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超過五百萬師生參加該項活動,部分師生反映作品難在構思創意,針對此現象,本文以電腦繪畫和電腦動畫為例,結合筆者的輔導經驗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對如何構思作品創意進行闡述,為廣大指導教師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電腦作品;創意;輔導心得
電腦繪畫和電腦動畫(本文以下簡稱:電腦作品)創作不是單純的電腦技巧操作,而是一種藝術創造性活動。創作電腦作品以藝術文化素養為創作之本,美學為基礎,熟練的電腦技巧作保證。成功的作品取決于好的創意,創意是作品的靈魂,因此作品創意的好壞是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隨著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的深入開展,師生創作水平大幅提高,無形中對我們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能力,便于全面輔導學生進行創作。近年來經常聽到指導教師說“技術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創意”,如何構思作品創意,正是本文要闡述的內容。
為了更好地理解“創意”,有必要對意念做一下解釋。“意念”指念頭和想法,在藝術創作中意念是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是作品內容的核心。任何藝術活動必須具備兩個方面的要素:一是客觀事物本身,即藝術表現的對象;二是以表現客觀事物的形象,即藝術表現的手段。將兩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構思活動,就是創意。怎樣才能構思一個好的創意呢?筆者結合自己的輔導實踐,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實施。
一、 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藝術修養和文化素養
大詩人陸游曾告誡自己的孩子:“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電腦作品是借助于電腦手段來表現的一種視覺藝術,進行電腦作品創作時提高藝術文化素養是重點,因為電腦只是一種工具,它永遠不能代替人類的藝術創造思維。畫什么,采用何種藝術形式,如何表達個人思想感情、審美感受等,都需要作者本人的藝術直覺及對電腦軟件的靈活應用。作者的藝術直覺,必須建立在對藝術的感悟能力以及一定美學基礎上;而對思想感情、審美感受的表達和作品主題的確立,則更多地依靠作者的文化素養。我們指導教師在輔導學生創作電腦作品時,也要學學大詩人陸游,讓學生意識到一個作品的成功不只是在電腦技術上去如何完善它,而更重要的是在創意構思上深化它。
我輔導學生創作的電腦繪畫《陽光·搏》獲得省二等獎、市一等獎,作品以東莞“籃球之鄉”作為切入點,夸張其籃球運動員的人物形象,背景是象征東莞現代城市繁榮面貌的色塊組合而成。畫面上夸張的人物形象、節奏感極強的色塊和浮雕藝術形式,使得整幅作品洋溢著現代氣息,如圖1所示。
此作品的成功在于挖掘出東莞人文特色,找到巧妙的切入點,以東莞籃球隊員勇爭第一的體育精神,來體現東莞人們勇于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作者從人文角度把握主題,提升作品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在創作中,只有作者具備高尚的審美情趣、藝術文化修養,才能在生活中抓住問題的本質,才能在生活中挖掘出特色的創意,才能在生活中提煉出深刻的主題,這樣創作出的作品才能與觀眾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古語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只有在平時勤讀書,從文學、藝術書籍中汲取營養,日積月累,審美情趣、藝術文化修養才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二、 從優秀文學作品中,激發創作靈感
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家對現實生活進行審美把握、藝術創造的產物。優秀的文學作品能活躍人們的思維,啟發人們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曾經有個同學指著《讀者》中的一篇文章告訴我,文章中的故事讓她非常感動。故事的大概情節是:解放初期發生旱災,村民的飲用水需要靠邊防戰士用車運回來,缺水嚴重到要按人頭分配,有一天一頭老黃牛攔住運水車要水喝被打得滿身是血,最后老黃牛要來的水全讓給了牛犢喝完,老黃牛點著頭帶著牛犢回家。故事贊美了動物之間的母子之情,故事改編后作品歌頌了人類母愛,提升到對民族、祖國的熱愛。電腦作品配了故事朗誦和背景音樂,使得作品突破常規電腦繪畫的范疇,讓讀者耳目一新。該作品獲省二等獎,如圖2~4所示。
文學作品中巧妙的構思、感人的情節和鮮明的主題都能激發人們的創作欲望。國內外有許多優秀動畫片都是改編文學作品而成,如:國外的《白雪公主》,迪士尼公司的《花木蘭》,國內的《大鬧天宮》《寶蓮燈》《哪吒鬧海》《西游記》等,還有不計其數的電腦作品是從文學作品中受到啟發,得到靈感。
三、 拓寬藝術視野,挖掘地方特色,從中汲取藝術精華
中國有句俗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借鑒成功作品是最好的學習方法,而對他人作品的評判又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而鑒賞能力正是創作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偉大科學家牛頓說:“我之所以比別人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樣,我們在繼承優秀電腦作品的基礎上,更應該站在藝術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汲取營養,融會貫通,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以《小蝌蚪找媽媽》《牧笛》為代表的中國水墨動畫曾引起國際動畫界矚目,是中國美術電影中民族風格杰出作品,水墨動畫就是汲取了中國水墨畫景色柔和,筆調細致的優點,表現出中國畫水墨淋漓的渲染效果。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就是汲取了中國皮影藝術和民間窗花、剪紙等藝術特色,從此開創了中國美術片的一個新品種——剪紙片動畫。
曾獲全國一等獎的動畫作品《陜西十怪》,用快板形式講述了陜西改革開放發生的巨大變化,作品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個作品能給人“新”的感覺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第一是作品在內容上,采用了中國傳統快板藝術形式;第二是作品在人物表現上,借鑒了陜西民間剪紙藝術。如圖5~7所示。
作品《陜西十怪》成功,正是作者在借鑒、汲取其他藝術表現手法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特點,取其長處,形成自身的特色。開闊的藝術視野是借鑒和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了解都談不上,說借鑒、創新就是空話。該作品的成功正好印證了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主題——探索與創新,任何創新必須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是有根之木,有源之水。創新,必須根植于中國優秀傳統藝術的土壤中,“創新”之樹才能常青;創新,必須以中國優秀傳統繪畫藝術為源頭,“創新”之水才能長流。
四、 在生活中,培養敏銳的洞察力,辨析時事動態,突現學生的個性
藝術來自生活,卻高于生活。只有從生活中挖掘的題材,作品才顯得自然、真切,作品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引起讀者的思想共鳴。藝術大師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我們要做一個善于發現美、發現創意的有心人。
在省活動指導教師的培訓中,看到一個獲全國大獎的動畫作品《課間十分鐘》,講述某學校的老師下課時拖堂,就連課間十分鐘都被老師無情地霸占。動畫中,教師侃侃而談的樣子與學生心不在焉的神態產生鮮明對比,此作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圖8~10所示。
《課間十分鐘》的作者不但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還能積極思考教育本質的問題,更顯得難能可貴。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倡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這正是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的宗旨所在。
五、 總結
綜上所述,這是我幾年輔導學生參與電腦制作活動心得體會,以供同行交流,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審美情趣:審美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價值取向活動或者說價值實現活動,其內涵是領會事物或藝術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認識,也不是理性認識。它是人類(主體)對世界(客體)的一種特殊體驗,是主體與客體的溝通,是一種有意識的一體化。(《教育大辭典》)
藝術修養就是指人們在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中進行的努力鍛煉,以及經過長期實踐所達到的一定藝術鑒賞水平。
文化素養,通俗的理解是:一個人在文化知識方面的素質和文學理論方面的修養,其中包括文學理論知識,語言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數學、歷史、地理、外語、政治理論與哲學等方面的學識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曉蕪,烏美娜,陳莉.全國中小學電腦制作活動指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汪濤.現代廣告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3]楊蓉,李建軍,林怡.美術教學參考[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趙文生,廣東省東莞市,東莞市竹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