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龍英
摘?要:語文教育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能夠起到春風化雨的教育效果,使學生在掌握人文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德育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存在于專門的課程之中,在其他課程中也有所涉及。基于此,本文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希望提高學生的德育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德育滲透
一、 引言
德育教育是我國教育內容中的重要構成部分。所以教育應當貫穿于學科教學之中,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引導,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語文教育的德育價值難以得到有效體現,不利于推動素質化教育進程。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教師應當實現教書育人,培養學生優秀品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所以語文教師應當有效應用各類教學資源,完善創新教學方法,將德育教育有效滲透到課堂教學眾多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二、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現狀
從整體教學情況能夠看出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仍然不夠,甚至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并未重視開展德育工作。主要體現在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教師并未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所以使語文德育教育作用受到影響。由于部分教師并未從主觀角度正確認識到德育教育對于師生的思想人格作用,導致德育教育效果不容樂觀。
三、 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教育,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到語文屬于人文性學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教學滲透。德育過程是語文學習的關鍵,語文也是對學生進行基本道德素養培育的重要學科。所以通過語文德育教學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道德觀念存在的不足之處,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的行為意識進行針對性引導,提高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所以德育教育是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根本,也是新課程標準對于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是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具體對策
(一)在課堂導入中潛移默化滲透德育教育
興趣是成功的基石,興趣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動力。教師在課堂講解前都會用課堂導入語,良好的課堂導入是一節優質課的開端,課文講解生動有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喚醒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精心設置導入語:“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你們去過哪些旅游景點?今天老師想和你們共同旅游,你們高興嗎?讓我們現在出發共同閱覽我國東北的小興安嶺景色吧!”教師應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小興安嶺四季的畫面,學生觀看到心曠神怡的畫面之后,會進入到優美的意境之中,感悟文章語言文字描繪的良好情感。學生從心中也會產生濃郁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感受祖國的壯麗山河,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并且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二)開展豐富多元的課外活動
由于語文知識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能力和思維靈活性,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當中借助語文教學活動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從而豐富學生的活動參與熱情,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探究當中提高思想品德的拓展能力。教師要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貼近學生的思想,并且注重層次性和引導性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和學習目標。例如,當前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不夠成熟,所以獨立性的思考能力有待提升,教師就可以選擇具有積極正能量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意志力。教師也要積極地利用社會主義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德育知識掌握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學生在語文學習和探索當中樹立科學的品德意識和良好的學習思維。
教師要積極地促進學生在課外閱讀當中的參與積極性,由于課外閱讀既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思想,又能夠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所以教師要注重利用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和品格,從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學習能力。教師也要在課外閱讀教學引導當中,注重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進行思想方面的培育和引導。教師可以推薦相應的閱讀讀物,引導學生學會積極主動地閱讀,并且提高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在課外閱讀當中的思維靈活性。教師還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使學生在閱讀過程當中進行積極的探究。教師可以向小學生推薦相應的閱讀讀物,從而引導學生在閱讀當中樹立人文思想,提升學生在閱讀當中的深入思考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積累,拓寬學生學習思路不斷加深,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思想。
(三)教師深入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教師在小學德育實踐教學當中,要針對學生的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的挖掘和探究。通過對科學的內容進行有效的把握,從而實現學生在文章當中的德育探索能力,提升學生在德育知識探索當中的思維靈活性。教師要在上課的過程當中,向學生介紹語文知識,并且引導學生在交流互動當中,對于語文材料進行深入性的研究和思考,教師也要在講解教學問題時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學生在學習《一夜的工作》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突出性地講解課文當中艱苦奮斗的相關精神,并且向學生介紹我國革命前輩為人民發展拋頭顱灑熱血的高尚品質,從而豐富學生在閱讀當中的精神素養,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豐富內容進行生動形象的教學引導,將內容結合與知識進行教學的講解,能夠有助于豐富學生對于德育知識進行靈活性的記憶和認知,加深學生在學習當中的印象和探究能力。教師也要契合小學生的個人學習觀點,通過滿足小學生在學習當中的好奇心,從而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觀念,幫助學生加深對于語言文字的掌握能力,豐富學生的文章探究熱情。
教師在插圖教學當中要著重引導學生,使學生重視對插圖方面的聯想和探索,通過插圖作為教學的突破點,滲透德育教學內容,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學習思維。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清明上河圖》時,教師就可以利用插圖作為教學的突破口,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教材當中的清明上河圖,了解北宋經濟發展狀況,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清明上河圖》這部經典作品的風格價值熟悉度。部分學生則在觀察過程當中感嘆畫家在繪畫時的功底,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感悟能力,使學生感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技巧,從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主動性。