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業,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課堂教學環節、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檢驗學生知識鞏固的評價依據,更是提高學生思維水平的重要途徑。但是長期以來小學數學作業卻不容樂觀,存在著不少問題,急需全面改革。那么,如何有效地改革小學數學作業呢?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時應該增加趣味性,體現層次性,且富有開放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趣味性;層次性;開放性
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作業與教學活動息息相關,它是課堂的補充和延伸,也是學生每天必須進行的最基本的活動,更是教師對學生實施科學評價的依據。作業是每個新知識的必需品的,是學生學習的生長點,它既能衡量學生對于新知識的掌握情況,還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新的數學教育觀是以人為本,將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的,這就要求教師能夠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作業設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有效地設計小學數學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并且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新課標的提出顯然對我們的教師有了更大的挑戰,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作業卻不容樂觀,存在以下的問題:多枯燥,少趣味;多統一,少分層;多封閉,少開放。因此,改革數學作業設計迫在眉睫。當然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進行數學作業設計?什么標準?要達到什么效果呢?看來,作業的設計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思維水平。現結合自己的實踐,針對以上問題淺談自己的拙見。
一、 增加趣味性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現在的學生更喜歡一些新穎、有趣的事物,所以設計作業時,不能只有選擇、填空、解答等固定的作業題型,而是要題型多樣,內容新穎,具有趣味性、創造性,而且貼近學生生活的更能讓學生感興趣。如:學習了質數和合數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數學題“猜猜老師的QQ號,猜出來就能加老師的QQ,第一位是一個合數,第二位是最小的偶數,第三位是最大的一位數……”但凡是跟老師相關的,八卦、好奇的學生決不能放過,全都是激情高漲,刻不容緩地想找出答案,完成的速度明顯提高了不少。又如:在學生學習圓的面積之前,布置給學生的預習作業是:“將圓分成16等分,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并找出它們的關系”。將預習作業轉化成一個動手操作的作業,“動”是孩子的天性,學生喜歡動,自然不會拒絕這份他們自己喜歡的作業,而且樂于思考。雖然是一份動手操作的作業,里面卻蘊含著豐富的知識,發散著學生的思維。讓我欣喜的是學生不僅拼成近似長方形,還拼成了三角形和梯形,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上總能創作出意想不到的驚喜。如果每次的作業設計都能夠如此投其所好,相信學生不需要在家長和老師的壓迫下,就能夠自覺完成作業。
二、 體現層次性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等新課程理念。一個班級,由于家庭背景、文化基礎等不同,學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如果作業布置仍然采取“一刀切”,對不同的學生卻提出相同的要求,必然會形成有的學生“吃得飽”,有的學生“不夠吃”的現象。優生會因為題目的簡單也漸漸失去做作業的興趣,學困生也會因為作業太難而失去信心。因此,我們在作業的設計時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針對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不同層次水平的作業,讓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作業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我們要進行作業分層設計。
(一)作業數量的分層
作業量的分層是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和對其發展要求的不同進行增減。對于學有余力,學習積極的學生可減少基礎作業,增加一些有深度、綜合性強的拓展性作業,發展他們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例如可以設置“榮譽作業”,何為“榮譽作業”?就是得到這份作業象征著一種榮譽,它并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得到,而是只有學習能力強的同學才能得到。有了這種頭銜,很多同學都不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多做了作業,反而會樂于完成,并引以為豪,當然榮譽作業一般只有一兩題,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榮譽作業布置了,那么如何講評呢?既然是一群學習能力強又積極的學生,講評工作當然讓他們完成,讓他們輪流充當小老師,通過拍視頻講解榮譽作業,并分享到QQ群里,讓有榮譽作業的學生都能看到解析。這樣讓學生當小老師,不僅能夠檢驗他們對題目的理解,也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差、不積極的中等生,適當增加作業量,但作業量并不是隨便增加,而是要增加一些舉一反三的題目,便于他們能夠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鞏固變式題型。對于學困生而言,應減少作業量,根據美國教育家霍爾德·加德納提出“多元智力理論”,我們知道每個學生的智力是多元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智力優勢,我們不能只執著于一個智力,而是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其他優秀智力,進而合理發展學生的優勢智力。所以,我們對于學困生,只要求完成基本的基礎題型,其他時間可以自由發展他們的其他技能。這樣,作業量的分層,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得更好地發展。
(二)作業難度的分層
由于每個學生的遺傳、家庭環境等因素導致每個學生的智力發展存在著差異,學習能力都有所不同,有些題目對于一些同學來說是無法理解的,所以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是老師眼中的尖子生,但我們不能認為學生是一成不變的,維果茨基說道“每個孩子都有最近發展區”,是可以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層次差異和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數學作業進行難度不同的分層。我們可以把作業設計成三大塊:基礎鏈接、靈活應用、點亮思維,“基礎鏈接”一般都是較容易的題目,需要全體學生完成,而“靈活應用”的題目難度中等,適合中下的學生,這部分學困生可以選擇性完成,另外“點亮思維”這部分難度較大,題型較靈活,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這樣設計有梯度性的作業,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滿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的需求。
(三)作業題型的分層
一般數學作業題型分為基礎題、變式題和拓展題。基礎題主要是計算和與課文知識相關的練習題,計算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而練習題主要是為了鞏固當天的知識。變式題,則主要是對基礎題的演變和延伸,讓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現在省監控的方向主要以變式題為主,以選擇題居多,因此要設計一些有思維含量的選擇題,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
如:小明買一只售價1.4元的圓珠筆,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下列付錢方法不合理的是(??)
A. 付出1.5元,找回0.1元
B. 付出1.7元,找回0.3元
C. 付出5.0元,找回3.6元
D. 付出2.0元,找回0.6元
像這樣的選擇題,不難,學生都可以做,但是要根據生活經驗認真思考解決的。拓展題,綜合性強,注重聯系生活,注重應用,題型新穎。現在區監控方向的拓展題則是以分類討論題型為主,考查學生思維的全面性。如:比較a與a2的大小。這道題就需要學生能夠全面、不遺漏地解決問題。其中,基礎題要求全體學生人人參與,人人掌握;變式題則應多多訓練,讓更多人適應;拓展題則重在提高,讓學生選擇性完成。這樣,通過作業題型的分層,對不同學生的學習結果有不同對待,讓學生獲得盡可能多的發展和提高。
三、 富有開放性
作業設計應把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和創造精神的目標納入其中,從實際出發,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地確定作業目標。因此,我們提倡進行設計開放性作業。開放性作業是在新課標下相對于原來的條件完備、結論確定的封閉性問題而言的。它注重發揮學生作業的自主性、開放性、創造性,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認知,多角度,多方面去完成作業,從而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開放性作業難且偏,是不是只能優生會做。其實并不這樣,反而開放性作業因為它形式多樣化,層次多元化,答案不唯一,因此評價是多維的,更適合全體的學生,學生更容易入手,并能根據自己的認知選擇自己合適的切入點進行回答。如:學習了折線統計圖后,讓學生統計自己每單元的成績,并用折線統計圖畫出,可以看出自己成績的高低起伏。又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減法”后,展示商品和價格,讓學生自主購物,算一算30元你想買什么,能買什么?這種開放性的作業使得學生不再用固定的思維模式,而是開始用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的作業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鍛煉了他們的各種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作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重要的環節之一。在課改下,教師要轉變數學作業觀念,提高數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請讓我們的作業多一點趣味性,多一點層次性,多一點開放性,讓學生插上放飛潛能的翅膀,翱翔于作業之海,從而賦予數學作業生命的色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江慶峰.初中科學分層次作業的設計與評價[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5(2):40-42.
[3]顧長明.六年級柜臺(蘇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J].數學小靈通(5-6年級),2014(7):88-93.
[4]李東軍.高中數學教學中作業優化設計的研究[J].讀與寫,2017(22):122-128.
作者簡介:陳其紅,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