整和治療,對改善患者機體功能更為有利。觀察組患者康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證明聯合中西醫治療能夠提升患者機體功能,促進患者自身免疫系統功能提升,進而能夠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且患者治療后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證明其治療安全性能夠達到臨床需求。
總的來說,中西醫結合治療能夠促進病毒性肺炎患者機體功能恢復,縮短患者治療時間,且不會引發嚴重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章怡祎,木其爾,姚妙恩,等.重癥病毒性肺炎中醫藥臨床干預的要點與策略[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20,2(25):1-7.
[2] 馮中平.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病毒性肺炎的效果及其對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8):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