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東簡良小學 楊晟姝
新課改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目標,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生活化教學的出現,不僅改變了以往教學方式單一的教學模式,還將班級中的每一名學生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徹底地調動了起來,除了利于每一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以及創造力的發展,還利于教師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借此點燃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促使他們可以全身心地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普遍只是借助黑板和粉筆進行“滿堂灌”教學,學生在臺下被動地聽著教師在臺上的講解,以至于多數學生都認為數學學習是枯燥、單一的,降低了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有效性。針對上述問題,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要想提高課堂實踐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可以選取適合小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的教學內容,增加一些趣味性的生活情境,以此使數學課本中單一的知識變得形象、生動起來。
例如:在教學冀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方向與路線”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可以通過讀公交車路線圖、用語言描述行走路線的過程,以及體會路線圖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在此基礎上感受路線圖在表示交通路線中的直觀性和作用,上課之初,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在此基礎上向他們提出問題,如:“同學們,某人要去比較遠的地方,有哪些出行方式可以讓他選擇?在一個城市內外出辦事有哪些出行方式?”隨著我問題的提出,學生迅速開始在組內探討,很明顯我提出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使他們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為后續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普遍采取講解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這樣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選取合適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可以真正地融入數學實踐活動中。
以冀教版《生活中的負數》一課為例,為了使學生可以在認識了自然數以及初步認識了分數和小數的基礎上,結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初步認識負數,并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知道負數和正數的讀寫方法,上課之初,我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出示一則天氣預報,具體內容是某市明天的天氣為零下6 度,后天的天氣為零上5 攝氏度。隨著多媒體技術將天氣預報直觀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他們迅速被眼前的畫面吸引,一邊觀看一邊探討著。我及時將課堂氛圍進行了調整,并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還用了負數,并舉出實例。學生紛紛被我布置的這個問題吸引,有的學生說:“學校五年級共轉來35 名新同學,我們可以記作+35;六年級轉走了20 名同學,我們應該記作-20。”還有的學生說:“今天××股票從15 元漲到19 元,表示+4 元,明天從19 元跌到10 元,表示-9 元。”也有的學生說:“我家住在3 樓,可以稱為+3,但是我家的車停在地下車庫二層,可以稱之為-2。”這樣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小學數學教師要想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應善于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詳細來說,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數學課本中的知識與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相結合,將學生的數學求知欲激發出來,調動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并可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上課之初,我向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問題一:“同學們,老師家有一個長方體的容器,底面積是16 平方分米,裝的水高6 分米,但老師鄰居家的孩子往里面放入了一個體積為24 立方分米的鐵塊,此時老師家的水面高多少分米?(水沒有溢出)”問題二:“同學們,你們知道家具廠嗎?現某家具廠訂購了500 根方木,要用來制作家具,這個家具廠訂購的每根方木橫截面的面積為24 平方分米,長是3 米,這些方木一共是多少立方米?”隨著我這些問題的提出,學生都被激起了好奇心,他們一邊思考一邊在下面用紙筆計算著,很快就有學生積極地舉起手來,我示意他站起來回答問題,他站起來說:“老師,你家長方體容器的水面高是(24÷16+6)=7.5 分米。”這名學生話音剛落地,另一名學生踴躍地站起來說:“老師,第二題我在計算前先將平方分米轉化為平方米,然后將數字相乘,24 平方分米=0.24 平方米,0.24×3×500=360 立方米。”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切身感受到了“知識來源于生活”這句話的含義。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發現小學生只有真正經歷并用心感悟獲得的知識,才會將其運用得得心應手。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練習題時,應注重根據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以及他們的實際生活設計生活化練習題,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課本知識,從而滿足他們對數學學習的需求,促使他們喜愛數學這門學科。
例如在教學冀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以及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并認識圓錐,知道圓錐的各個部分名稱,掌握圓錐的基本特征,上課之初,我為學生設計了幾道生活化數學練習題,并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問題:
(2)學校走廊上有10 根圓柱形柱子,每根柱子底面半徑是4 分米,高是2.5 分米,要油漆這些柱子,每平方米用油漆0.3 千克,共需要油漆多少千克?
(3)有一個圓柱形保溫茶桶,我們從它的里面量,可以看到它的底面半徑是3 分米,高是5 分米。現在,老師要求大家思考,如果每立方米水重1 千克,這個保溫桶能盛150 千克水嗎?為學生設計這些生活化的數學練習題,既可以拓寬他們的視野,又可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總之,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有效性,將生活化運用于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此外,小學數學教師還應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唯有如此,才能立足生活化,提高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有效性,從而將小學生培養成優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