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教學階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肩負著培養學生語文應用能力的重要任務。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組成部分,是學生、教師以及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理念,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全面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以此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本文從新課程標準理念入手,對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路徑展開具體探索,以期為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途徑
新課標課程理念倡導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注重學生價值觀與能力的培養,這已經發展成為現代教育的主旋律。反觀閱讀教學,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其個性化的發展。為了順應世界教育發展潮流,貫徹新課改理念,要從本源上打破語文閱讀教學的瓶頸,突出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養成探究意識,真正踐行《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以此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小學語文教學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組成內容,在小學教學中閱讀教學占的比例比較大,是基礎性教育工程,在學生終身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 語文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閱讀素養
語文教師的素養直接影響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所以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化素養,確保閱讀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語文教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使用語言藝術感染學生,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積極性。語文教師要想提升自身的審美趣味,首先要閱讀相關經典書籍,受到傳統文化經典的熏陶。語文閱讀教學是動態的發展過程,閱讀問題的解決需要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這就要求教師要加強對教學過程的預測能力,這直接影響著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強化自身對文本預測能力的發展,有層次地設計閱讀問題,強化對重點問題的詮釋與引導。語文教師作為學生成長中的引路人,要密切關注最新的教育動態,自覺學習當代教育專家的教育思想,廣泛閱讀教育書籍,以此提升自身的文化知識素養。教師要先上好語文閱讀課堂,要通過閱讀人文類書籍,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教師專業素養的發展對其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具有直接影響,閱讀是教師提升自身專業化能力的重要舉措。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廣泛閱讀專業書籍,不斷創新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以此深化自身的教學素養,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二、 深入研讀文本,發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觀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文本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所以,語文教師要深入研讀文本,豐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鼓勵學生開展自主閱讀活動,有針對性地啟發學生的發散型思維。要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教師就要花費時間深度理解閱讀文本,只有在教師理解透徹的基礎上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的藝術魅力。語文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其積極開展閱讀學習活動,以此實現其全面可持續發展。通過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教學觀,要秉持為學生服務的思想,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實施自主學習活動,注重其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標準明確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強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全面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師生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內容,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建構良好的情感環境,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閱讀教學的感染力。
三、 創設閱讀情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閱讀教學開始前,要按照閱讀教學內容建構良好的教學情境,以此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順利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在潛移默化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思想感情、立場在某種意義上都會影響到學生的閱讀學習活動。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為其推薦適合其閱讀能力發展的書籍,深化其情感體驗,以此提升學生閱讀學習的成就感。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其文本中的插圖與文字,可以輔助教學活動的開展。閱讀教學除了讓學生識字外,還要讓學生體會文本中的思想意境。在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過程中,要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教學內容有效內化為學生的能力。要想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是潛移默化的發展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具體語境的文本意義,明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目標,以此延伸閱讀教學活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營造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開展與教學聯系的閱讀,拓展學生的情感體驗。小學語文教學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價值觀方面具有積極影響。情境是學生深入掌握語文知識的重要前提,小學語文是語言與情感結合的實踐產物,也是通過文字形式表達作者蘊含的感情,這為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基于這種教學要求下,教學內容只有經過有效整合,才能開展與學生心靈方面的交流互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將教材與學生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比如在《小稻秧脫險記》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分配、師生演繹等實踐活動,將課文學習轉化為分角色表演的活動實踐,將學生順利融入教學活動中,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四、 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外閱讀是深化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路徑,通過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與課內閱讀有機結合,突破傳統語文課堂的局限性。語文教學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語文情感的重要平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教學是語文內在美的關鍵組成內容,課堂的延伸是語文教學開展的重要方式。積極拓展課外教學實踐,在提升閱讀教學效果、深化情感體驗、提升其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課外閱讀活動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有針對性地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外閱讀可以有效拓展語文閱讀教學的范圍,對于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據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閱讀實踐,可以有效鍛煉創新型思維。小學生身心發展不成熟,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教師要起到帶頭模范作用,在循序漸進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為了突破傳統學生閱讀教材不足的局限性,要充分發揮圖書館、網絡等作用,積極開展探究式閱讀活動,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型思維。同時,教師要強化與家長的交流,加強對學生的課外指導,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儲備。教師也要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語文興趣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閱讀教學的魅力。通過閱讀實踐活動的開展,深化學生的閱讀品讀能力,滿足其個性化學習需求。
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需求,要有意識地安排不同的閱讀內容。小學低年段閱讀教學,要選擇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理解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應用生活實際理解文章內涵,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閱讀學習的藝術魅力,比如可以選擇寓言、故事、童謠等。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多元化的閱讀手段,比如瀏覽、自由讀、朗讀等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客觀評價學生,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個性化體驗,鼓勵學生積極表達閱讀學習的感受,以此提升其閱讀成就感。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注重其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
五、 引入探究式閱讀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小學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是指學生應用自主探究、合作研究的手段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最終習得知識能力的教學模式。在探究式學習活動中,要引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這也是探究式學習活動開展的關鍵,其更注重探究式的教學過程。“探究性閱讀”是種自主性閱讀教學活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手段對問題開展探究,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此提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為教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重要支撐,要結合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彰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特點。同時,教學課堂實踐由于受到新課程要求的影響,教師要不斷改革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此深化學生的語文閱讀體驗。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鍛煉學生的閱讀效率,幫助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學生的閱讀習慣對閱讀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關聯,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利用網絡查找資料的方法,強化與家長的交流協作,以此形成教育合力。教師要指導學生就文本學習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深化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組成部分,與學生自讀學習有所差別。閱讀教學要積極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感悟,以此提升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活動中,通過開展師生互動強化與學生自讀的對話過程。其次,閱讀教學是寫作、口語交際開展的重要基礎,是注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訓練活動。所以,教師在實際閱讀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其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有針對性地培養其閱讀能力,為學生后續學習活動奠定堅實基礎,推動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以此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婷婷.關于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2018(12):212.
[2]孔敏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升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研究,2019(1):80-81.
作者簡介:吳妍虹,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第五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